close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 傳公司聲請破產

國際聞名的競爭力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創辦的管理顧問公司摩立特集團(Monitor Group),日前驚傳破產。

波特32歲便獲得哈佛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頭銜,是全球公認的競爭力策略權威。1983年,波特和一群與哈佛大學有關的企業人士創立摩立特集團,專門為企業主管和各國政府提供策略性的顧問諮詢服務,曾與貝恩資本、波士頓顧問集團並稱全球三大諮詢公司。

波特的演說收費相當高昂,過去一次演講門票高達8000元新台幣,儘管收費高昂,慕名而來的聽眾仍是絡繹不絕。

不過波特的高知名度仍敵不過大環境不景氣。根據《富比世》雜誌報導,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使得企業諮詢業務大幅減少,導致摩立特集團在2008年便出現財務危機,2009年公司的合夥人還需對公司再注資450萬美元,並停領2000萬美元的股利;摩立特之後還向私募基金Caltius資本管理公司借款5100萬美元。

儘管如此,摩立特集團還是因為付不起利息與房租,於今年11月7日向法院宣告破產,公司將由紐約德勤管理顧問公司收購。

摩立特集團2006至2008年還曾因收受利比亞獨裁領導人格達費300萬美元,以協助提升其國際形象,去(2011)年格達費垮台後,該公司也因為這項業務而遭到質疑,公司還為此事道歉。

NOWnews 2012-11-22

 

 


競爭策略理論 只是國王的新衣?
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公司破產

「倒債是最佳策略」
 
十一月二十二日,來自美國德拉瓦州法院的一紙破產公告,幾乎徹底摧毀了哈佛大學終身榮譽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一世英名。波特在一九八二年創立專門提供企業與政府「策略性競爭建議」的監測顧問公司(Monitor Group),因為經營不善,拖欠員工薪水,無法償還客戶借款,在十一月七日聲請破產了。

波特是全球企管策略的泰斗,享有無可挑戰的地位。今年六十五歲的他,在三十二歲就已發表著名的《競爭策略》,他在書中提出「五力分析」,成為企業管理學課堂與所有企業經理人必讀的聖經。

三十三年來,波特與時俱進,力圖站在潮流的浪尖,至今完成十八本重要著作,外加無以數計的論文,他長期高居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排行冠軍。不論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機構,評選「世界最具影響力十大管理大師」、「全球最重要二十五本管理學理論」、「人類史上一百大管理學泰斗」,波特必然名列金榜。


大師雲集 彷彿哈佛禁衛軍

在台灣,波特的競爭理論也被政府、學院與企業家們奉為圭臬。一九九七年,從連戰手中接下行政院長印信的蕭萬長,曾經邀請波特來台演講,引發一陣「競爭力旋風」。而且波特對台灣的建議層面極廣,從科技業殺價競爭到健保制度,他都能談。

此外,波特承接了台灣政府的策略顧問合約,他提出的顧問報告從「價值鏈」出發,建議台灣企業發展出「差異化」服務。

然而,這位企管大師「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神聖地位,如今顯然已遭到嚴重挑戰。不只如此,受衝擊的恐怕還包括了過去三十年來的各路企管大師,以及企管學的崇高地位。

破產的監測顧問公司是波特與哈佛大學的六位同事共同創立,公司就設在哈佛所在的麻州劍橋市。這家顧問公司不只有波特一位大師,還聘用了十六位哈佛最著名的商學教授,包括公司估價理論泰斗科普蘭、彼得.杜拉克的嫡傳弟子賈沃斯基等,可以說是哈佛商學院的禁衛軍。

為什麼大師雲集的監測顧問公司會破產?除了○八年金融海嘯後顧問生意大幅流失,○六至○八年,公司幫利比亞獨裁者格達費「提升國際形象」,每年收取三百萬美元的顧問費,不僅違反美國法律,事件爆發後,更給自身帶來災難性的打擊。

2009年,波特的公司已周轉不靈,只好要求合夥人放棄兩千萬美元的年終獎金;一○年,經理團隊向私募基金借款五千一百萬美元,但是只勉強撐到今年九月,而且連利息都付不出來。

監測顧問公司沒有解釋經營不善的原因,只說在全球景氣低迷的環境下,業務單純的顧問公司,面臨越來越大的財務壓力,必須聲請破產,並將業務與客戶併入德勤(Deloitte)會計師事務所的顧問部門。「在評估所有策略選項之後,我們認為與德勤結合,是最佳的策略性結合。」連破產倒債一億五千萬美元,都用「最佳策略選擇」來解釋。

過去三十年,企業管理學成為風靡全球的顯學,造就了一群管理學大師,打先鋒的是發明「目標管理」的彼得.杜拉克、被日本製造業奉為神祇的品管大師戴明、率先提出企業經理人角色的明茲伯格,隨後有波特、行銷策略大師柯特勒、高唱「未來學」的托夫勒、趨勢大師奈斯比,以及提出「學習型組織」風靡網路時代的彼得.聖吉,當然,還有日本的大前研一。

這些管理學大師,都是美國長春藤名校的紅牌教授,他們口才便給,不只能說複雜的企管理論,更懂得全面行銷自己。

波特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永遠穿著合宜的正式西裝,金邊眼鏡後方是一雙溫柔的眼神,在課堂或是論壇,抑揚頓挫的語氣配合手勢吸引著觀眾;他鼓勵聽眾隨時提出尖銳的問題,不只有問必答,而且總是字字珠璣。

管理大師幾十年下來,累積了無數的精采語錄,波特的經典包括「策略就是做選擇,就是要做出那些能讓公司與眾不同的選擇。」充滿激勵的語句,總是讓聽眾血脈賁張,不能自已。
於是我們看到,企業管理從硬邦邦的教科書,活化為銷售排行榜上的熱門暢銷書。波特、彼得.聖吉、大前研一這些明星,搭乘頭等艙或者私人飛機全球到處演講,一場出席費都從十萬美元起跳。

而各大企業花費巨資進行教育訓練或組織重整,更以管理學大師的理論為典範。從教室到會議室,從清晨的朝會到奢華的晚宴,從一對一的訪談到千人群聚的論壇,人人言必稱「五力分析」、「第五項修練」、「競爭力與差異化」。

管理學大師教出來的學生開枝散葉,回到各自的國家,都能成為當地大學的思想領袖。管理學老師成為美國跨國公司CEO競相請益的大和尚,學生則回到母國為當地企業解惑,管理學大師就此發展成為一個橫跨全球的產業。

以鄰近的韓國為例,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趙東成(Cho Dong-Sung),在二○○○年發表長篇著作《從亞當.史密斯到麥可.波特──競爭理論的演進》,將波特的地位尊崇為無人可比的商學理論泰斗。


服務虛幻 未創造附加價值

趙東成正是「韓版麥可.波特」,他在一九七六年進入哈佛成為波特的學生,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波士頓顧問公司任職,客座教授遍及杜克大學、東京大學、北京大學、赫爾辛基大學。他還是韓國工商管理學會總裁、總統府國家競爭力委員會委員,外加韓國職業足球聯盟理事、國家大劇院董事。趙東成「促銷」波特,自身水漲船高,成為韓國地位崇高的大師級人物。

在趙東成的努力下,波特與他的競爭力理論,在韓國獲得崇高的地位,與難以估計的商業利益。韓國政府與財閥企業爭相高價聘請波特當顧問,監測顧問公司業務鼎盛時,也曾在首爾設立分公司。

可惜的是,管理學大師們最終還是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到底有多少附加價值?

《富比世》雜誌在十一月二十日,刊出標題為「誰殺死了麥可.波特的監測顧問公司?」文章尖銳地認為,波特提出的「五力分析」,想要替企業架構出競爭進入障礙,只是在企業全球化的浪潮中,「國界消失了、知識淪為大宗商品」,沒人能建立壟斷性的障礙,最終勝出的企業,像蘋果、亞馬遜等,都必須仰賴不斷創新來創造價值。

《富比世》認為,波特並沒有替他服務的企業與政府提供足夠附加價值,監測顧問公司早該破產了。真正令人想不透的是:「為什麼這家提供虛幻產品的公司,可以維持這麼久?」


麥可.波特
出生:1947年
現職:作家、管理者、顧問
學歷:哈佛大學企業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商學院MBA
主要著作:《競爭策略》、《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


「五力分析」已經過時了?
五力分析是波特在1979年提出的架構,指五種力量(如下圖)密切影響公司獲利能力,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五力分析對企業的價值已開始受到質疑。

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
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來自消費者的議價能力
來自替代品的威脅
來自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今周刊 2012-11-28/乾隆來(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破產的是大師 不是理論

全球發生兩次金融海嘯以來,一堆世界級的企業和品牌接連倒下,讓我們逐漸比較習慣聽到壞消息。但是在2012年感恩節這一天(11月22日),台灣媒體曝光的這一則最新壞消息,又讓我有「驚弓之鳥」的感覺。

那就是聞名全球的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他所創立的管理顧問公司摩立特集團(Monitor Group)申請破產保護。

我心中的畫面是,若世界上某個角落,有學校教授或企業講師正在講解波特的五力分析理論,台下學員在休息時間看到這則新聞,這堂課還能不能講得下去?

「原來管理大師自己都沒在管理的。」

「虧以前還讀了那麼多他的理論,都是騙人的!」

這是我在skype上面收到的評論。讓我想了很久,但是沒有立即認同或反對,也沒有嚴肅的去爭辯對或錯。

商場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地方,再精闢的理論,都不如財務報表上面的經營成果來得有說服力。波特所創立的公司破產了,這不是主觀的評論,這是客觀的事實,更不需要去爭辯。

他所創立的摩立特集團(Monitor Group)跌了一大跤,遭遇了重大挫敗,就是這麼一回事。

但是另一方面,波特自1979年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過去三十年來對世界造成的影響力是不是事實?當然也是。

有人對理論不屑一顧,波特的暢銷書對他們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但是也有人直接或間接受惠於波特,在實際營運上找到方向、提升績效。如果沒有紮實的成果,你認為新加坡政府、財星五百大企業禮聘波特為顧問,只為了得到大師的「形象」加持嗎?別開玩笑了。

可惜在這個「二分法」充斥的世界,許多人急著為新看到的事件和現象下結論。事情的正反角度、深淺意涵,不見得有太多時間去思考。

若是人們針對這件事區分為「擁”波特”」與「反”波特”」兩大族群,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這正是資訊爆炸時代、速食思考模式下的產物。

要擺脫這樣的盲點,不仿重新思考一下「我們自己和波特的關係」。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不管是產業第一線的業務實戰,或是在諮詢顧問的領域,波特的「價值鏈」與「五力分析」已經成為策略思考的「模板」,也就是檢驗商業模式的基本動作。

我們重視組織內外的價值傳遞流程,不斷詢問自己扮演什麼角色、增加什麼附加價值;我們也時常盤點競爭力的五大面向,從競爭者、供應商、客戶、替代方案、潛在競爭者的角度來檢視自己。

這些嚴謹、系統化的思考邏輯,對於發生在我自身經驗的正面影響,絕對是無庸置疑的。在摩立特集團破產之前、之後,它都沒有改變過。

就我個人的看法,理論和實務永遠都有落差,也永遠可以分開解讀。理論再好,也有可能因為執行的誤差,而使得實務結果不如人意。

不只是波特,從品管與製造觀點出發的六標準差(Six Sigma)、精實系統思考(Lean Thinking),一直到行銷領域的STP、4P,我所親身參與或間接觀察的案例裡面,一套相同的理論,在不同個案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道理很簡單,理論本身是死的,執行與應用是活的。兩者如果不是存有太多變數與落差,那麼商學院第一名畢業的學生,「理論上」就可以去管理一家企業。但是事實上可不可行,大家都有清楚的答案。

只是這一次的落差,發生在一個長期帶給我們管理信仰的人身上。在需要驚嘆號刺激票房的媒體面前,的確是一個好題材。

它或許改變了部分大眾對這位大師的觀感,但是它沒有改變我對理論本身的推崇。

沒錯!波特的公司倒下了。但是你仍然有可能用他的理論,讓你自己的組織屹立不搖。這兩件事情並沒有衝突。

因為波特並不是完美的人,我們所處的商業世界也是。

業務力講堂 2012-11-27/吳育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