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楚識破坊間吸金伎倆

未上市股票的高獲利率讓投資者趨之若鶩,伴隨高獲利的卻是高風險的隱憂。

風險來自於市場資訊不透明,容易出現吸金騙局,我們提出七項教戰守則幫助投資大眾識破美麗謊言。

今年 9 月 12 日,立委揭發的華象科技吸金案成為推倒未上市(櫃)公司掏空弊案的第一張骨牌。披覆美麗外衣的華象涉嫌利用擁有專利技術及負責人為「台灣液晶之父」之名為號召對外募集資金,人去樓空後,總計違法掏空約新台幣 40 億元,留下近兩千位投資者血本無歸,投訴無門。

華象案引發的骨牌效應還未歇止。包括鉅晶、資碩、上博等高科技公司接連在立委舉發下,騙局一一現形。違法案件如雪球般愈滾愈大,「至今已接獲至少百餘件類似的陳情案件,」立法委員陳景峻說。

依據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於今年 9 月底公布的尚未依法申報九十年度財報的未上市(櫃)公開發行公司高達六十五家。「出不來,八成以上就表示有問題。就像考試,時間到還交不出考卷一樣,」建弘創投副總經理羅小蘭說。


高獲利的背後是高風險的代價
每一個謊言背後都有近千位投資者血本無歸,牽連之廣在於未上市股票的高獲利率讓投資者趨之若鶩。包括廣達、聯發科、華碩等熱門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上市前都曾在未上市股票市場中流通,「未上市股的獲利率高,甚至幾倍、幾十倍都有可能,」羅小蘭說。

伴隨高獲利的卻是高風險的隱憂。過高的風險來自於市場資訊不透明,羅小蘭解釋,比起上市、上櫃公司須公告每月、每季、半年、整年的財務報表,未上市股僅須公布年報,資訊較不透明。且未上市市場無主管機關管制,出現問題也無法可管。

此外,不同於集中市場的撮合交易機制,未上市股票透過盤商私下買賣的交易方式,股票流動性低且變現不易。「未上市盤由於有關資訊無法透明化,所以容易出現人為的操作,」勤業會計師施景彬說。


由名人牌、科技牌包裝的美麗陷阱
市場資訊不透明,就容易出現吸金騙局,而這些陷阱往往披覆華麗的外衣。「通常未上市公司的營運都未達成熟階段,再加上市場資訊不透明,所以就只好靠包裝,」資誠會計師周建宏說。

美麗的陷阱通常由名人牌、科技牌包裝而成。以華象為例,藉由高科技專利技術及吹捧負責人為「台灣液晶之父」為號召,並聘請知名會計師或證券商辦理公司簽證及上市(櫃)輔導,再透過邀請業界聞人演講訪問及媒體報導背書,以層層精緻包裝為餌,誘騙投資者墜入陷阱。「要找錢,當然包裝就會很漂亮,怎麼會說自己醜呢?」羅小蘭說。

投資決策的制定過程出現偏差,是吸金騙局選擇包裝的動機。我國股市投資者近八成為散戶的特色,助長投機氣焰。周建宏解釋,無論是天花亂墜的名人牌、科技牌甚至是財報資訊,散戶投資者往往只靠片面的資訊就制定決策。「一般看財報,就只看營收、每股盈餘及財務預測達成率三個數字,自然給予有心人士調整數字的動機。」


證期會尋求改革機制
記者會上,近百位受害的投資者無奈地泣訴,甚至憤憤直指「官商勾結」。「人民納稅給政府,政府卻無法落實管理機制,」陳景峻說。

面對如怒濤排壑般的指責,證期會的為難在於防弊與興利間的取捨。證期會主委朱兆銓認為,過去法規制定是防弊重於興利,但訂得嚴卻不代表騙局不會發生。「就算是上市、上櫃公司也一樣會出現騙局,真要騙你,怎麼管都還是會有,」他說。

目前對未上市(櫃)公司採低度管理有興利的考量。目前未上市(櫃)的公開發行公司,僅須每年公布年報,且現金增資案件僅採申報生效制。「一方面他們只向原有股東募資,而並未向不特定大眾;另一方面,未上市公司通常營運尚未成熟,若要擴張規模或增加研發支出,是等不到存夠錢的時候,」朱兆銓解釋。

將資訊充分公開,則是證期會改革的第一步棋。以華象案為例,去年4月,華象委託的安侯建業會計師就曾出示具有保留意見的查核報告書,且去年 7 月建弘證券業已停止對華象上櫃的繼續輔導,種種跡象均可顯示華象的運作出現疑點,但資訊並未揭露,未能即時遏止災情蔓延。

未來證期會將強制揭露包括出具保留意見的財報、停止輔導上市(櫃)的資訊及逾期未公布財報的公司名單,此外若逾期超過六個月,將取消該公司的公開發行資格。「資訊的公開必須要即時、完整、正確,」朱兆銓說。

第二步棋是強制將未上市(櫃)的公開發行公司納入興櫃市場管理,建立防火牆的功能。朱兆銓認為,自願成為公開發行公司的目的就是上市、上櫃,因此未來資訊揭露將比照興櫃,並強制進入興櫃。「由於興櫃採議價交易制度,經由券商公開交易,資訊較公開外,一旦出事尋求司法公道,也找得到人,」他解釋,目前的詐欺案件,透過中盤商地下交易,一旦人去樓空,投資人尋求司法保障也索求無門。

沒有誠信,一切還是空談。「真要騙人,擋也擋不了,最重要的還是公司的誠信問題,」朱兆銓解釋,就像刮刮樂的詐騙手法,即使受害者不斷,媒體也大肆報導,但受騙者仍時有所聞。

減少詐騙動機,或許才是最佳處方。周建宏認為,市場是依據供需法則運作,若是供給資金的投資者能具專業判斷能力,需求資金的一方也將喪失操作的空間。「如此一來,公司也願意釋放更多相關資訊,供投資大眾判斷,」他說。


七項守則識破吸金騙局
縱使滿地荊棘,前往尋寶的投資者仍所在多有。蒐集相關專業意見後,我們提出七項教戰守則幫助投資大眾識破美麗謊言。

守則一:實地考察,廣泛蒐集、確認公司資訊
實地接觸的範圍包括負責人、經營團隊、研發團隊,甚至工廠實際作業情形。投資者應該親自瞭解公司的經營團隊、經營理念及營運狀況,甚至可以去看看工廠運作過程。「但往往有人懷疑,只買十張怎麼能看得到這麼多?我的建議是,看不到就不要投資,」羅小蘭強調。

施景彬也認為,投資者可藉由各種管道去瞭解、確認公司營運的相關訊息,「可以去廣泛蒐集相關資訊,包括上、下游的出貨、進貨情形,不確定就打電話去問。」


守則二:直銷業者千萬勿信
送上門的都不會是下金蛋的寶。未上市股票的交易是採用如民間老鼠會般的直銷方式,藉由親朋好友相互推薦,或透過各種手段,滲透你周圍推銷。「看好的就不會找上你,有關係的人早就拿走了,不要真以為會撿到寶,」陳景峻說。

羅小蘭也認為,一般名門正派的交易方式,都是法人之間互相進行交易,不會交給直銷商去販售。「一般散戶接觸的機會非常低,即使有也很貴,」她說。


守則三:公司資本額公開發行 2 億元以上,且營運至少連續三年出現營收及獲利
公司藍圖畫得精采,能否實際運作還是問號。羅小蘭認為,公司出現獲利不能只看一年,而是至少要連續三年。「這時已不僅僅是顆種子,而是已經發芽冒出頭,出現樹形了,」她說。

能連續三年獲利的公司,往往也營運有五年之久。「要騙人,也很難連續騙人五年吧!」此外,羅小蘭也指出,公司的資本額必須公開發行2億元以上,才算具有規模。 


守則四:檢視財務報表
會計不是死的東西,財報的檢視必須周全。「出具保留意見的財報一定有問題,沒有保留意見的卻不一定沒問題,」一位執業會計師說。

施景彬則建議,投資者應注意財報上的資訊,包括營收、毛利率、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存貨周轉天數、長期股權投資、關係人交易及營業外收支。「極小部分會計師的信譽最近或許遭到質疑,但絕大部分的會計師仍是值得信賴的,」他強調。


守則五:本益比約六倍至十倍
羅小蘭建議,由於未上市風險較高,所以不同於上市(櫃)公司本益比(Price/Earning Ratio,某一時點股價相對於每股稅後盈餘的比值,是判斷股價是否合理的依據之一)可高達二十倍以上,未上市股的本益比宜選擇六倍至十倍之間。「因為脫手不易,若出現投資錯誤想修正都不容易,不像上市(櫃)市場,出現錯誤隔天賣掉就好,」她說。


守則六:創投公司投資金額超過創投基金 5% 才具參考價值
一般騙局也會以知名創投公司的投資做為號召。但羅小蘭認為,投資金額超過創投基金的 5% 才具參考價值。「但也要看其他公司的投資比重,因為有時創投的決策也會出現人為的介入,」她說。


守則七:委託專業投資公司
對資訊不透明的公司投資,明哲保身之計仍是交由專業人士處理。羅小蘭認為,這是塊需要專心判斷的市場,投資人往往有錢,但缺乏時間判斷,投資失敗率相當高,所以需要由專家來經營。「就連創投業者也經常碰到,更何況是散戶,」她說。


羅詩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