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創業者吹牛到底好還是不好的問題,大家的討論其實沒有停止過。一般來說,媒體和評論者,甚至一些知名VC都喜歡這樣的故事:極客、技術狂、不懂人情世故且不愛說話,但是因為技術水準特別過硬,寫出來的代碼像藝術品,而且還能孤注一擲地幹好一件事情。所以,他成功了。這是現實嗎?不是,這只不過是大家想像出來的互聯網創業者。

那現實是什麼樣子?現實是,千萬別給創業者畫像,這個世界本來就千奇百怪,會吹牛的人最後把事情做成了的人多了去了,例子就不用舉了。出於對人的欣賞的角度說,我們當然都喜歡長得帥還不愛說話的,但是從公司的角度呢?

20世紀初的時候,人們對飛行器的熱衷,就像現在對互聯網的熱衷一樣,每個人都躍躍欲試。可能從來沒有人聽說過撒母耳•蘭利,他當時具有大家認為最重要的成功的基礎,國防部給了他5萬美元鉅資研製飛行器,錢不是問題,他還曾經在哈佛大學工作,擁有最廣泛的人脈,他雇傭了用錢能夠請到的最好的人,《紐約時報》對他進行了跟蹤報導,幾乎人人都在支持他。但是發明飛行器的人不是他。

同時在幾百公里之外的俄亥俄,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兩兄弟也在研究飛行器,他們幾乎沒有一樣我們所說的能夠讓他們成功的東西。

沒有錢,他們用自行車店的收入來支撐他們的夢想,萊特兄弟團隊中沒有任何一個人上過大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屌絲團隊。但是,他們倆一直在鼓吹,他們的飛行器能夠改變世界。靠這樣的方式激勵了一幫人。

1903年12月17日,他們的夢想實現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創始人吹牛,有時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怎麼吹牛不會破?光吹牛公司就能成?當然也不是。吹牛的人分很多種,有一種光顧著吹牛,這樣的人沒過多久就會現出原形,無處可吹。還有一種,自己在外頭吹牛,家裏有一幫豁了命幹的兄弟,這種牛吹得再大也不容易破。而且這樣的創始人吹牛,還分階段,分步驟,每次都各有目的。

在創業初期,人難招,業務難搞,你讓人信你,就得不斷洗腦。從第一個聯合創始人開始,到前10個員工,每個幾乎都需要創始人花費大量口舌去忽悠。畢竟,讓別人放棄原來的工作,熟悉而舒適的環境,不那麼容易。

更何況,你編的故事不夠精彩,跟著你幹的人最多只能是職業經理人,他們覺得這份薪水,合適的職位,對得起自己才幹。你的故事夠吸引人,甚至有了宗教的能力,跟著你幹的人,他們相信創業是一場改變世界的旅行,拿民工工資和殫精竭慮都是一種體驗。

大家都還記得蔡崇信的故事吧,1999年這個人跟馬雲泛舟西湖之後,放棄了70萬美元的年收入,到阿裏巴巴接受600美元一年的薪水,成為18個人當中唯一一個具有國際化背景的聯合創始人。故事的結局當然是童話,按照阿裏上市後2000億美元的市值,蔡崇信的股份價值達到了72億美元。馬雲對他說了什麼,太令人神往了。

起步之後,要迅速擴大用戶規模,就得做推廣,有錢的投錢,有牛的吹牛。只是,創始人能吹牛的話,還是別花錢了,前者雖然不討喜,至少不會禍害公司啊。

今年5月份開始,天使融資達億元級別的叮咚社區,財大氣粗,揮金如土。地鐵站裏面到處都是廣告,目測過去,至少是千萬級別的投入。果真,這才過去幾個月,就傳出來叮咚社區北京公司已關閉,上海地區裁員的消息。還有的說,叮咚社區億元融資耗盡,疑為資金鏈斷裂。

很多老闆現在訓話都會講,人家小米怎麼就能只花千分之二的行銷費用,做到了這麼大的規模呢?你們為什麼就只會花錢,看不見效果?其實也不用完全怪下屬。老闆們試問下自己,你做到了像雷軍一樣,四年如一日,每天在微博上話癆嗎?他是自己以身作則在省錢,用自己的影響力帶來企業品牌。

人要自己的面子和尊嚴無可厚非,不要自己的面子和尊嚴,帶領一個企業快速往前走,讓團隊的每個人都獲得回報,讓用戶獲得價值,更值得尊敬。

當然,再之後,創始人嘗到了吹牛的甜頭,於是有了底氣,每次都比現實目標說得大那麼一點點,目的就又不一樣了。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吹牛,不是為了擴大影響力吸引新用戶。更多的是為了讓團隊完成目標,畢竟朝著一個更大的餅出發,潛能的發揮會完全不一樣。其實沒有別的辦法,你管忽悠目標,抬頭看路,兄弟們管埋頭拉車,一路向前。每達到一個目標,你實現對團隊的承諾,共同的信念就會更加根深蒂固,如此反復,就是所謂的價值觀。


羅輯思維 2014-11-16/本文來自《商業價值》雜誌11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