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推動一個「系統」?
就是怎麼推動一個系統,按照自己的願望往前發展?
現代人很容易有一個誤會,就是喜歡把一個複雜的系統看成是一個人格化的存在。比如,在我們眼裡,特朗普就代表美國;馬雲就是阿里巴巴。所以,我們會不自覺地用人際關係中的處理方法來對待一個系統。喜歡,就讚美,不喜歡,就批評,想討好,就輸送價值,想迴避,就敬而遠之。
其實那些大系統,是樂於我們這麼看問題的。把它看成一個人,因為這降低了認知成本。要不怎麼企業要拚命花錢塑造品牌,請代言人,強調自己有靈魂,有主張,有價值觀呢?就是希望我們把它看成一個人。
但是真相並非如此。一個系統自有非常複雜的運作規律。如果不能理解它內部的運作規律,我們其實是沒法和它打交道的。
第一次讓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是一位管理諮詢專家。我問他,開諮詢公司,最重要的是你們的產品,也就是諮詢報告嗎?他說,表面上是,實際上不是。那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他說,是和甲方公司的中層的充分溝通。
諮詢報告出來之後,別慌報給公司大老闆,上什麼報告驗收會,而是要找所有說得上話的中層溝通、請教,然後把搜集來的意見儘可能體現在方案里。這樣做有一樣好處,就是在最終的方案驗收會上,所有的中層都會覺得這是自己幫忙才出來的方案,會儘力捍衛它。這個諮詢單子才算做成了。
我就笑啊,你這麼做,是投機取巧吧?
他說,不是啊。要知道,我面對的不是什麼公司,而是一個由很多人組成的系統。如果我給它一個全新的管理方案,不管這個方案多優秀,對這個系統來說,都是一個天外來客,都會讓它產生排異反應,不管做什麼都註定失敗了。
只有像我這樣,讓這個方案得到系統內所有關鍵人物的認可,它才能實施,我的方案才有可能讓這家公司變得更好。這不就是我們做諮詢這一行的初衷嗎?我們的意見不重要,讓我們的意見成功地嵌入這家公司的系統中才重要。
這段對話讓我反思了很長時間。站在一個系統的外面,不成為它的一部分,實際上你不可能和它打交道,不管你是想獲得更好的服務,還是對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這就說到沈祖芸老師這門課里的主角「學校」了。通常家長提到學校,有兩種心態。
第一種,是把學校看成是一個提供教育服務的機構,自己是消費者。家長是甲方,學校是乙方。如果對學校不滿意,大聲提出意見和要求,迫使學校改變就行了;
第二種心態正好反過來,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產品,學校是評價這個產品優劣的地方。這一回就反過來,學校是甲方,家長是乙方。一旦老師來告狀吐槽,馬上就緊張得要死。
這兩種心態其實都不對。為啥?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學校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品牌,而是一個系統。既不是家長的甲方,也不是你的乙方。你要想和它成功地打交道,得理解這個系統內部運作的規律。然後才能加入這個系統的改善過程中。
舉個例子:你作為一個小學生的家長,發現學校給孩子的班級配備的老師,你不太滿意,你對學校提意見,要求換掉,請問有用嗎?如果對商城,可能會有用。
沈祖芸老師說,沒有用。真相是,任何一所學校都無法配備出讓所有家長都滿意的教師陣容。原因有很多。首先,就算是學校不惜工本,給你的孩子配備了全明星教師的陣容,其中也必定有孩子不喜歡的老師。這是一個人和人的世界。好和不好,都是相對的。某種程度的錯配是必然的。你在任何一個辦公室,都會有你不喜歡的人,更何況那麼大的學校?
其次,學校給出的任何一種老師組合,都有利有弊。比如,你說,一個老師組合,是跟著孩子成長,從一年級一直教到六年級好呢?還是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各配一套班子,讓孩子中途換一撥老師好呢?這兩個方案中,前者的優勢是,老師對每個孩子都熟悉,能規劃孩子的長期成長目標。但是後者也有好處啊。老師反覆教某個階段的孩子,教學水平比較高啊。你說你選哪個?
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校作為一個系統,還要考慮青年教師的成長。沈祖芸老師說,學校一般會在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科的老師配置中做這樣的安排:一個學科帶頭人+一個教學水平穩定的老師+一個正在成長的新老師,讓他們在資歷和教學經驗上形成互補。通常,既不會有三強組合,也不會有三弱組合。這既兼顧了學生的利益,也考慮了青年教師的成長。你要是校長,你會不會這麼安排?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一味地挑剔老師,不僅會讓學校為難,也不會有真正的效果。那怎麼辦?只要不是老師有實質性的問題,家長這個時候的責任,不是挑剔老師,而是幫助孩子喜歡上老師。我們上學的時候都有經驗,喜歡一個老師,是學好這門課的基本前提。
你看,這種對學校和老師的理解方式,和我們熟悉的商業社會的邏輯不同。如果我們把學校看成是商家,它有責任給你提供品質毫無瑕疵的服務,那這就誤解了和學校這個系統的真正的關係。真正的關係是什麼?是你的家庭、你的孩子要嵌入到學校這個系統的邏輯裡面,才能利用好學校,一起服務於孩子的成長。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問,難道只能順從學校嗎?不是的。沈祖芸老師這門課里還專門講到了一個例子。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在班上是中等水平,那其實是比較吃虧的。為啥?因為對於老師來說,效率最高的策略就是「抓兩頭帶中間」,重點關注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和成績不好調皮搗蛋的學生。兩頭抓住了,中間的學生就能被帶動了。所以,中等水平的學生,被老師關注的時間就少了。這可不就吃虧了嗎?
怎麼辦呢?你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中等水平這個概念?是因為有學習成績這個單一的指標。一個老師要是老說你們孩子中等,那就意味著老師的視野也是被限制了的。實際情況呢?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某個方面的優勢潛能,但是如果學校、老師、家長都用學習成績這一把尺子量到底,這些潛能是不可能被發現出來。
所以,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事情,就既不是完全順從學校,也不是指責老師給自己孩子的關注少,更不是責怪孩子。而是要想辦法,把孩子的優勢發揮出來,比如,讓孩子展現舞蹈、朗誦、攝影這樣的專長,並且讓老師看到。
目的是什麼?是幫老師多拿一把尺子量自己的孩子。在這把尺子下,你的孩子就不是什麼中等生了,而是優等生,那獲得的關注自然也就多起來了。站在老師那個角度看呢?他也會很高興,他帶的班更加豐富多彩了嘛。
通過前面講的這些例子,你看出來了,怎麼才能有效推進一個系統?
既不是指手畫腳提要求,也不是跪倒在它面前一味服從。這兩個姿勢都不對,因為你站在系統的外面。而是那個關鍵詞:「嵌入」。
什麼是嵌入?兩點:第一,融入它,成為他的一部分;第二,想方設法為它添加新的東西、新的元素,為它做出貢獻。那這個系統就發生你期待的改變。
【出處】羅輯思維 2019-10-02/《沈祖芸·小學生家長必修課》
【峰語】改變系統前,請先嵌入系統/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