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辯論與討論》一文中,談的是若對方的「動機」不對,就不要繼續浪費時間,另外還有一種情形是,當對方的程度太差時,也要特別謹慎。
峰仔認為,在組織中有多元意見是好的,因為能讓我們有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從而避開危險、提升效益。但隨著與他人合作多了,我發現有種情形也是要避免的,那就是程度太差而又好表達意見的人。
舉例來說,可能大家在討論 2×2=4,但他卻連 1+1=2 都還不清楚,就提出自己的意見了,而眾人為了這很幼稚的想法,必需回頭去解釋很基本的東西,從而中斷了原先流暢的討論。這就有些像一群博士生在討論事情,結果其中夾雜了一個小學生在問東問西,不但打斷了原先討論的節奏,也讓眾人有氣餒感,甚至常讓良好的腦力激盪因此中斷。
這樣的討論,表面上似乎也有「不同意見」,但本質上卻是在戕害多元意見的產生。
所以,我認為,多元意見的前提,在於對方程度不能太差,必須雙方都對事情有一定的認識時,所提出的不同觀點才是多元意見,在這種討論下,我們就常為會彼此的不同想法而喝采,並進而取得組織的迅速進步。
結論是,群體中要避免納入對此議題不夠了解的人,若有了這樣的人,可能要有心理準備長期以往,這群體的表現不會太好。此外,如果自己是那個程度不好的人,至少做好聆聽而不要亂發議亂。峰仔最怕遇到的就是,他明明知道自己程度不好,卻還要亂提意見來掩飾自己的無知。
連結:辯論與討論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