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謬誤會消失嗎?
繼續和您聊科學哲學。前兩天,我們分別介紹了兩個科學哲學史上的大神,波普爾和庫恩,今天我們來介紹第三個大神:拉卡托斯(Lakatos,1922-1974)。波普爾和庫恩的名氣比較大,如果你還知道有這麼一位拉卡托斯,那你一定是深入了解過科學哲學了。
那這三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其實恰好就是我們通常思考一件事情的過程:先正著想一遍,再反過來想一遍,最後得出一個綜合性的結論。正著想就是波普爾,反著想就是庫恩,最後得出一個綜合性的結論就是拉卡托斯。所謂正題,反題和合題。
下面這段比較枯燥,我簡單說一下。
波普爾的證偽理論有強烈的批判性。按照他的說法,所有的科學理論,從出娘胎的第一天起,就是在等死。不管它能解釋多少現象,只要一個反證出現,把它證偽了,這個理論就完蛋了。你看,波普爾的說法,簡潔優美吧?但是話說回來,簡潔優美的東西,也容易簡單粗暴。波普爾甚至認為,批判是知識進步的唯一方式。他還說,西方文化比什麼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高明在哪裡?它的獨特優勢就在於西方文化有批判性,所以才領先世界。
但是,昨天我們說的庫恩的範式理論,其實就是沖著波普爾來的。範式理論看起來中正平和,只是在解釋科學革命的結構。但是你拿波普爾的理論一對照,就知道,它其實也是在說,批判和證偽,是科學革命、範式轉換的時候發生的事。在平時,哪有那麼多批判?主要是建設。哪有那麼多證偽?主要是證實。老是鬧革命、老是大批判,也不行,和平時期就要「告別革命」,就要踏踏實實地從事點滴零碎的建設工作。你看,是不是和波普爾有點針鋒相對?
好了,這兩派觀點就這麼杠上了。這時候就到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拉卡托斯出場了。
拉卡托斯是一個有趣的結合體。他是匈牙利人,1949年在莫斯科大學念過書,1969年又在倫敦經濟學院讀書。所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和西方學術傳統,他身上都有。這是一個很獨特的優勢。還有一點,剛才我提到,1969他在倫敦經濟學院念書,後來又留校任教,你馬上就明白了,他還是波普爾的學生和後來的同事。所以,當波普爾和庫恩在搞大辯論的時候,這位拉卡托斯就是一個近距離旁觀的人。
兩派辯論到最後,拉卡托斯說:這樣吧,我來綜合一下二位的意見。庫恩的說法有道理,波普爾的批判精神也要繼承。我提出一套新的東西,叫「科學研究綱領」。
這個「科學研究綱領」的內容比較豐富,提出了一堆新概念,什麼內核,保護帶之類的。我們都略過不提。簡單說,科學研究綱領就是在說,每一個研究都是在一個綱領內部進行的。同時有很多綱領並行。彼此博弈,有的在進步,有的在退化。最終,進步的會發展壯大,退步的則會逐漸衰亡。不過,也不絕對,有時候,退步的會重現生機、返老還童,進步的也可能突然轉向消亡。
這個理論聽起來有點讓人發懵,這是在說科學嗎?科學難道不是該正確就正確,該錯誤就錯誤嗎?怎麼還有不同綱領?還並行?還有返老還童?難道科學還就分不出高下對錯了嗎?這不是和稀泥嗎?
拉卡托斯當然不是在空口無憑地說,他舉了大量物理學研究的例子,什麼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盧莫-普林西姆實驗、貝塔衰變與守恆定律等等。說實話,我是說不清楚這些物理學知識的,但是,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可以知道拉卡托斯這套說法的妙處。
他的「科學研究綱領」和庫恩的「範式論」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承認兩套不同的知識觀念系統可以並行。他們之間往往不是革命和被革命的關係,是糾纏不清的一對老冤家的關係。而我們這代人接受的科學觀念,覺得正確的就是正確的,錯誤的就是錯誤的,你可以說正確替代錯誤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是不能和稀泥,說兩套綱領可以並存啊。地心說不就是被日心說顛覆了嗎?怎麼會並存呢?
那好,我來反問一個問題:現在的一個共識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比牛頓的體系更有解釋力的。對吧?但是,為什麼現在中學物理教科書里學的還是牛頓的那一套呢?不是早就被科學革命顛覆的東西了嗎?而且顛覆了都一百年了。怎麼它還是在呢?
還別說牛頓。就是算命跳大神,形形色色的迷信,今天也沒有消滅啊。你可能會說,那不是科學,那是愚昧,這怎麼能算進來呢?可是,在科學家當中信仰宗教的,大有人在啊。如果你去跟他們交流,你會發現,宗教和科學在他們的思想世界裡,是並行不悖的兩條線,對世界同樣有解釋力。其實我們普通人也一樣,無論你多理性、多麼不信迷信、多麼沒有宗教信仰,你在特定的場景下,也會相信那些非理性的力量。
就拿我自己舉例子,如果我得了某一種絕症,那當然是首選相信現代醫學了,可是如果醫生告訴我,現代醫學沒有任何辦法了。那你說,如果這時候有人告訴我一個偏方,你說我會不會試一下呢?我覺得我可能扛不住。再比如說,如果今天突然外星人入侵地球,你說,宗教和迷信會不會大規模回潮呢?那些好像已經被駁得體無完膚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會不會返老還童呢?
想到這兒我們就明白了,一套思維方式,一旦產生,它可能會衰退,但是很難徹底滅絕。科學是這樣,人類的其他認知領域也都是這樣。我們過去以為的真理越辯越明,進步必然戰勝落後的觀念,其實不符合事實。不管你覺得自己的想法有多對,也不管你的想法被事實證明得有多徹底,你想法的反面會一直存在。每一個對世界的看法,都不會消失,每一個對世界的看法也都在抓住一切機會證明自己的正確。它會回來的。你還別小看它們翻盤的機會。
理解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對他人的錯誤,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能力。
就拿著名的地心說和日心說來說,地心說錯了,日心說贏了。但是,是不是地心說就一無是處呢?你別忘了,一個理論,能存在那麼長時間,它的內核雖然錯了,但是在細節上小修小補的努力,最後達成的成就,千萬不能小看。事實上,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的時候,連地球軌道是橢圓的都不知道啊,所以剛開始,日心說對天文現象的解釋力,其實是遠不如地心說的。地心雖然內核錯了,說通過本輪、均輪,一大堆修正,在當時其實很實用。對天文現象的解釋力是很強的。
就拿我們今天說的這幾位哲學家來說,簡單理解波普爾的理論,他就是強調批判,忽視了建設的作用,而庫恩高他一籌,拉卡托斯通過整合,又高一籌。但是,如果深入到思想的細節,怎麼會這麼簡單?波普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是非常有深度的,人中龍鳳啊。如果我們今天採訪波普爾,會發現我們今天對他的所有批判,他都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他對建設的作用當然是有考慮的,建設的作用在他的體系中當然也是有位置的。他是有整套的解釋的。
但是沒有辦法,在辯論中能夠呈現的只是思想的內核,是被抽掉了很多細節的。所以,即使在論戰中,波普爾看起來輸了,也不證明他就是錯了。用我們今天的來說,是他的那套研究綱領暫時性地衰退了。
你看,在知識的世界中,一切想法都是寶藏,一切失敗的都有可能回來,一切自以為正確的,都必須用持續的努力來證明自己。
好,這個話題我們先聊到這裡。明天我們來看,另一位科學哲學大神是怎麼出手的。他把我們過去幾天聊的理論都打了個稀爛啊。
羅輯思維 2019-01-10/策劃人:李子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