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政府的違約行為,導致其無法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被排除在國際資本市場之外七十多年,給其融資帶來嚴重障礙
主權國家欠外國政府、組織或個人的債務,就是主權債務。
主權債務的有趣之處在於,世界上並沒有一個超越主權的法院,去強制執行主權國家的欠債。尤其當債權人是私人投資者的情況下,討債的道路將會更為曲折漫長。有些債權人在法院提起訴訟,往往也能贏得官司,可法院既不可能強制另一個主權國家履行義務,也無法到這個國家去扣押該國的財產;而債務國的某些財產往往還要受到外交豁免,不能扣押。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一旦決心欠外國人的錢不還,外國債權人幾乎沒有什麼好辦法去解決。
主權債務的這種不對等,顯然鼓勵了主權債務國的違約行為。債務違約,既有可能是這個國家喪失了償還能力,也可能是喪失了償還意願。
從世界歷史看,一個主權國家真的沒有資源以償還外債,出現資不抵債的破產狀況,那是絕無僅有。而主權債務國家的違約,往往是因為經過多方權衡,覺得償債不如違約。一旦違約,就可以迫使債權人坐下來重新談判債務事宜,要麼重組、要麼展期、要麼減息、要麼無償減免。
總之,通過重新談判協商,爭取到對債務國更有利的條件,這當然還算是有良心的;而有些債務國覺得既然我不償還你也拿我沒辦法,乾脆將債務一風吹了,求得個無債一身輕。
在債權人沒有辦法討還債務的時候,武力幾乎是唯一有效的辦法。當然,武力討債的前提往往是使用武力的國家本身就是債權人。如果是私人債權人,他們自己沒有武裝力量,他們的母國也不大會為本國投資者去大動干戈的。
我們看看歷史上著名的老賴委內瑞拉,在一百年前發生了什麼。
話說1902年,委內瑞拉國內大亂,內亂中的委內瑞拉決定拒絕償還外債。委內瑞拉當時有多少外債呢?據統計,1900年,委內瑞拉國債高達19000萬玻利瓦爾省(該國貨幣名),是年國民總收入的七倍。當時執政的領導也叫卡斯楚。1902年3月1日,卡斯楚決定中斷清理內外債業務。也就是說,乘著內亂,乾脆將內外債賴掉算了。
這當然引起國外債主的極大不滿。事實上,早在1901年,德國就開始要求委內瑞拉償還1896年的貸款,並要求對其利益受到損害的德國僑民賠償損失。
1902年,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的外交代表都要求償還貸款。但委內瑞拉無法就未償數額與債權國達成一致。
當時的估算是,委內瑞拉對德國籍債券持有人的違約金額本息合計為1250萬美元,欠英國約為250萬美元,欠義大利的數量要小一些。
而卡斯楚認為,各國要求歸還的外債帳單上有49000萬玻利瓦爾省,要用十年全部國家收入才能把賬還完,即使厲行節約,國家每年也只能還400萬玻利瓦爾省。
1902年12月7日,德國和英國公使向委內瑞拉外交部長洛佩斯•巴拉爾特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在英、德聯合艦隊司令道格拉斯的命令下,委內瑞拉在拉呱啦(委內瑞拉的一個港口)的海軍全部被俘。
作為報復,卡斯楚將德國和英國的僑民也全部囚禁起來,但在美國公使保恩的提議下,後來又釋放了他們。在卡貝略港(該國港口),一群暴民襲擊了英國船隻,英國兩艘巡洋艦炮轟並洗劫了要塞。
義大利也於12月11日採取聯合行動,派來兩艘兵艦參加封鎖。這些國家轟炸了委內瑞拉的港口,擊沉了委內瑞拉三艘軍艦,並接管了海關稅收大廈,對委內瑞拉實行了封鎖。
委內瑞拉很快服軟。在委內瑞拉的請求下,美國與參加封鎖的國家代表進行了會談,最終於12月17日簽訂華盛頓議定書,提出一項解決辦法:將還債分為兩類,一類是卡斯楚上臺以前由於內戰而欠下的外債,這類債務必須於數月內還清;另一類是卡斯楚的政府和內戰欠下的,這類債務,由委內瑞拉指派一人,債權國各派一人,組成聯合委員會,仔細清查。
委內瑞拉還被要求從1903年3月1日起,按分期付款的方式,將拉呱啦和卡貝略港海關稅收的30%匯給位於卡拉卡斯的英格蘭銀行,且這項稅收不能基於任何目的被讓與;如果委內瑞拉政府沒有履行此項義務,比利時海關官員應負責徵收這兩個港口的海關稅收並管理這些稅收,直到委內瑞拉政府將上述求償履行完畢。委內瑞拉政府也作出清償貸款和所有外債的承諾。參與封鎖的國家交還了被俘的委內瑞拉船隻,解除了封鎖。
像委內瑞拉這樣因為對外債違約而遭到武力打擊的,在十九世紀比較常見。
1847年,西班牙對持有其主權債券的英國人發生了違約,一位國會議員建議可以用古巴和波多黎各向英國抵債,而這就意味著要發動一場戰爭。帕默斯頓認為此種情況下發動戰爭是不適宜的,但同時也確認,英國有權利這麼做,並有權利在其他情況下使用武力。
1862年,法國和英國聯合干預墨西哥,幫助本國國民索取債務。1876年,埃及和土耳其償債出現拖延,法國和英國也進行了軍事干預。1915年,美國以收取債務為由佔領海地。
武力干預雖然有助於討回債務,但也受到一些經常有外債違約行為的國家的反對。
當時阿根廷外交部長路易士•瑪利亞•德拉戈指出,使用武力索取主權債務是一種不正當的外交手段,違反了國際法。德拉戈的主張被稱為“德拉戈主義”,其核心是防止單方面使用武力索償主權債務。但“德拉戈主義”很可能損害對主權債務義務的遵守。如果沒有武力討債做後盾,一個國家要違約還不非常隨便?
在1907年的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上,德拉戈的建議成為核心議題,會上經妥協形成的德拉戈—波特公約禁止使用武力收回合同債務,仲裁成為當時解決主權債務違約的優先方式,但使用武力作為補充仍然是合法的。
使用武力仍然是懸在主權債務國頭上的一把利劍,債務國除了接受仲裁,別無選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聯合國憲章》通過禁止使用武力將德拉戈—波特公約普遍化,債權國武力討債終於退出歷史舞臺。武力討債不能實行了,但主權債務違約似乎比以前更為常見。
委內瑞拉欠債不還,遭遇武力打擊。而在委內瑞拉挨打十多年以後,蘇維埃政權則一口氣廢除了所有的內外債務,引起了曠日持久的糾紛。
俄國十月革命後,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向全世界宣告,不承認沙俄政府和其後臨時政府所舉借的所有債務,不管內債還是外債。這事發生在1918年初,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公然主權債務違約。這次債務違約帶來了長達七八十年的糾紛。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開展現代國家建設的時候,舉借了大量外債,其中最多的是向法國的舉債。當時俄國與法國結成同盟關係,俄國以支持法國對抗德國為條件換取法國對俄國進行投資;同時俄國在法國巴黎發行國債,法國政府為了鞏固與俄國的同盟關係,也鼓勵法國國民積極購買俄國債券。
這時候,俄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主權債務國,而法國人則保有俄國外債的80%。1914年底法國對俄國債權為25億美元。除了國債外,法國還對俄國進行了直接投資。
蘇維埃政權宣佈廢除外債的決定,引起世界強烈反對。美國大使、法國政府、英國政府相繼發言,稱蘇聯政府作出了不正當的決定,此決定無效。
1918年10月23日,法國外交部稱:“將來成立的俄國政府,只有在繼承前政府債務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承認。”法國財政部長1919年5月30日也說:“任何國家都沒有債務違約的權利。如果政權交替就可以廢除債務,那麼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發債了。”
布爾什維克政府雖然廢除了外債,但是在遭受德國、白軍和協約國軍隊的猛烈反攻時,對於外債問題採取曖昧態度。
1918年3月27日,俄國報導稱,為了進行和平談判,政府可能撤回此前廢除外債的決定;1919年1月14日至16日,蘇聯與英國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談,蘇聯表示願意解決俄國的外債問題;此後蘇聯在巴黎和會上也曾表示,為實現和平,政府有意就是否應該部分履行此前已經廢除的債務進行研究。
1919年2月14日,列寧在與法國外長的會談中曾稱,正在考慮以自然資源的形式償還債務;此外,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1919年11月19日再次提出償還債務。
但隨著在戰場上的勝利,蘇聯立即變臉,否定一切有關重新考慮外債的說法。蘇聯對外貿易人民委員克拉辛1920年3月28日說:“蘇聯政府不承認舊債務,我們完全無意就此問題展開對話。”
1927年,蘇聯提出償付法國求償額15%以換取進入法國資本市場的要求,遭到法國的拒絕。1928年11月,債權人抱團求償,組成了債權人國際委員會,主要的歐洲債券持有人組織都向該委員會派出代表,並承諾不單獨同蘇聯政府進行交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得到國外的金融幫助,但這些債務又於1947年被違約。
蘇聯政府雖然廢除了前政權的一切外債,起初確實無債一身輕,但違約並未給蘇聯帶來當初所設想的好處。蘇聯政府的違約行為,導致其無法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被排除在國際資本市場之外七十多年,給其融資帶來嚴重障礙。直到戈巴契夫時期,急於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蘇聯政府和債權人仍然在進行談判。
1986年,蘇聯和英國處理了英國籍債券持有人的求償,蘇聯向英國支付了8200萬英鎊,相當於債券面值的63%,免除積累未付的利息。
顯然,這種償債只具有象徵意義。經過七十多年,債權人不但沒有得到一分錢利息,連本金也只拿到一半多。無疑,七十年後的英鎊已經遠遠沒有當初的購買力了。當然,能夠清償一部分,總還是代表了蘇聯政府的一種態度。
蘇聯解體後,美國仍然在與俄羅斯談判1917年債務違約的最終清償方案,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7年,法國和俄羅斯達成了30億法郎的清償方案,約為面值的42%,並於2000年最終得到償付。
儘管經過八十多年清償的欠債與當初約定的本息相比十分懸殊,債權人的利益遭受到很大的損害,但在這漫長的交涉糾紛中,當初高調賴賬的國家,最終不得不作出姿態,承認了債務,象徵性地償還了欠款。這樣,俄羅斯才又回到國際資本市場。
以國家行為賴賬的蘇維埃並沒有笑到最後。借債還錢,天經地義。中國俗話也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只要你還想在國際社會與他國打交道,賴賬不還這種一錘子買賣是行不通的。從長遠來看,即使賴賬不還不會受到武力打擊,聲譽的喪失帶來的懲罰仍然能起到相當大的制裁作用,迫使主權國家不得不認真對待自己的債務。
優酷鴻觀 2016-03-21(文章來自和訊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