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來了,不如帶孩子走進博物館,過一個知識性的兒童節。今天,「得到」App請到資深博物館解說員,告訴你如何正確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告別走馬觀花。
1. 博物館那麼多,不是每個都值得逛。以北京為例,在冊的博物館就有一百七十多家,如果每個周末去一家博物館的話,也要至少三年多才能走完。而且不是每個展覽都適合孩子,所以,你要先學會選擇。
2. 從參與性和互動性強的博物館入手。比如自然博物館、科技館、人文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大多都設計了互動體驗區,孩子們可以直接動手觸摸,動手去體驗。
3. 大部分的公立博物館都是免費的,帶上身份證或學生證。很多博物館都開通了網上預約,網上預約既可以避免排隊的痛苦,也能避免遇到限流,白跑一趟。
4. 有些綜合類的博物館裡,除了不變的常規展,每年都會策劃重頭的特展。比如各個城市的自然館都會有不定期的特展,像是文藝復興展、恐龍展、貝類生物展等等。所以即使是同一個博物館,也值得定期去看看有啥新展品。
5. 同樣一個展覽,並不是只看一次。可以分為不同的小主題去多次看,就像吃飯一樣,少吃多餐。同樣是恐龍展,可以第一次就只看恐龍的外形特點和生存年代;第二次看它們的生活習性;再往後,等孩子稍微熟悉一點了,可以引申到地球氣候變化與恐龍進化之間的關係,這就從一般的觀賞轉移到了對自然科學的思考上。
6. 走進博物館不要著急看展品,先看看展覽的名稱和前言介紹,就是展覽的主題主線,因為這條主線是選擇文物和陳列文物的主要依據。
7. 給孩子想像和主動探索的空間,給他們一個離開課本束縛的機會。比如,同樣是一個鳥類的標本,當有的孩子關心它的羽毛為什麼是彩色的,有孩子關心它的脖子為什麼比其他鳥類更短時,有的孩子卻關心它用不用洗澡。家長不是老師,不要像講課一樣直接把知識灌輸給孩子,不要強調參觀的知識性,把培養習慣永遠排在第一位。
8. 家長不是「帶」孩子去博物館,是「和」孩子去博物館。很多家長最害怕被孩子問住,自己不懂,怎麼給孩子們講?教你兩個方法:一是先於孩子做做功課,或者和孩子一起提前學習相關知識;二是不懂也沒關係,可以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去解讀。家長跟孩子站在同一個起點,也是一種很好的姿態。
9. 家長的腳步要稍稍慢一些,要彎下腰來,聽聽孩子在說什麼,多引導他們關注細節,譬如一組雕像里不起眼的一個花紋,讓孩子學會從細微處觀察更大的世界。
10. 參觀完博物館不是就完事了,要有個回顧,要留下點東西,嘗試讓孩子把看到和學到的東西講出來。對於孩子來說,真正的學習發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而不是被動接收信息的過程。
11. 一些博物館還會不定期舉辦夜宿博物館的活動,適合親子參與。一般是主講人拿著手電筒,邊走邊給孩子講解動物知識和戶外常識,晚上給孩子分發帳篷、睡袋,學習搭建營地,孩子可以跟自己喜歡的動物標本共處一晚。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難得的奇妙體驗。
12. 記得告訴孩子,博物館的英文單詞museum,來自於古希臘神話中的繆斯女神——Muse。把這樣一個珍藏人類美好的地方,用掌管人類最美的詩歌、音樂的女神名字來命名,也許是期望孩子能在這種美好的浸泡中長大。
羅輯思維 2017-06-01/朋朋,資深博物館解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