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寫了一篇文章,很快就成了爆款,然後各個平台都在轉,然後就給我轉沒了,刪的無影無蹤。
不過這段時間很多小夥伴留言,讓我講一下遊戲的事,因為我在那篇文章中,非常不友好地說:
底層從來都是政府的心病,各國政府的態度就是不惹事就行,惹事就是大麻煩,花點錢也可以,不知道大家關注美國那邊的市長選舉不,來回就那麼幾個話題,降低犯罪率,要給監獄搞學校,或者多建幾個監獄。
不過最近幾年幾乎所有嚴肅智庫都開出了藥方,「遊戲比刺刀管用」,你不是精力無處釋放嘛,你不就是內心的激情到處宣洩嘛,搞恐怖,搞犯罪,危害社會治安,乾脆圈起來玩遊戲多好,在遊戲里拿槍突突人,總比在現實里突突強,奶頭樂,大家一起樂才是真的樂。
很多小夥伴讓我把這件事再講講。
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如果要是看會兒嚴肅的書,就跟家裡有鬼似的,不管你什麼姿勢在看書,看著看著就躺沙發上玩手機去了,在電影院三個小時都能很快地渡過,但是如果堅持三個小時看一本《貨幣金融學》,估計絕大部分人跟我一樣,很快就開始陷入自我懷疑,情不自禁拿起手機,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實在沒事幹就看看淘寶上購物車裡的東西降價沒。
明知道什麼對我們有利,什麼對我們自己沒卵用,但是依舊沒法克制,總想去做那些歡樂卻沒卵用的事。玩起來一個頂倆,想做點什麼有用的事,卻難的一逼,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總納悶自己正在做的事有什麼意義,但是刷抖音的時候卻沒這個苦惱。
剛畢業我在航天院認識一個大牛逼,他在航天發動機領域本身就是專家,問題是他在其他領域,比如經濟歷史金融也理解非常深刻,平時還寫股評,對炒股和炒黃金非常有研究,基本是手不釋卷,一起去海外出差我在飛機上追完了整個一季的《嗜血法醫》,他路上看了一路書,還寫了兩篇文章,一下飛機就投了稿,等到了酒店平台方已經把錢打過來了。
我當時就問他,是不是看書和寫作對於他來說像呼吸一樣輕鬆,他說比吃屎都噁心,不過他爹從小就教育他要經常去做那些吃屎的事,慢慢就習慣了,時間長了就可以獲得一定的社會優勢,這種優勢又是逐步累加和擴大的,套路可以擴散,技能可以學習,唯獨這種長時間大跨度的積累沒法快速掌握。
我當時就問他,我說為啥我感覺我比較忙,沒時間呢?
他教了我一個辦法,找張紙,不管幹啥都寫下來,記下起始時間,看看一天都忙了些啥,額,搞完之後我就再也沒有逼臉說自己忙了,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試試,看看時間都去哪了。我後來也看到一個博主說,90%說自己忙的人,都是裝忙,剩下10%是瞎忙,真忙的沒幾個,你又不是企業家,你忙啥?
這事我想了很多年,以前我做啥事感覺很痛苦,就會覺得自己沒啥天分,放棄算了,很多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那件事之後重新認識了「天賦」,開始認識到絕大部分事並不需要天賦,投入時間多,就能做的好,做的越好,更越願意投入更多時間。
也不太看好「興趣」這個說法,因為每個人的興趣都差不多,吃喝擼舔玩唄。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這句話本身問題很大,如果大家跟我一樣,感興趣的事都是些低俗玩意,除了低俗的,都不太想干,那可咋整?啥都不幹了?
我觀察到的牛逼人之所以牛逼,基本都是在找虐,就跟每一個「社會人」一樣,去做那些有用但是不太爽的事。把這個觀念反過來,就是墮落之路,啥時候都隨心所欲,去做那些內心深處喜歡的事,而這類事都不太有卵用,時間就這樣溜走了,啥也沒留下。
倒也不敢說大家喜歡的事都沒卵用,不過敢說絕大部分人喜歡的事,都不太有卵用。
玩遊戲的時候一整晚就那樣很快就過去了,看本嚴肅的書半個小時都堅持不了,說白了,我們的大腦有種墮落的天賦,大腦不喜歡信息,接受額外的信息讓它非常疲勞,我們經常說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似乎是人類獨有的特點,其實是小部分人的特點,大部分人並不是這樣。
因為我們人類本身是長著一顆古人的腦袋在過現代生活。
漫長的上百萬年緩慢的爬行,現代文明滿打滿算兩百年,也就是我們的腦袋一直停留在古代,但是身體卻進入了現代。
現代有啥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人類那些基本需求在一個靠譜的國家都能完全滿足。
比如人類天生喜歡甜。不過跟大家想的不一樣,整個人類古代一直非常缺乏甜味劑,在古代,無論東西方,糖都是貴族的玩意。後來是西班牙人在美洲發現了甘蔗,然後趕著幾百萬黑奴去種甘蔗,歐洲才開始不缺糖,從那以後就瘋狂吃甜食,大家可以去嘗嘗歐洲那些比較有特色的糖果,味道其實都差不多,都齁甜齁甜,因為以前貴族們互相攀比,誰家有錢誰家的糖果就更甜一些。
進入新千年之後,這個問題在東西方都解決了,食糖價格一降再降,到現在已經基本上做到了無限制供應。
喜歡糖是吧,隨便吃,把所有的飲食里的糖含量都提到一個人類最喜歡的程度,大概是10%左右,然後吃出來一堆健康問題,大家要是去過美國,我感覺第一印象基本都是大街上一堆連路都不會走的巨胖,美國很多車都有坡道,就是為了讓巨胖們坐著輪椅划上去。嗯,美國的現在就是我們的未來。
此外就是遊戲,遊戲對社會整體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個也是不爭的事實,和我們熟知的那些娛樂節目一樣,遊戲本身也是被精心設計過的,每個細節都是按照可以撥弄人的大腦里那個控制舒爽的區域設計的,基本都按照如下三個原則來搞:快速,間歇,不斷變換情感類型。
好的遊戲要做到每隔一兩分鐘來一波刺激,就跟吸毒似的,先打一針,爽過之後歇一會兒,然後再來一波。此外娛樂節目,相聲什麼的,都是這個邏輯。博主大學同學玩《孤島危機》最高紀錄完了兩天兩夜,後來低血糖暈過去了,現場圍觀群眾沒人知道怎麼搶救,差點出事。
此外還有各種娛樂節目,跟遊戲差不多,大家在那裡看的時候感覺非常爽,其實背後也是導演他們一點一點把拍出來的一堆東西七拼八湊,最終的目的是讓你爽,每隔幾分鐘爽一下,爽過之後還想要。比如「抖音五分鐘,人間兩小時」。那些抖音爆款小視頻,也是他們反覆折騰搞出來的,說到這裡,大家再感受下我之前說的那句話,「生產的是大哥,消費的是屌絲」。
大家如果堅持看各種選秀,真人秀,家庭紛爭,慢慢的就會發現套路都差不多,因為能觸發人類歡樂的元素就那麼些,新模式開發起來非常慢,我國大部分這類玩意都是引進的西方或者韓國的,遠遠趕不上大家的消費需求。
古代大家過日子是很枯燥的,一年到底,只有一兩個娛樂的機會,就連皇宮裡,也做不到天天唱戲。現在不一樣了,只要你願意,完全可以做到比古代皇帝都爽,天天各種歡樂,上午PS4,下午XBOX,晚上看電影,凌晨還有小電影,天天玩,一年不重樣,一個合格的日本遊戲宅男完全可以做到一輩子不談戀愛快快樂樂地斷子絕孫。嗯,日本的現在也是我們的未來。
當然了,博主並不認為遊戲本身有啥問題,大學畢業前我好像一直有遊戲癮,直到最近兩年才玩的少了。不過凡事有度,如果花大量時間玩遊戲,本身有個大問題,那玩意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會腐蝕人腦中的獎勵系統。
之前有個很著名的實驗,給老鼠腦子裡連了個電極,它只要去踩踏一個踏板,就會刺激它的獎勵中樞,它就能爽一下,後來老鼠發現這個歡樂源泉之後,一直去踩,連飯都忙的顧不上吃,後來餓死了。
人腦裡邊也有一個獎勵系統,讓你在做了一些事情之後爽一下,藉此提高生存率,比如人類喜歡甜,吃到甜食之後就會觸發獎勵系統,讓人經常性地去追求甜味食物。
再比如男性普遍喜歡殺戮,因為萬年進化中早就淘汰了那些厭惡殺戮的基因,熱愛殺戮的原始人才有競爭優勢,這個本性被現代社會給壓制了,因為砍人犯法嘛,但是在遊戲里卻能肆意放縱。
這個機關被發現後,就可以通過娛樂節目和各種遊戲一直踩,大家倒也不會被餓死,但是踩的時間長了,其他歡樂源明顯已經不再讓人歡樂了。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形容,類似「抗藥性」吧,就像經常喝咖啡的人對可樂等低咖啡因飲料基本沒啥反應,經常吸毒的人劑量越來越大才能維持快樂一樣。
在強刺激環境中,看一本書的歡樂還不如去遊戲里開幾槍,而那些原本就很鬧心的東西,學習考試上班,現在變得更鬧心了。
這些玩意對於個體可能不太明顯,但是放在群體層面來觀察,非常明顯,國外有專門的對比試驗,長期迷戀遊戲的人都在長期任務中表現非常差。
這段時間熱議的一個話題,國家好像是把遊戲成癮列為了精神病,我看網上基本沒人認可這一點,一個個義正辭嚴,玩會兒遊戲怎麼了?都好像沒看看人家說的是「遊戲成癮」,就是那種成天腦子裡只想著遊戲,除了遊戲沒法再現實社會中正常生活,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除了睡著就在玩遊戲,學業工作完全拋到腦後,這不是精神病這是啥?是不是得電?而且得用高壓。
當然了,博主說這麼多不是說玩遊戲不好,如果我要是那麼說,那大家關注了一個上古博主,其實博主自己似乎最快樂的經歷有一半是在遊戲中度過的。我實地去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不過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全在遊戲里,切爾諾貝利,高加索,亞美尼亞,東普魯士,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硫磺島,阿登森林等等。
我們反對的是沉迷,沉迷遊戲或者各類娛樂活動,其實跟沉迷毒品差別並不大,而且是合法的,毒品的作用原理是通過藥物讓大腦興奮,產生愉悅感,現代遊戲和娛樂節目是通過視覺聽覺來做到這一點,如果長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可能是新時代最酷最隱形的一種死法,讓你快快樂樂不知不覺地變成個廢人,慢慢的,沒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一乾枯燥的事就疲勞暴躁。
而且吧,大家可能不知道,人民大學對「飯圈」研究的很深,我之前看過他們的一篇博士論文,剛才想找找不到了,那篇文章中提到,「飯圈」有兩類:
第一類是那種願意花大價錢去看偶像演唱會,買偶像周邊的東西,讓偶像商業價值不斷增高的粉絲 ,這種比較少,但是非常關鍵,這種叫飯圈發電機;
第二類就是平時也非常狂熱,但是不大花錢,主要是貢獻「注意力」,就是偶像的所有東西他/她都會看,提高偶像曝光率,點擊率,間接增加偶像的商業價值,這種人叫飯圈乾電池。
這些年的娛樂趨勢,就是讓有錢人出錢,沒錢人貢獻注意力,玩家的時間就是新貨幣,大家仔細體會下。
而且這些年吧,整體形勢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前的教育模式是希望每一個人都成才,其實這種想法本身是好的,但理性想想就知道是不現實的,社會是金字塔形的,能出人頭地的就那麼多,以前的模式成本高收益低很多人還不滿意,因為你把每個人都朝著重點大學方向培養,後來不到5%的人上了重點大學,其他人可不是有意見?
所以這些年明顯在搞「分流」,類似德國模式,或者美國模式,讓大家提前認識到自身定位,提前進入角色,沒必要每個人都上大學,也沒必要每個人都出人頭地,提前接受現實,各安天命,成本低而且務實。
在這種背景下,「提前分流」會變得非常明顯,在高中之前就完成,儘管這些年大家都很「政治正確」,堅持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其實吧,想想就知道這玩意就那麼一說,沒法真平等。父母之間的水平就差了一大截,很多父母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怎麼去教育小孩,更別說財富上的不平等更加要命一些,此外還有社會關係,還有成長起點,差異是全方位的。
不過正如治病的第一步是承認有病,進步的第一步是認清形勢一樣。
如果小孩家庭一般,本身在硬體上並不佔優勢,還成迷遊戲或者娛樂,今後學校慢慢不管這些了,家長也不太懂,娛樂本身在「自發分流」過程中會起關鍵作用。
教育和自我教育本身是個複雜話題,博主自己其實也不太有發言權,不過走到現在,略微有了一些感觸和心得,今天跟大家分享出來。總之,有些事情明顯是對的,不需要太多說教也要堅持去做,比如勤奮,比如積極主動,再比如多笑少抱怨。有些事明顯是錯的,比如沒錢還狂愛娛樂,那真成乾電池了。
九邊 2019-05/二號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