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好,歡迎來到《劉晗·法律思維30講》,我是劉晗。

我畢業於耶魯法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後,一直在清華大學法學院任教。

在整個課程的開始,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但是提問前,我要給你念一組人名,你認真聽:

林肯、奧巴馬、現代哲學創始人笛卡爾、雨果、巴爾扎克、甘地、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卡夫卡、南非總統曼德拉、中國詩人海子、鐵血宰相俾斯麥、印度詩人泰戈爾、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

好,名字念完了,我的問題是,你知道這群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是什麼嗎?

答案很簡單,他們全都是學法律出身的。到目前為止,美國歷史上有一半總統都是法律出身,日本有23位首相是法律出身,聯合國9任秘書長里有6任是法律出身,我們國家也有越來越多的社會治理人才出自法學專業。

知道了這麼多牛人都是學法律的之後,你有沒有對這門學科產生一點不一樣的感受?會不會覺得在高深、專業的面紗之外,法律可能比你之前想像的更加通用。

你想,為什麼這些國籍不同、身份不同、行業不同,但卻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都是學法律的?

1973年上映了一部描寫哈佛法學院的電影《力爭上遊》,裡面有一位哈佛教授Kinsfield,他一上來就對他法學院的新生說:

你們自學法律,我只是訓練你們的大腦。你們來這的時候,一腦子漿糊;你們離開的時候,像法律人一樣思考。

我想,這段話就是答案。無論是領袖,還是小說家,無論是詩人,還是哲學家,法律里有一套對每個人都有用的東西,就是法律思維。在這些年的教學實踐里,我總是不斷地告訴學生,法律不只是一項專業的技能,也不只是一個職業的專利。

不管是誰,只要你有一顆好奇心,都應該走到法律的門前,探頭進去看一看。畢竟,這門學科在世界上剛開始有大學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成立於1088年的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最初只有3個專業,其中一個就是法學。而這所大學的前身,就是博洛尼亞法學院,距今已經將近1000年了。

很榮幸,我講授的這門法律思維課,成為了得到法學第一課。

為什麼是這門課?因為法學的體系實在是太龐大了,憲法、民法、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訴訟法,等等。這些課程,我相信未來你在得到都能學到。

但是,如果你不知道立法者、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家們共同的世界觀是什麼,堅持的底線是什麼,秉承的原則是什麼,不能建立對這門學科基本思維框架的理解,那麼當你面對一個如此龐大的知識寶庫時,是沒有辦法開啟的。法律思維課,就是通往法學整個知識寶庫的第一把鑰匙。

因此,這並不是一門普法課,也不是要給你講一系列的法條或者規則,更不是給你講那些繁瑣的程序。我要給你講的東西,是奧巴馬、卡夫卡、泰戈爾這些人,所接受過的那套嚴格的思維訓練,以及為什麼這套思維訓練能讓他們在各行各業都成為頂尖人物。

那究竟什麼是法律思維?我給你舉幾個例子。

家裡兩個孩子打架,兩個人都很冤枉,找你來評理,作為父母你該怎麼辦?

法律人的答案是:把程序做足。

事實往往無對錯,無論懲罰誰,孩子都會覺得不公平。而程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觀感上的公平,讓雙方更容易接受,從而吸收不滿,化解矛盾。比起結果正確,法律人更看重結果的可接受度,這就叫 「凡事講程序」 。

英美法系中最經典的辛普森案就是這樣,也許它的結果不符合人們心目中的實質正義,但是卻嚴格地維護了程序正義。

陽光充足的時候,小區里有人曬被子。物業就和曬被子的業主發生了衝突,物業覺得這是陋習,影響社區美觀。曬被子的業主覺得自己沒影響其他人。你說這事怎麼辦?

法律人的答案是:先別討論曬被子是不是陋習,而是問,業主有沒有將小區公共空間為自己所用的單方權利?

任何問題,一味陷入道德爭論是沒有結果的,法律要做的是在衝突中找到平衡,把不可評判的道德問題轉化成可以衡量的法律問題,這就叫 「凡事講權利」 。

就像墮胎案,在美國無論是道德上還是政治上,始終爭議不斷。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就把這個爭議轉化成了女性身體隱私權和胎兒生命權之間的平衡問題,才使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性。

每個球迷都知道,足球比賽里,即使裁判誤判了,結果一般也不能被推翻,這樣真的公平嗎?

法律人的答案是:比起判決的正確性,判決的確定性更重要。

誤判可以事後懲罰裁判,但比賽結果卻不能更改。審判案件也是如此,一個案子如果反覆再審,生效的判決就會變得無效,不但糾紛沒有解決,司法的權威也蕩然無存。這就叫 「凡事講終局」 。

2010年,美國聯邦法院的一個法官就是因為收受律師賄賂等腐敗行為,被眾議院彈劾,從此不能擔任任何公職,甚至連律師資格都被吊銷了。但是,這個法官之前的判決沒有一個因此被推翻。

我們知道,真實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在複雜的現代社會場景中,幾乎所有問題都有很多灰色地帶和約束條件,比如雖然你的選擇很多,但是資源有限;你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時間不夠;你和多方利益都有牽扯,但是只能支持其中一方。

這些讓人糾結的處境,我相信你也遇到過。可是,想要解決問題,你的決策卻不能是灰色的。所以,如何在灰度空間里作出黑白決策,就變成了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難題。作為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律人每天都在解決這些決斷難題。

用美國法官波斯納的話說,法律思維是一種「受約束的實用主義」。學術問題可以無限期地探討下去,但是到了法律這裡,必須在一定期限內有結果,這就是法律人的訓練。

如果你也接受了這套訓練,擁有了法律思維,無論從不從事這個行業,可能都會發生一些變化。

首先,你會變成一個更會權衡的人,綜合利用各種信息,把決策困境轉化成有利於自己的行動策略。

其次,你會變成一個更加果斷的人,建立強烈的行動意識,提高自己的時間回報率。

我相信,擁有了這兩種能力,你在面臨難題的時候,就會多一種解決問題的高效思維武器。

我會怎麼給你講這門課:

在第一模塊,我會告訴你所有法律人對世界認知的基本共識,也就是法律共同體基本的思維模型;

第二模塊,我會告訴你,如何在困境中發現事實,並智慧地運用制度,構建出可供決策的依據;

第三模塊,我會告訴你,如何在限制中使用規則,這部分內容包括了設計規則以及如何使用規則解決問題;

第四模塊,我會告訴你,如何在推理中作出判斷,這種推理不同於一般的三段論推理,而是法律人獨特的決策方式;

第五模塊,你將會看到,法律這種現象的發生過程,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法律思維形成的深層社會條件;

第六模塊,你將會看到,長久困惑法律人的基本難題,以及他們對於解決之道的探索。

歡迎你和我一起開啟我們在得到的法律之旅。

 

【出處】羅輯思維 2019-05-25/清華大學劉晗《法律思維30講》

【峰語】為什麼很多牛人是法律出身?/2020-05-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