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裏也沒底。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
他們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缺少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會憂慮。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那麼,為什麼許多媽媽沒有這份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媽媽,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羡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裏。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和談判。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對於新的資訊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係來定位,分別是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如果我們不想再繪製“人生地圖”,那麼,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退縮,並保持現狀。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係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係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係。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為之,也會獲得包容。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許多媽媽埋頭于柴米油鹽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這三組關係。派克的另一句話,說得言簡意賅: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麼,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有位媽媽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維模式,現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於是,父母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晦暗起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在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會發現,人生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裏,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本文由作者楊傑授權羅輯思維發佈,歡迎關注她的微信號“楊傑的媽媽圈” (yangjie3355)。
點此,預約作者的一堂親子課。
見個面,聊聊孩子那點事兒。
羅輯思維 2015-06-02/楊傑
100年前,紀伯倫就在一首詩裏這樣寫父母——
“你是自然之神手中的一張弓,
幸福而謙卑地俯身,
把箭矢般的孩子送向遙遠的未來。
愛——是孩子的飛翔,
也是你那彎曲而穩健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