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名正才能言順?沒有比改朝換代更強的經驗了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

為什麼名正才能言順?

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

這個問題,由皇帝來解釋最有說服力了。你想啊,家長給孩子起名字,都要把字典翻幾遍,開國之君給國家取國號,當然更慎重。所以國號怎麼起,是一門學問。

今天介紹的這本書,就給你答案——

《吾國與吾名》

作者:胡阿祥

出版:江蘇人民出版社

本書作者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的胡阿祥教授,他基於大量的文獻研究,把國號背後的故事從頭到尾梳理了一遍。

 

1. 最“接地氣”的國號——商周

所謂的接地氣,其實是因為它們都來自所在的地名。比如商人的祖先曾經被封到“商”這個地方,後來在這建立了國家,就自然而然地把“商”作為國號。國號“周”也是同樣的道理,周朝的祖先曾經生活在陝西渭河流域的“周原”,後來建立國家後,也就把“周”作為國號。

 

2. 最“心機”的國號——魏

曹操為了得到“魏”這個稱號,動了不少心思,非常有“心機”。你可能會問,曹操為啥鍾情“魏”呢?這是因為,當時有一句讖語叫“代漢者當涂高”,即取代漢朝的是當涂高。當涂高指的是擋在路上的高大建築物。古代皇宮大門上都有一座高聳的城樓,叫“魏闕”,簡稱“魏”,曹操覺得這和當涂高的含義不謀而合,於是主動要求漢獻帝封他做“魏公”,顯示自己是天命所歸。

 

3. 最“要求上進”的國號——晉

“晉”字,有“高昇”的意思,聽上去特別上進。其實它的來源,也和“代漢者當涂高”的讖語有關。當時漢朝還留了一個尾巴,也就是蜀漢政權,司馬昭認為魏國並沒有真正地取代漢朝,這個任務應該由司馬家族來完成。於是司馬昭要求受封晉國公,後來他兒子司馬炎也就用“晉”當了國號。

 

4. 最“沒文化”的國號——隋

其他帝王取國號都要有好含義,可“隋”的含義卻一點都不好,這就是它“沒文化”的地方了。怎麼回事呢?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但楊堅認為“隨”字有個走之底,意思是走走停停,不吉利。所以就把國號改成了“隋”。但後世的人反而嘲笑楊堅不學無術——“隋”字本意是祭祀神靈的肉,其實含義更不吉利。

 

5. 最普通的國號——唐宋

唐朝和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但他們的國號來源,相比之下就很普通,沒有那麼多故事。李淵在稱帝以前,曾經被隋朝封為“唐國公”,後來就用“唐”當國號。宋朝的創立者趙匡胤雖然沒有獲得過封號,但他曾經在宋州擔任節度使,所以他即位以後就把國號定為“宋”。

 

6. 最“省事”的國號——各種小國

和其他大國相比,歷史上很多小國的國號就取得省事多了,直接“抄襲”之前王朝的國號就行。比如,漢朝滅亡後,中國歷史上還出現過好幾個國號叫“漢”的政權,而且建立者一般都姓劉。再比如,唐朝滅亡以後,又出現過兩個叫“唐”的政權,而且建立者都姓李。你猜到了吧,其實這些小國,都是想借之前的王朝抬高自己的身價。

 

7. 最“有文化”的國號——元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國號來自漢族人的《周易》中的“大哉乾元”。你可能很奇怪,為啥蒙古人要用漢人的典籍取國號?原因就在於《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用它來起國號,就等於宣告蒙古人認同漢人的儒家文化,這樣有利於樹立新王朝的正當性。

 

8. 最“虔誠”的國號——明

我們都知道,白蓮教在元末農民起義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明朝的國號其實也來自“白蓮教”。白蓮教的核心教義是“明王”即將出世,“明王”就是佛教中的阿彌陀佛,他救民於水火。所以,元末紅巾軍領袖韓山童就自稱明王,朱元璋曾經參加過紅巾軍,他把國號定為“大明”,就是順應這種信仰。

 

9. 含義最豐富的國號——清

清朝的含義很豐富,有人認為這是滿語,因為在滿語中“大清”指的是“勇士”,所以清朝也就是“勇士之國”。還有人認為是順應“五德終始說”,即每個朝代都對應金木水火土五種德性中的一種,朝代更替對應的是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比如,明朝對應的是火德,連皇帝都姓“朱”,是火的顏色。“清”是三點水旁,對應水德。所以用“清”當國號,是因為“水”能滅“火”,大清打敗大明。

 

10. 總述一下,不管國號的來源是啥,都是為了塑造朝代的正當性,讓人們一看到這個國號,就覺得這個新王朝的建立是正當的,自己以後就是這個王朝的子民。

羅輯思維 2019-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