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成長有哪五個階段?
先講個段子,這是阿里中供的老大給我講的真事。
幾年前,馬雲和任正非一起坐飛機。在機場,先碰到了幾個華為的人,在讀書和討論工作,見到任正非就和任總打招呼。
再往前走,在登機口遇到一群阿里的人,阿里的人把行李箱平放在地上,圍著行李箱坐一圈打牌,見到馬雲,就和馬總打招呼。
馬雲回來就找HR老大說:能不能讓這些人不要在機場打牌?
HR老大找到當事人,當事人說,工作非常辛苦,大夥就是在機場一起聚聚,然後各自出差,就有一陣見不著了。HR又把這個話反饋給了馬雲。
馬雲說:哎呀,那要是這樣,下次讓他們見到我,就不要和我打招呼了吧。
後來,我又把這個段子給華為的一個高管講了。
我問他:如果任正非這樣和HR的人說了,華為的人敢反駁嗎?
華為的高管和我說:華為的人聚在一起,根本就不可能打牌。
這是兩個企業根本的不同。華為人和阿里人有不同的特點,兩家企業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一個朋友和我說,他讀了一本管理學的書,書上說:“企業裡沒有人,全是角色。”
我說:天吶,我不知道這樣的觀念在工業時代是否行得通,但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以這樣的觀念,肯定是乾不成事的。
那今天該有什麼觀念呢?
我比較認同阿里的一個提法叫『視人如人』。就是把人當人看,而不是一個工具。看到對方的處境、情緒、感受和訴求,而不是一個你想簡單拿來使用,實現你的目標的工具。
這不是廢話嗎?但其實真實情況是,我們就是很難做到視人如人。
我訪談了幾百人,其實大家都希望對方是工具:學生是老師完成教學工作的工具,客戶是銷售完成任務指標的工具,員工是領導完成工作業績的工具。
甚至有人傾向於把自己也當成工具,因為你當自己是工具,你才當別人也是工具。
組織的五個階段
但是組織是人的組織。從一個人,到一個部落,到一個村莊,到一個城市,到一個國家,不同規模的組織,始終是人的組織。
我們以人數為刻度來看組織的五個階段,可以這樣來比喻:
幾個到十幾個人,是一個家庭。
幾十人,是一個部落。
幾百人,是一個村莊。
成千上萬人,是一個城市。
如果你管理數万人的企業,其實,你可以假設你是在管理一個國家。
阿里的創業故事,我們都知道是馬雲和他的十八羅漢。
我們也知道,一般小公司的創始團隊叫3F團隊,Family、Friend、Fool,家人、朋友、傻子。因為創業起步階段是最艱難的時候,如果不是家人,不是朋友,只有傻子才跟你幹。
有人問我,十八羅漢是馬雲的Friends嗎?我說不是,他們是他的Family。他們是馬雲的家人。
當時,馬雲的家很長一段時間是不鎖門的。這十幾個人,沒事就去他家呆著,打牌、下棋,自己倒水吃東西。上個世紀,年輕人有自己的空間不容易,大多都得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這些人天天往馬雲家跑,感受是行為的內在指引,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在馬雲家比在自己家更自在。
所以,他們追隨馬雲不是因為馬雲正確,也不是因為這些人有判斷,互聯網、電子商務是未來。而是因為他們不管幹什麼,就願意湊在一起。
這就是後來阿里巴巴成為一家10萬人,萬億規模公司的開始。
2017年我們在湖畔大學研究領導力的時候,有一個問卷很有意思:你創業找合夥人的時候,你優先要能力匹配的,你喜歡的人,還是喜歡你的人?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這兩年訪談跟踪了幾十個創業企業的伙伴關係,發現如果僅僅是因為能力匹配而搭伙的,基本上散伙最快。
原因很簡單,創業總是不斷遇到新問題,甚至是不斷改方向。你找的人最初能力是匹配,但是事情在不斷變化,很快能力就沒那麼匹配了。如果他開始不符合你的預期了,怎麼辦?
只靠能力匹配靠不住,要知道,創業剛開始的時候,幾個人的小團隊相當於是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很近,都對其他所有人影響巨大。
這時你招募一個人,絕不能僅僅關注能力的匹配和薪水條件。這不是你花錢買進執行力來解決問題,而是你應該看到這個人,問自己:我想要一個這樣的家人嗎?我願意和這個人長期相處面對變化嗎?
幾十個人的部落和家庭的區別,是部落得打仗,要主動出擊獲得獵物才能生存。
家庭階段的特點是資源不多,基本靠老闆幹活養全家,一切服務於老闆的戰鬥力,所有事情都可以有彈性。
部落階段為了打仗,CEO要組織進攻,需要設計剛性的原則,需要做利益設計,需要利益一致,更多能打的人參與進來。
而這個時候,白天出去打獵講原則,晚上圍爐夜話還是要處關係。有了關係,每一個人都被當人對待,軍心才可能齊。這個階段,老闆做到視人如人也不難。
而到了幾百人規模的村莊階段,大部分企業其實都可能停留在這個階段上,難以再向上生長了。
為什麼呢?因為有幾個困難。
第一,再勤勞的老村長,也不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養活一個村子的人。老村長得傳幫帶,教會一批年輕人,各自種好自己的田。而且看到年輕人幹得不行,不如自己,也不能擼胳膊自己上。
第二,老村長得經常想,怎麼才能激勵組織。大家既要分工協作,要激勵先進,也要共享收成。
第三,還要再找機會,怎麼開一塊新的田。以前我們種蘋果,現在我們能不能種西瓜。
這個時候,組織開始有了分工,分成各種小任務群體和小利益群體。大家彼此協作,也有資源衝突。每個人都不可能認識所有人。
在這個階段,小團體間還可以做到彼此視人如人,甚至有至情至性。但就整個組織而言,一部分人是靠共同利益,更多的人需要依靠共同規則。
從幾個人的家庭,到上百人的村落,以創始人的特性為中心,大家就會形成共同的習慣。在一次次征戰的勝負裡,新人不斷進入,老人不斷離開,組織一圈一圈擴大,留下來的人就會養成某種一致性,這就是文化。
離開創始人的特性談企業文化,毫無意義。因為一個企業,會由什麼人組成,大家說什麼不說什麼,做什麼不做什麼,其實都源於這個創始人的好惡、榮辱觀和安全感。
到了城市階段,企業裡有幾千人了,也有幾百個小團隊、小家庭。老村長考慮發展,是用肉眼觀察機會,琢磨在哪再開一塊新地,安排一個小伙子種點新莊稼。而市長考慮發展則是建設基礎設施,建立秩序,用基礎設施,為整個城市提速,為千萬人賦能。
比如字節跳動的OKR、美團的智慧大腦、麥當勞的BI系統。有了這些基礎設施,一家公司才能脫離老村長帶頭幹活的原始階段,用數據來洞察機會,用系統為人才賦能,用中台來放大戰果,進入規模化的增長。
而到上萬人以上的企業,我們類比為國家的級別。這個階段組織的要點是戰略,戰略!文化,文化!
今天,阿里對人的考核,業績考核和價值觀考核各佔50%。文化不是說說,是硬指標。
這一講的開頭,我講了阿里和華為的段子,這是兩家文化和組織非常不同的公司, 但它們有一個共性,就是它們都是三重領袖:業務領袖、管理領袖和精神領袖。
馬雲和任正非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他們都是自己企業唯一的精神領袖。
他們可以不管業務不管錢,但是他們需要控制自己企業的文化。
本講小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生命長出自己的形狀需要時間,需要沿著自己的基因不斷與環境博弈,不斷發育和修正,才會成為今天你看到的樣子。
組織是人的組織,它也是有生命的,它的建立和發展,也是一個生長的過程。
組織在不同規模時,創始人有不同的管理要點:
家庭階段,你得靠自己,管人那是在管緣分;
部落階段,你是在管理戰鬥力,不能打就不能活;
村莊階段,你在管理資源、規則、節奏;
城市階段,你需要建立基礎設施和秩序,用基礎設施為所有人賦能,用秩序保證發展;
國家階段,那就是戰略,戰略!文化,文化!
但是永遠不變的,組織是人的組織。隨著規模的變化,創始人的管理要點會發生變化。但是再大的企業,還是由一個個的小團隊小家庭構成的。
組織在壯大,需要不斷地更新管理工具。但是工具是為了賦能每個人,而不是為了把人變成工具。
組織是人的組織,我們要在這個數字時代裡,有血有肉地生活。
【出處】羅輯思維 2019-12-20/梁寧老師《增長思維30講》
【峰語】創業應是選擇你喜歡的人,而不是能力好的人/20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