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經是成年人了,這3點能力該學會了
劉潤 2020-01-14(原文出處)
圖上的這位,叫做達芬奇,他是一名非常偉大的畫家。他最著名的畫,你一定知道,叫做《蒙娜麗莎》。
但是你知道嗎?他除了是一名偉大的畫家,他同時還是: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制圖師,植物學家,作家……
達芬奇的人生,簡直像開了掛。
這一位,叫做赫伯特·西蒙。他是決策理論之父,獲得過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博士。
同時,他還是凱斯工學院科學博士,耶魯大學科學和法學博士,麥吉爾大學法學博士,瑞典隆德大學哲學博士,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經濟學博士,密歇根大學法學博士,匹茲堡大學法學博士……
赫伯特·西蒙的成就,單拿出來一項,都讓普通人望塵莫及。
這一位,叫做鮑勃·迪倫。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音樂家,曾獲得過音樂界最著名的獎項——格萊美音樂獎。
同時,他還獲得了電影界的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新聞界的普利策獎,以及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迪倫,也是一位跨領域的全才。
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一旦在某個領域獲得成功之後,他幾乎可以在每一個領域都獲得成功。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呢?這背後,其實也是有商業邏輯的。
人生,其實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人生商業模式 = 能力 * 效率 * 杠桿。
有的人,用這三者換回了全世界。而有的人,卻一無所獲。
今天的文章,我就來系統地跟你聊一聊:人生商業模式中的能力、效率和杠桿。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一、能力
在人生商業模式中,第一個重要的東西,叫做“能力”。
首先,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你覺得,什麽能力是一個人最有價值的能力?
演講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還是賺錢能力?其實都不是。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
這是一種超能力,就像你去找阿拉丁神燈,神燈問你有什麽願望,你說:我的願望是再要三個願望……
獲得能力的能力,如果把這個能力具像化,其實就是:怎麽只用2年時間,獲得別人5年的能力?
怎麽做呢?
我對這個問題做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和研究,甚至畫了74個數學模型,經過嚴格的數學推演,終於,我找到了答案。這個答案就是:加班。
別人一天工作8小時,我一天工作16個小時,我是不是就有可能用2年獲得別人5年的能力呢?當然,加班這個詞兒,顯得特別不政治正確。我們給它換個名字,其實就是:勤奮。
什麽是勤奮?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是996工作制——早9點到晚9點,一周工作6天。而我在微軟工作的十幾年,幾乎天天都是996工作制,幾乎從未在9點之前下過班。
微軟有一個制度,每天免費提供晚餐,只要晚上9點鐘以後下班,就可以報銷打車費。於是,到了晚上下班時間,很多員工都會想,吃個晚飯再走吧。吃了晚飯再一看表,已經快8點了,那就待到9點以後再走吧,反正可以報銷。
這個制度後來被很多公司學走,特別是今天的互聯網公司,基本都這麽幹。甚至有一些創業公司,工作時間是711——早7點到晚11點,全年無休。
我現在自己創業做咨詢,我不要求我的員工996。因為公司還小,而且是否996,其實應該是員工個人的選擇。我也不要求我自己996。因為我常年都是711,996對我來說等於放假。
這就是勤奮。但是,勤奮就夠了嗎?還遠遠不夠。
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被稱為地球上最酷的人。你知道,馬斯克一定特別聰明。但是你未必知道,馬斯克同時還超級勤奮。
有一次,他在一個大學做演講,一個學生問他:您是怎麽獲得今天的成功的?
馬斯克給了這位學生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議:Work Super Hard(努力工作)。
可怕的勤奮。
什麽叫可怕的勤奮?
1999年到2001年,我在微軟以工程師的身份做技術。
你可能知道微軟是一家特別勤奮的公司。但實際上,在微軟工作,必須Work super hard(努力工作),可怕的勤奮。
在微軟上班,別說晚上9點了,幹到淩晨都很平常。但即使到那個點,你都不好意思走,因為整個辦公室全是人……
怎麽辦?接著幹。
為了“幫助”你更加勤奮,微軟辦公樓的每一層都有兩個房間,每個房間里有兩張小床。如果工作到很晚,你可以住在辦公室。但是你不要認為在辦公室里放床,就是微軟逼著員工加班。
其實真相是,每天早上,很多同事來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員工卡扔在一張床上,趕緊占位置…… 他們搶床位不是為了午休,而是為了徹夜睡在辦公室。
你早上稍微來晚一點,連床位都搶不到。那沒有搶到床位的人怎麽辦呢?
沒關系。在茶水間,有很多睡袋。沒有床,你可以睡地上啊!我就常常拿一個睡袋,睡在會議室的地上。
第二天,搞清潔的阿姨一不小心踢到我,我就知道天亮了。然後呢?起床洗漱,繼續工作。微軟里的每一位同事,包括我,都是這麽過來的。
這就是可怕的勤奮。
所有的創業者,在用盡你的智慧之後,有一樣工作是你永遠都逃不掉的。那就是可怕的勤奮。
但是,可怕的勤奮就夠了嗎?還遠遠不夠。可怕的勤奮,它可能是一種低效的勤奮。我們還得在它前面加上一個前綴,叫做: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什麽叫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2016年,AlphaGo戰勝了李世石,世界一片嘩然。
2017年,AlphaGo戰勝了柯潔,又一次震驚世人。
而這,其實都不算什麽。戰勝柯潔後的同一年,AlphaGo的新版本AlphaGo Zero,以89:11的戰績打敗了之前戰勝柯潔的AlphaGo Master。
這一個版本的AlphaGo,才真的讓人深深恐懼。因為之前的版本,不管再厲害,它學習圍棋的方法,都是在鉆研人類給它的棋譜。
所以歸根結底,它還是站在人類的肩膀之上,不會超出人類太多太多。而這一次,AlphaGo Zero完全沒有學過一盤棋譜,僅僅給它一個是輸還是贏的反饋,它就能憑借自己跟自己對弈,找到人類從未想到過的棋路,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讓人類最頂尖的棋手們開始意識到,我們以前其實根本就不懂什麽叫做圍棋。
AlphaGo Zero的訓練,就是在依靠一個高效的反饋機制。
這也是高效而可怕的勤奮中,最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告訴你,你的工作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
換一個你可能更熟悉的名字,這其實就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的關鍵,就是通過不斷重覆訓練稍微困難的任務,從而獲得最高效的進步。
安德斯·艾利克森有一本書就叫做《刻意練習》,你可以拿來參考。
這就是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總結一下:想要擁有獲得能力的能力,你要勤奮。你不僅要勤奮,你還要可怕的勤奮。你不僅要可怕的勤奮,你還要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當然,這一切是有前提的:
第一,你真的想要擁有獲得能力的能力。
第二,確保所有的勤奮,都在你身體和家庭的承受範圍之內。
二、效率
擁有了“能力”,你還要提高做事的“效率”。
如何才能提高效率呢?怎麽把一個小時,用出三個小時的效果來?這其實也有系統的方法論——選擇、方法、工具。
什麽是選擇?
真正能夠提高你效率的方法,不是如何從17分鐘里省出17秒,而是如何用17分鐘省出17個小時。
什麽意思?
就是你要在這17分鐘里做出一個決定,接下來要花費17小時做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做?這就叫做選擇。
哪些事情是你實現人生目標所必須要做的?
哪些事情是對你的人生目標幫助不大的?
哪些事情是你哪怕失去現有條件也一定要完成的?
選擇,是提高效率的第一要義。
有了高效而可怕的勤奮,有了自己的選擇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真正提高做一件事情的效率?
這個時候,你就必須借助方法和工具。
我舉個例子:
2017年6月,一位叫王俊哲的小朋友走失了,家長非常著急。
怎麽辦?在家門口張貼尋人啟事嗎?還是發朋友圈讓親朋好友轉發呢?
王俊哲的父母沒有這麽做。他們把走失信息發布在“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的微博上。這個操作很正常,但唯一不正常的是,家長發微博時,用了一張王俊哲穿著比基尼的照片。
穿比基尼的小男生?於是新浪微博炸開了鍋。
網友們紛紛留言並轉發,有的說:這樣還怎麽讓我認真看圖找孩子?!
有的說:孩子回來吧,回來就能把照片刪掉了!
有的說:曾夢仗劍走天涯,因女裝照被親爹媽曝光而取消原計劃......
有的說:如果這父母真的是為了讓更多人轉發我應該說這父母機智嗎?
我不知道王俊哲的父母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這對父母確實很機智。這條微博,很快就評論1萬,轉發3萬。獲得了大量的曝光和傳播。
這就是效率更高的方法。
除了用更高效的方法,你還可以借助工具來提高效率。
比如,白板。我最常見的工作狀態,就是站在巨大的白板前,把想法像小石子一樣,扔到知識儲備的湖面上,迅速把激起的浪花、漣漪記錄在白板上。
然後,我會退後半米,靜靜地看著這些想法舒展、連接、形成結構,感受創造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
但除了喜悅和成就感,白板還解決了我思考過程中,三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第一,相對於Word,Excel,PPT,它能把我從“結構化的思維”里解放出來,隨心所欲地思考。
第二,相對於A4紙,它能把我從“有邊界的思維”里解放出來,在廣闊的空間里舒展、連接。
第三,相對於翻頁紙(Flipboard),它能把我從“不能錯的思維”里解放出來,想到就寫,寫錯就擦,擦了再來。
你可以試試用白板裝修你的辦公室。
這是潤米咨詢辦公室的白板照片:
這是微軟的白板柱照片:
這是我家的“鋼琴烤漆黑板”:
這是我在機場候機時,用“靜電白板貼”在休息室思考的照片:
白板,能把我們從“結構化的思維,有邊界的思維,不能錯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幫助我們隨時隨地,無邊無際地思考。
好的工具,能讓你事半功倍。
總結一下:怎麽才能提高做事情的效率?
第一要義,是選擇做對你來說最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再去使用更高效的方法,更趁手的工具。
三、杠桿
擁有了能力,獲得了效率,就夠了嗎?
當然不夠。不管你在能力和效率上再怎麽提升,你每天也只有24個小時,你能做的事情永遠是有上限的。你始終都無法超越你自己一個人的邊界。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獲得巨大的成功,你就必須借助一個神奇的東西——杠桿。
那具體來說,有哪些杠桿呢?我給你介紹四種:團隊杠桿、產品杠桿、資本杠桿、影響力杠桿。
1.團隊杠桿
什麽是團隊杠桿?
我舉個例子:
我創立的潤米咨詢,是從事咨詢業的。在咨詢業中,有繁星一樣多的小公司,但做得非常大的很少。為什麽?
因為咨詢業,非常依賴咨詢顧問的專業能力,而真正專業能力很強的顧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一旦做大,人才瓶頸就出現了,很難複制。
但是,就在這樣一個很難複制、很難做大的行業中,有一家公司卻做得非常成功,在全球不斷複制自己。
這家公司就是:麥肯錫。今天,麥肯錫全球的年收入規模大約100億美金。它是怎麽做到的?
首先,麥肯錫找到了自己的支點,也就是它堅實可複制的能力內核。在麥肯錫,所有曾經服務過的客戶案例,都會進入一個知識庫。
這家企業這麽做,成功了;那家企業那麽做,失敗了;都寫下來。
同時,麥肯錫還發明和設計了很多咨詢的方法論,比如MECE法則,七步分析法等等。
“知識庫+方法論”,就是麥肯錫從最有經驗的咨詢顧問體內,提取出來的“能力內核”,就是那個支點。
有了這個能力內核,麥肯錫開始尋找它的杠桿。
它每年從全球各個頂尖大學,比如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招來一大批剛從商學院畢業的年輕人。這些頂尖聰明的年輕人,就是麥肯錫充沛而有效的“團隊杠桿”。
今天,麥肯錫在全球已經有27000名員工了。
這群頂尖聰明的年輕人,用科學的方法論,和被驗證的知識庫,就可以給比他們年長20歲、30歲、甚至50歲的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們,提供戰略咨詢了。
用團隊來複制做大,是最基礎的杠桿,你必須嫻熟使用。
2.產品杠桿
什麽是產品杠桿?
我舉個例子:
15世紀的歐洲,抄寫聖經是個專門的職業,叫做“謄寫師”。一個謄寫師,一年大約能抄一本聖經。
你可以想像,在15世紀,你看上去買的是一本書,但其實買的是一個謄寫師一年的時間。你買聖經的錢,實際上是謄寫師一年的工資,而這一年的工資,不但要養活他,還要養活他的一家。
所以,在15世紀,只有富人才買得起一本聖經。
一本聖經,要一個人抄一年,那這樣還怎麽傳播聖經呢?
歐洲教廷采取了“團隊杠桿”的模式,雇傭了大約1萬名謄寫師,複制做大。但即便這樣,傳播效率還是很低。怎麽辦?
1450年,古騰堡開了一家活字印刷廠,開始用“產品杠桿”,印刷聖經。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使得複制聖經的價格大大降低,速度大大提高,數量大大增加。
當時的教皇,還非常生氣地寫了篇文章,說謄寫師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職業,都被印刷術給毀了。結果諷刺的是,這篇文章通過印刷術傳遍了全世界。
古騰堡,讓複制聖經這件事,從嚴重依賴人類“邊際交付時間”的“服務”,變成了更多依賴技術和工具,而較少占用人類時間的“產品”。
一旦脫離對人類時間的依賴,複制聖經這件事做大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為什麽在世界500強里,做產品的公司,要遠遠多於做服務的公司?
因為只有盡量脫離對人類時間的依賴,公司才有可能具有不受限制的發展空間。
這就是產品杠桿的威力。
3.資本杠桿
什麽是資本杠桿?
我舉個例子:
咨詢這件事情的能力內核,是“知識庫+方法論”。但是,常常有很多人質疑咨詢業:
你們說得頭頭是道,那你為什麽自己不幹,只躲在後面給別人出主意,賺那其實並不多的咨詢費呢?
一個叫做羅姆尼的人說,“對啊,我們的建議那麽值錢,收那麽點錢,你們還說三道四。”
於是,羅姆尼發明了一種複制放大咨詢業能力核心的特殊方法論:貝恩模式。
首先,羅姆尼會關注並挑選一些,經營遇到問題的成熟型公司。
然後,他會派分析師團隊,對這家公司進行好幾個月的研究,看看還有救沒救。
如果還有救,他會向這家公司提出收購邀約,收購的先決條件是,他要對這家公司擁有絕對控股權。
一旦收購成功,他會從內部派遣幾十位咨詢顧問,前往被收購公司,進行一切相關咨詢服務。
最後公司價值大幅增加,羅姆尼出售公司獲利。
一句話來總結這個“貝恩模式”,就是:都給我走開,這公司我買了,我親自做給你們看,怎樣才能做好一家公司。
因為貝恩模式,羅姆尼的貝恩資本,獲得了“破產收割機”的外號。在羅姆尼領導這家公司的14年間,該公司的年投資回報率為113%。
貝恩資本,是咨詢業,或者說是咨詢投資業的一個傳奇。它的本質,就是把“知識庫+方法論”,這個咨詢業的能力內核,通過資本杠桿的方式來覆制放大,獲得遠超過咨詢費的收益。
這就是資本杠桿的威力。
4.影響力杠桿
影響力是一個非常有威力的杠桿。
你能接觸到一些最有價值的產品嗎?
你能找到一個最好的團隊嗎?
你能讓別人真的相信你,並且給你投資嗎?
這就叫做影響力。
可是怎麽樣才能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呢?你需要三種能力:演講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建立人脈的能力。
演講和寫作是兩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你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你就要持續訓練。
那建立人脈的能力呢?
關於人脈,你需要記住一句話:人脈,不是那些能夠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
杠桿能幫你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使用杠桿也是有前提的:你必須先有強大的能力內核。
記住,所有的杠桿,不論是團隊、產品、資本、還是影響力,它們的作用都是複制放大。
複制放大,不必然導致成功。如果你的能力內核很強大,通過使用杠桿,你會更快地獲得成功。但是,如果你的能力內核很虛弱,杠桿,只會加速你的失敗。
四、最後的話
人生,是一種商業模式。
想要獲得成功,就看你能擁有多少能力,達到多高效率,以及使用哪些杠桿。有的人,用它們換回了全世界。而有的人,卻一無所獲。
我想,一無所獲的人,也許就是因為沒有帶著杠桿,不去尋找支點,就想搬動全世界。
最可怕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
最可怕的效率是伸縮時間的效率。
最可怕的杠桿是撬動人心的杠桿。
願你擁有最可怕的能力,達到最可怕的效率,撬動最可怕的杠桿。用它們,換回屬於你的全世界。
劉潤 2020-01-14(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