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了《連結:香港富豪悲痛感悟:窮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變有錢人!》的報導,非常感慨,其實這也是99%的台灣人正在面對的危機,但我發現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
在文章中,談到了香港富豪田北辰的背景:香港江南四大家族,父親是紡織業巨子「一代褲王」。田北辰本人是個非常努力的富二代,本科畢業於康奈爾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後又攻讀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原先田北辰對於優勝劣汰的社會競爭,有著無比的信念:他說:「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 」而在住了兩天1.6平米的籠屋,體驗了最底層清潔工的辛酸後,田北辰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他說:「窮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變有錢人!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只有弱者越弱,越來越慘!」
此外,文中也談到香港的底層人士每天都要連續高強度工作16個小時,才能勉強維生。這也讓我慢慢想到了台灣這20年也正面臨這樣的社會演變,只是它的名稱叫『窮忙族』,你明明很忙了,甚至做二份工,但還是很窮。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幾個朋友,他們明明很努力了,但仍然在租屋,還沒什麼積蓄。其實他們現在還能賺錢付房租,但因為沒房沒積蓄,所以退休後肯定仍要重新找工作,而且還會因薪資不足而犧牲掉自己的生活品質。
其實我認為不只是懲罰讀不成書的人,在將來,即使是那些讀成書的人,即使已讀到了很好(如台政清交成),如果沒有家底的話,也會過得愈來愈苦。這點我在《連結:現在還能中產,將來全都下流》中有談過。
很多人到如今還有一個錯誤觀念,以為學歷高的人,發展就比較好,但在我的觀察中,發現這只是表象,真實的原因是,是因為家境好,讓這些人能學歷高,然後有更體面的工作與收入,所以根源是家境好,而不是學歷高。其實在我的朋友中,發展最好的,永遠是原來就有家底的,而不是學歷最高或最有能力者。
另一點是,台灣已過了階層最能流動的60-90年,現在『富人愈富、中產下流、窮人愈窮』的大趨勢已成,所以你會發現,明明經濟年年成長,國家愈來愈富裕,但富裕的果實都透過制度流向富人,以致於1%的富人不用做都愈來愈富,而99%的中產與窮人即使拚了全力卻是愈來愈窮。連結:台灣富人財富的主要來源:制度設計
這件事台灣媒體還很少談,我覺得一來是媒體大老闆與官員民代本身就是制度的獲益者,二來有水準的記者也不多。反倒是我們認為媒體不自由的中國,早已用客觀的數字點出了這個趨勢,例如在《連結:如果现在你是穷人,十年后你可能还会一贫如洗》中談到:
1993年属于低等收入者的城里人,到了1995年有43%都能向上爬。而相比之下,2011年属于低等收入者的城里人,到了2013年只有20%摘掉最底层的帽子。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上世纪90年代算是城市穷人的黄金时代的话,那今天这种好日子已经结束了。
一方面,城里穷人越来越难走出贫困;另一方面,城里富人的位置也坐得越来越稳。1993-1995年,城里的高等收入者有64%的概率能一直当富人。而到了2011-2013年,高等收入者竟然有84%的概率能保证自己不被从富人列表中除名。
其實如果你再熟讀歷史的話,會發現這種貧富分化,99%的人奴隸化(長時間工時,卻僅能勉為溫飽)才是歷史的常態,而台灣,正由那歷史的不正常(60-90年社會有大幅流動的階層)開始回歸常態,99%的我們,都面臨著這種大趨勢的吞蝕:你的工資不變,但房價與物價卻是愈來愈高,於是你必需花更多時間來掙錢,甚至一天做二份工,最後成為沒有自己時間的奴隸。
面臨這種大趨勢的吞蝕,你一定要預做準備,而不是溫水青蛙。峰仔本身是認同玩樂的,但我不認同的是,只懂玩樂卻不未雨綢繆,所以台灣女人整天想著玩,台灣男人只專注做個上班族,我認為這二類人在將來都要付出代價。
而以我本身而言,一如在《連結:2017年新心態》所談,在批判了多年的政治後,我發現這是無用功,真正該努力的方向,還是要回歸到思考如何賺錢,因為只有獲得了財富自由,才能在未來脫離被奴隸化的命運。
不要將希望寄託在玩弄制度的地主民代,你能相信的只有自己。在鬼島中,透過自己的才智拚出未來還有機會,但透過權貴的制度要過上好生活,無異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