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通往大未來的機會

10 月 17 日,全球新聞焦點都放在新加坡。來自各國的 200 多家媒體齊聚在尚未啟用的新加坡樟宜機場第三航站,聚精會神地凝視天際的小白點逐漸變大,史上最大客機 A380 翩然降落,現場相機快門聲幾乎要掩蓋過飛機發動機的聲音。

只有約 400 萬人口的新加坡,卻大手筆投資 17 億 5000 萬新幣(近新台幣 400 億元)擴建樟宜機場,預計每年增加 2000 萬人的客流量,屆時樟宜機場年總客流量將倍增,衝破 7000 萬人,躋身全球前五大客運機場。

事實上,在樟宜機場附近的東南亞國家,在過去十年內也都在大力擴建機場。泰國與馬來西亞共斥資 65 億美元(約新台幣2124億元)興建兩座全新的國際機場,加入爭奪東南亞空運樞紐的戰爭。


全球飆機場:7 成規劃擴建,500 多座正興建
放眼全世界,目前全球 1/3 的機場都正在擴建中。根據 IATA(國際空運協會)統計,全球超過 500 座機場正在大興土木,在全球 1640 座機場中,更有近七成的機場積極規劃擴建計劃。

全球飆機場,已經成為 21 世紀沛之而莫然能禦的大趨勢。「大家都在搶當區域內的客貨運 hub(樞紐),」成大管理學院院長張有恆指出。

首先是人流不斷增加。 根據國際航空協會(ACI)統計,世界前 30 大機場去年就創下 2 億 8481 萬次的飛機起降,七年成長 17 倍,每小時全球約 3 萬 2000 架次飛機起降。史基浦機場不動產公司資深空間發展規劃師沙福瑪(Mauritis Schaafsma)剖析,到了 21 世紀,機場將結合客運、物流、休閒、商務、居住功能的 Airport City(機場都市)全新概念。 除了人流增加,產業的全球化垂直與水平分工,設計、生產、組裝、消費與維修都在不同國家發生。

震撼全球的蘋果電腦 iPhone,背面有一行雷射刻印的小字「加州設計,中國組裝」。這正是全球產業分工的最佳典範,這麼綿密又快速流通的生產模式,沒有機場根本不可能。根據國際空運協會(IATA)統計,過去幾年來全球空中貨運需求每年增加 4.6%。在 2005 至 2009 年全球前 20 大貨運量成長最快的國家中,中國以年平均成長率 14.4% 最高。


開放天空:機場成經濟發動機,創造 2900 萬工作機會
大勢所趨,機場正從過去國門的角色,進化為國家產業與經濟的發動機。最近三年,各國政府紛紛鬆綁空中運輸管制政策,航空界談了 20 - 30 年的開放天空協定,終於在國際間成為熱門議題,荷蘭、美國、英國、中國、新加坡等國家相繼簽署了雙邊的開放天空協定,促成彼此間的航班往返更加頻繁。

光是美國與中國簽訂開放天空協定,推估六年內可為美國帶來 120 億美元的經濟利益。 在過去,機場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建設,但現在,卻代表的是無窮的新商業機會。提供了消費、工作、以及航空產業的發展機會。 例如全球化帶來跨國企業的興起,愈來愈多商務旅客以機場為家,奔波於家庭、機場與工作地點之間,甚至於家人也分散在全球各地。

根據瑞士日內瓦 ATAG(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統計,2004 年全球航空業總產值 2.96 兆美元,已占全球 GDP 的 8%。 同時間,全球有超過兩個台北市總人口的機場直屬員工,分布世界各地(約 500 餘萬人),提供全年 24 小時無休的服務。而全球航空業創造的工作機會就有 2900 萬人,比台灣人口還要多。

「過去十年,每百萬旅客創造 1000 個航空產業就業機會,隋著國際貿易活動更頻繁,現在已經放大到每百萬人創造 4000 個就業機會,」ACI 總監 Paul Behnke 指出,未來 15 年都將是全球機場經濟成長的高峰期。


亞洲崛起,空運重洗牌
上個世紀,啟動全球搶買飛機與建機場的發動機是北美與歐洲市場,現在帶動全球航空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已經移到經濟快速起飛的亞洲。

中國、印度、韓國與中東國家正在崛起,目前大陸已擁有 142 個民用機場,但是新機場的建設投資仍毫不手軟。在「十一五」計畫期間,將斥資人民幣 1400 億元用於機場建設投資,同步新建、擴建與改造 139 座機場。 中國旅客自 2001 年來,以年增幅逾 14% 速度成長。且中國國內航班 17 年內成長了 16 倍。

今年,美國波音預測,中國航空市場高速發展,在未來 20 年內將花費 3400 億美元,購買 3400 架新的商用飛機,平均全球每 12 架新民航機,就有一架賣到中國,令人咋舌。在中國與印度的強勁帶動下,亞太地區客運成長率高達 9.7%,雄踞全球成長最快的區域。 國際機場協會(ACI)預估,依照這樣的趨勢成長下去,亞洲機場將取代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客運市場。


搭中國列車:韓國濟州、仁川賺兩岸三地財
面對中國 13 億人的市場,韓國也積極搶占東北亞的空運樞紐商機。 10月中旬,濟州機場在原有的狹小航站大樓旁,起重機忙碌地吊起鋼架,數千位建築工人正加速興建新的國際線航廈。

「韓國投資了 200 億韓圜(約新台幣 7.12 億元),擴建濟州島的國際線航廈與進行跑道延長工程,」遠東航空總經理特別助理關思屏笑著說,預計 2009 年年底前完工,濟州機場運能可望提高一倍。 而 2001 年才啟用的韓國仁川機場要趕在北京首都機場擴建之前,搶下中國華北與東北的客貨運商機,而北京、天津與瀋陽的機場也正在急起直追。

「韓國仁川機場要搶搭中國經濟崛起的列車,利用鄰近渤海灣的優勢,與日本搶奪東北亞的空運轉運樞紐,」考察仁川機場多次的遠雄企業團董事長趙藤雄分析。 「公元 2000 年後的全球化 3.0,就是拚以機場為核心的機場城市(Airport City)競爭時代了,」史基浦機場不動產公司資深空間規劃師沙福瑪(Mauritis Schaafsma)剖析。

 企圖心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在這一波全球化 3.0 的飆機場浪潮中,台灣在哪裡?


遠見雜誌 2007-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