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書局翻過黃國華的《我願意為你解盤》,覺得內容不佳,也因此對他的盛名頗不以為然,直到看完了這本書,才對總幹事改觀。
台大經濟系畢業,加上豐富的業界閱歷,成就了作者厚實的知識,而他偏好總經的論述,又恰好符合峰仔看市場的邏輯。而比較今年我看過的《王伯達 民國100年大泡沫》《楚狂人 楚狂人投資致富SOP》,我會給黃國華與王伯達很高的評價,這二位作者知識的厚度,也會比楚狂人高出很多。
《鈔票的重量》必讀的原因,在於總幹事講出了很多金融業的秘辛,這對未曾接觸過金融業但卻始終好奇的峰仔,提供了一窺其秘的痛快,我想擁有一定的表達能力又能勇敢說出來的,黃國華應屬台灣第一人,所以比起其它外資圈金童玉女的矯情偽飾下,黃國華所寫的內容肯定真實許多。
此外,本書的口吻與述事都相當有趣,增加了不少的可讀性。唯一的缺點,就是作者的文筆還不夠洗鍊,有時候文章內的贅詞仍嫌多了些。峰仔不禁在想,連他這種台大畢業,又是暢銷書作者都如此了,可見好的文筆確實難尋。
最後,峰仔還有個小抱怨,就是買書時,發覺封面寫著『首刷限量 作者親筆簽名紀念版』,而在內頁空白處還真有『黃國華』的親筆簽名,每一本還都有!但講真的,我蠻討厭人家在我的書亂劃,特別是你的字還寫得不是很好看時,所以希望這位台大的高材生,以後不要再幹這種蠢事了,你簽得很累,我還看了很不爽。我買你的書,不是因為你的簽名,而是因為書的內涵。
以下為峰仔所摘錄的本書重點:
◎裝潢過於富麗堂皇的公司,是一個很棒的反指標,這類的公司,千萬不要投資。
◎凡是越貪心越愛搞掏空的老闆,對於員工就越摳門,這是不滅的定律。
◎我一共待過三家本國銀行,這些銀行後來的際遇是:一家被掏空、一家被接管、一家進入重整。
◎投資人總是要找到一些聽起來不理性到極點的理由來解釋金融崩盤,如此一來才可以掩飾自己的不理性追高或貪婪。
◎看過基金經理人與市場派勾結,直接用基金的資金替外圍出轎與出貨;也看過專業財經媒體將主筆室用議價的方式讓市場派人士去撰寫;也看過財經記者出售版面給公司派或作手。
◎年輕時總覺得天下事無不可為,只能說明自己還沒長大。中年後卻因為自己的蹉跎而陷入怨天尤人,一個人什麼時候能夠明白自己的力量有美,才真正地接近成熟。
◎金融業端得上檯面的是銀行、證券、投信、票券,這四個行業在金融圈的地位,經常因環境變化而發生風水輪流轉的更替。
◎大部份的情況,證券公司內最受重視的是自營部,自營部向來是券商的中心,也是風暴中心,更是權力鬥爭的中心。
◎投信的老闆重視的是基金的規模,至於基金操作績效的好壞,坦白說與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反正基金規模與績效從來就沒有畫上等號。
◎不論外商銀行或外資券商的規模多大,即便是「大到不能倒」的程度,如果只是一個位居其底層的過勞工蟻,絕對沒有資格進到賭場核心去玩那些籌碼。碰不到金融業籌碼的人,頂多就是一個月領個幾萬塊錢,做到40來歲被放在「戰力外名單」,成為下一波裁員、放無薪假或減薪的優先名單,45歲就列為「優先退休名單」。
◎當個操盤人或交易員,圖的當然是分紅,否則誰能忍受那種長時間加班且沒有生活品質的工作呢?然而站在老闆的立場,能夠不發放分紅自然就不發放。所以能夠在金融業拿到合理獎金與紅利的幾項條件是:老闆的自己人、擁有老闆的把柄和玉石俱焚豁出去的決心,我喜歡的是第三項。
◎一個厲害的操盤交易主管必須同時具備「創造盈餘」或「隱藏盈餘」的本事,隱藏盈餘在金融圈裡頭的重要性不遜於創造盈餘。
◎證券公司的自營、債券與研究部門和銀行外匯交易與投信基金經理人並列為金融圈幾大肥缺。
◎一個年輕人若碰到太好的老闆,反而是一道職場的重傷害。
◎企業家第一代或金融專業經理人通常比較精明,於是他開始耕耘那些公子哥們的金融業第二代人脈。
◎只要打好媒體關係,任何人都可以包裝成專家。至於操作的功力與成績除了少數內行行家之外,不會有人知道。
◎開始練習三寸不爛之舌,三句就要挾有一句英文、一句數字和一臉誠懇,因為媒體與金融業二代空心大少喜歡這調調。
◎外資圈能成為神秘多金的外資交易員的要素在於:一、你要有台清交的大學學歷;二、要具備長春藤或全美排名前30大學的MBA;三、要有至少175公分的身高而且不能是胖子;四、要有姣好的外貌或運動家的體格;五、最好有顯赫的家世背景。
◎外資交易員的工作有三項:一、將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二、與法人客戶應酬交朋友;三、幫朋友解決一切有關交易與帳務的困難。
◎舉凡客戶的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中的任何一個科目與數字,只要客戶想要改變,外資交易員都得幫客戶搞定。
◎這些外資交易員各個身懷絕技,如紅酒品嚐、高爾夫球、歌劇賞析、頂級度假……無所不知,無所不談。
◎金融業是個相當有『錢景』,但沒有『前景』的行業,和大多數行業不同的是,金融業不具創業的可能性。
◎大師的外表要經過設計。第一是定裝照,那些印在書籍封面的大師照片,可是經過學者專家精心研究過的。首先,大陸一定要雙手抱胸,一副好像「什麼事情都搞定了」的樣子,而且面對鏡頭的角度還要有點「斜斜的」,這在心理學中代表著「來吧!跟我來吧!」
◎歷史的經驗常被遺忘,雖然有一些人會慢慢覺醒,但多數人仍是健忘的。
◎大師養成法2:當事實不是很重要時,神秘一點比較好。
◎一群人的智慧肯定低於其中個體的總合,這讓我想到一句話:群眾運動中的群眾智商只有六歲。
◎尼采:個人的瘋狂是意外,群眾的瘋狂是常規。
◎投資團隊中的人越多,做出明智又乾淨俐落決定的可能性就越低,這稱之為團體迷失。團體愈融洽,往往會因尊重和客氣而使得不同意見難以產生。
◎只要所犯的投資錯誤是多數人的共同錯誤時,自己就完全沒有錯誤了!集體決策意味著大家共同承擔責任,共同承擔責任就是大家都不用負責,難道老闆會要求團隊集體請辭嗎?
◎用投票來決定投資決策時,個人在團隊的『人緣』或『年資』會形成決策的主要關鍵,然而,一個好的研究員,難道和人綠、年資有關係嗎?
◎國外優秀的基金經理人,他們的投資方式是獨力經營,為資金承擔全部責任,壞處就是會有沉重的壓力和寂寞的感覺。
◎投資世界中唯一可以透過不斷複製且可行的賺錢方法,只有金融詐欺一途,否則不論總經論者、基本論者、價值論者、技術線仙、占星卜卦的投資方法中,並沒有所謂萬無一失的方法。
◎Andre Kostolany認為,證券玩家(也就是短線客、當沖客)不僅不會消失,而且會愈來愈多,因為銀行和經紀人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把客戶變成短線玩家。短線玩家或許可以利用電腦或某些科學技巧,將他們的勝率提高到65-75%,但他們卻躲不過二大殺手:長線總體力量與交易成本。歷史上出現相當多有圖型或短線技巧察覺不到的總體風險。
◎歐美國家的整體國力與社會福利與台灣不可同日而語,當虧損到孓然一身時,台灣可沒有健美的社會救濟系統。
◎能夠瀕臨且見證過二次金融風暴而又能全身而退,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投機家。
◎若預期本國貨幣的利率會走跌,那便會產生『因利率走跌而導致本國匯率貶值』的預期心理,為了避險或賺取匯差,就會將資金轉移到外幣。通常會發生這種市場預期心理的主因在於『央行的政策過於扭捏』,譬如1985-1990年日圓由1:350『緩升』到1:75,於是造成全球熱錢擁入日本套利。比較成功的例子是,2009年美國聯準會的調降利率,FED一口氣將利率調降到『零』的水準,完全消弭了市場的預期心理。
◎我所認識的成功投資人,都是三年不開張,一開張部位就是上千萬,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等待。
◎科斯托蘭尼的投資經驗不限於股票,他還涉獵債券與外匯投資,我個人認為曾有債券與外匯市場經驗的人士,大部份都屬於總體經濟論者。
◎科大師認為『債券是比你所知道還要重要的標的』,美國橘郡的破產、LTCM的風暴、俄羅斯盧布危機、2007-2008年的結構債、雷曼兄弟公司債……等。債券市場的重大事件足以影響到整體經濟。
◎債券操作者必須懂很多層面的知識,他必須懂股市、匯率、財政收支、原物料、通貨膨脹、產業變動、房地產興衰、美國FED的想法……所以債券操作者無法像股市大咖那樣,能在市場中作弊。
◎許多人直覺債券的獲利不高,那是個錯誤的想法。
◎常有人提若預期利率看跌,應該是投資債券,這麼說沒有錯,但大部份的債券型基金是執行『附買回交易(RP)』,而非買債券,若是利率一直跌,基金部位每一筆到期的RP就得用更低的收益去重新投資,如此則收益愈來愈低。所以『預期利率走跌』可以買債券,但不要『附買回交易(RP)』。
◎你想像不到的債券市場:1. 台灣的債市一天成交量超過1兆。2. 債市胃納的資金是GDP的十幾倍。
◎景氣愈衰退,愈有天災人禍,因而導致利率愈下跌時,就愈有一群淘金客會進入債市來大發災難財。
◎在過去30多年全球化的過程中,人類的創意與能力遠大於目前存在的產品,而現在卻充斥著了無新意的商品,所謂全球化只不過是相同事務不斷被複製的過程罷了,原創性商品微乎其微,全球化成了一場超級無聊的活動,其肇因就是靈魂的缺乏。試想近年中國的崛起,它帶給全球低價的商品,但卻很少有創新的產品問世。
◎這個世界到處充斥著非原創產品,全球化短缺的是能創造內涵的人才。21世紀全球數10億低素質的人口整合到世界經濟體裡,造成薪資與價格的壓力,未來每個人都要面臨工資降價,無法取得知識職務的人,註定貧窮。
◎未來在年輕人口逐漸減少下,工作者的工時必須跟著提高,才能維持合理的生產力。
◎Hyman Minsky於1986年發表『金融不穩定假說(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由於投資人追逐利潤和資本家的短期投機行為,導致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無法根除,且會演化為金融危機。在景氣上升階段,經濟成長的動力會掩蓋金融不穩定的危機,一旦經濟步入停滯甚至下降週期,金融市場將面臨流動性不足、金融資產大幅下跌,而高風險的金融機構就會變賣資產來償債。從市場繁榮到衰退的轉折點,就是所謂的「明斯基時刻」。
◎華爾街主流信仰『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主張資產價格總是能充份反映所有訊息,因此無論進行何種交易,投資人皆無法獲取超額報酬,換句話說,資產泡沫並不會形成。我認為,資產價格的確能夠反映所有訊息,但我更認為,資產價格也同時反應了所有的錯誤訊息,因而將價格推到超乎常理的水準。
◎明斯基認為,『舉債過度』和『金融業過於冒進』是金融風暴與經濟衰退的主因,且每當經濟達到完全就業時,商人和銀行家受到成功的激勵,傾向於接受較大劑量的負債融資。
◎1960-1980的資產市場崩落都是肇因於基本面的衰退,但近30年來的景氣衰退卻都是因為過度金融投機。自1987年後引發的景氣循環的幾個事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有衰退的發生,都是因為金融市場價格的失序所引發,而非生產力、需求與薪資物價等基本面不振。
◎金融資產已非經濟循環中的配角,而是推動商業循環的主要引擎。
◎所謂的金融創新,都是用極為複雜的交易與帳務手法掩飾,而它們的本質都是「找漏洞」與「隱瞞」。
◎【可支配所得】是收入減必要支出後剩下的金額,它大多用在儲蓄或提升生活品質的事項,譬如教育、旅遊、投資……等等。所以可支配所得越高的家庭,對未來收入的貢獻會愈來愈大,因為不論投資也好、教育也好,這類支出對家庭未來的生活品質、財務狀況,都會有所助益。
◎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這種按照筆試成績方式的錄取比率逐年降低,以至於:一、家裡有錢的學生有更多機會透過學習才藝爭取更好的學校;二、可以參加各種補習、研習營;三、可以出國遊學、進修,培養入學面試的談吐能力。所以我們看到一堆國立大學,如台、清、交、成、政大的學生,普遍來講都是出於比較有錢的家庭。
◎在職場上企業多半注重外語能力,最好的證明就是出國留學唸個洋碩士,出國唸洋碩士需要聰明才智嗎?不一定,但一定要花錢。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紅白酒都不具任何投資效益。
◎即便連最績優企業的股票,其發行數量隨著時間的累積愈來愈多,然而一家好的酒莊特定年份的酒,一旦裝瓶開賣以後,隨著年代的慢慢流逝,自然是愈喝愈少。
◎一瓶酒的價值除了酒莊、年份、炒作、氣候等因素之外,和其他投資工具最大不同是,酒的保存良好與否是價值高低最關鍵的因素。
◎葡萄酒並非放愈久愈好,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壽命,有些酒最適品嚐時點是第15年,有些則是第5年,千萬別犯了投資過長的毛病。
◎判斷投資等級紅酒的價格水準可以參考紅酒指數,所謂紅酒指數是指英國Liv-ex的酒類指數,為全球著名的指數,當中又分為 The Liv-ex 100 Fine Wine index(一百檔成份股)和 The Liv-ex 500 Fine Wine Index(五百檔成分股)。紅酒指數本身就是個易漲難跌的測量工具,除非碰到像2008年這種幾十年一遇的金融大崩壞才會讓頂級紅酒的價格受挫。
◎ 投資葡萄酒的三個觀念:1. 只有頂級的波爾多五大酒莊或等級相等的酒莊的酒才值得投資。2. 葡萄酒不能經常搖動與必須存放在攝氏16度左右的溫度。3.從便宜的預購市場去預購頂級酒。
◎ 「極簡」的設計概念就是捨棄大部份家具,在空間設計上反映出清新、樸素、自然、簡約的風格,突顯動線、採光與使用空間的簡單和寬敞,剔除多而不當的家具陳設與色彩線條,讓「人」成為空間的主角。
◎薪水是拚出來的,財富則是等出來的!
◎財務知識不等於財務智慧。
◎在台灣擁有房地產被視為「成熟、負責」,沒有房地產卻被當成「失敗者、不負責任」的象徵,以致於許多年輕購屋者明知房價處於高檔,所以即使房價遠遠超出自己的財力,但仍如飛蛾撲火般地前仆後繼地成為『房奴』。
◎槓桿操作是一刀二刃,投資的成功者與失敗者都肇基於此,我個人的看法是,若購屋的貸款支出超過收入的四成,那就是過度槓桿。
◎報酬率高的事業已經愈來愈少,這主要是因為高效率的資金運作,會讓高報酬率的投資被快速模仿,於是高效率的金融意外地成為高報酬率的殺手。
◎媒體的焦點總是放在少數頂尖級明星建案或稱為豪宅的成交價格,而這類房屋往往只不過佔整個區域的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但卻不對等地被擴大宣傳,以致於造成整個區域一片榮景的假相。
◎每年繳納的『房屋稅』與『地價稅』的金額大約是買價的0.2%,所以20年所繳納的稅捐大概是原始成本的4%。
◎比起歐美日,台灣的自有住宅比率可說是高到離譜,官方統計是88%,而歐洲少有超過5成的國家,即使是比率最高的美國,也才68%。
◎對多數只擁有一棟房子的購屋者而言,房屋其實不過是種消費財,只不過相比下,房子具有價格上漲的想像空間而已。
◎從1992-2003這11年的期間,台灣的房價呈現『逐年緩跌』的走勢,同一時期股市卻呈現多空並陳,房市與股市毫無相關性可言。這11年的房市我歸納出三個特色:一是跌很慢跌很久,每年都有2-4%的跌幅,這符合了正常的折舊水準;二是最後二年加速趕底,在2002-2003年的房價低檔區出現成交大量後,台灣房市才又回到多頭格局;三是房屋處份不易,在這10年當中,除了少數精華區的房屋外,多數房屋的出售天期高達數個月。
◎2000-2002年的網路泡沫,美國經濟在那2丶3年呈現了一段漫長的衰退,但弔詭的是,那段時間是美國金融史上首度「房屋市場與景氣脫勾」的歲月。到了2002-2003年,美國景氣終於擺脫過去的低迷,但房價卻沒有因為「資金排擠」的因素而去修正過去幾年所累積的逆勢漲幅,反而隨著景氣的翻揚而進入所謂的主升段,直到2006年秋天的最高點。而一年後2007年的夏天,便爆發了貝爾斯登證券公場倒閉事件,房市一路崩跌到2009年的夏天才嗅出一絲止跌跡象。
◎從2004-06到2005-12間,FED一共調升利率三個百分點,於是在2006年的秋天,房價達到最高點。
◎過於講究個別公司或產業的鑽研並不合乎散戶的現實條件,畢竟,一般個體投資人誰有那種時間、資源和關係去研究一家非自己從事相關行業的公司呢?「領先大盤」或「布局潛力股」這種馬戲團似的表演,實在不適合處處都沒有資源的個人投資者。
◎總體的方法只能抓到相對的高低指數與景氣位置,當分析的結果是低檔時,投資人必須煎熬那最後趕底的短期套牢;相反地,在相對高檔時,有可能賺不到那末升段的噴出快感。
◎我個人認為相當具有領先測量的總經指標有:台灣的貨幣供給額M1b年增率、中國的製造業指數(PMI),表彰通膨的CRB原物料指數、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美國領先指標、美國庫存年增率、美國存貨銷售比率等。
◎分析過去的財務數據目的並非探索其「絕對數字」,而是要探索其相對的時間變化,比方說EPS逐季消長趨勢,營收的逐月消長幅度等「相對變化」的數字。
◎本益比的用法除了必須用「未來的估計數字」當計算基礎之外,還得視市場水準而定,如果貨幣供給屬於低度成長的年代(如2001-2005),其本益比的空間就會下修,如果屬於高成長的貨幣供給期間(2009),則合理本益比就可以往上調整。
◎媒體餵養的「數字與趨勢」,一年365天幾乎都指引出「買進持有抱牢!」的結論。
◎2004-2009年,共有262檔的新掛牌公司,其中掛牌第一年即跌破承銷價的竟高達241家!
◎存貨變化也是判斷製造業的重要指標之一,適度的存貨增加可以解讀為廠商對未來的景氣有樂觀的看法,但是,存貨的變化必須配合企業銷貨的速度,存貨與銷貨二者若能以相當的速度同步增加,則是營運配合均衡得宜的象徵,當然,如果銷貨增加的速度能夠大於存貨增加的速度,更是種「供不應求」的完美商業生產循環。
◎股價是景氣的領先指標,而利率是景氣的落後指標,這種因果循環關係的關鍵就在貨幣供給:貨幣供給 → 股市 → 景氣 → 利率。
◎我對『貨幣供給』下了個簡單的定義就是:印了多少鈔票。鈔票又分為二種,一種是拿來花的,一種是拿來存的。拿來花的就叫做「M1b」,二種加起來就叫「M2」。
◎利率對股市的影響其實沒有想像中來得大,而且利率不過是種間接的影響。會影響股價與景氣是貨幣供給額的成長率降低,而非直接受利率走高所影響,除非利率走高到足以影響貨幣供給,才會讓股市產生下跌風險,所以終究來講還是要看貨幣供給,而非利率。
◎基金經理人不論市場多空好壞,一定要達到持股的90%上限,相反地,不管市場多麼悲觀,只要有人贖回,他們就要違背理智賣出持股。它們並沒有讓我們看到「低檔提高持股,高檔降低持股」的理想操作方式,這樣如何能有優異操作績效呢?
◎基金的週總持股比重接近88-89%時且該比率連續三個禮拜增加,或月持股比重接近90%,就可以認定是籌碼鬆動的時機點。因為多數股票型基金的總持股上限會訂在90%左右,以免萬一贖回賣壓時沒有現金可以支付,而如果全體投信持股接近90%時,代表著大多數的基金都已經接近滿水位,稍有閃失就容易出現「多殺多」的市場現象。
◎先鋒共同基金集團的創辦人John Bogle說:「我有一個壞消息和好消息。壞消息是,我們損失了大筆金錢,好消息是,那不是我們的錢。」
◎2001年美國的基金有6126檔,但到了2008年,其中有3165檔走入歷史,亦即是51%的基金不到七年就掛掉。此外,其中的4356檔股票基金中,有2314檔基金經理人未持有自己的基金(占53%),這就好像廚師或餐廳老闆不敢品嚐自家販賣的食物一樣。
◎基金業者常宣稱,道瓊或S&P的指數是呈現長期上漲,但他們卻故意故略計算上的謬誤,那就是指數並沒有把已經被剔除的倒閉公司計算進去。
◎基金業務推銷員只要穿上亞曼尼套裝,以及派出一部賓士車到客戶的家中接送,若再加上一場香檳酒與魚子醬的排場,再請個股票大師與當紅名模拍個廣告就再好不過。想想看,有多少投資人是因為基金與金融業的門面與排場進而信賴其專業度?很多!
◎如果公司的「營收年增率」從高檔滑落且三個月內不再創新高的話,就有可能步入了成長極限;相反地,若營業收入年增率從低檔往上攀升,且未來連續三個月的營收年增率不再跌破年增率低檔水位,此時,該公司的營運就很有可能已經進入「否極泰來」的順境了。
◎折舊這個科目相當奇特,若是在現金流量表上,折舊金額愈大自然會產生愈大的營運現金流入;然而若站在分析損益表或財務比率的角度,折舊大小就成為攸關一家公司的營業利率、稅前淨利與EPS的重要關鍵。
◎折舊的觀察又分為二大思考點。一是折舊占營業毛利的比重,比重愈高代表廠商的毛利被折舊消耗殆盡的狀況愈慘。二是一家公司還有多少資產尚未攤提折舊。
鈔票的重量
作者:黃國華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2日
【內容簡介】
錢的重量相同,震撼不同;交易的目的是賺錢,交易的手段是握有部位。想在金錢的世界得到財務自由,唯有洞悉金融遊戲的規則,超夯部落格版主總幹事黃國華,教你拿捏七種投資的重量,從中遂行所願!
總幹事黃國華從事寫作以來最精采的經典作品
投資交易的生活就像一場擲骰子遊戲,許多人在這個骰子迷宮中,一直陷入「大賺-吐回利益-大賠-僥倖回本-大賺」的「Replay」循環,不停嘗試各種交易方法、選股策略、金融商品,但總是逃不開這個循環。
黃國華在投資這一行有將近20年的經驗,更於壯年急流勇退成為專業作家,他經歷過被掏空、接管與重整的金融機構,學到用異於常人的思考高度去凝視金融與投資,而累積出一般人很難企及的深刻閱歷。
面對投資大眾看盤的迷思、選股的無明、買賣的失措,本書60則精闢的單元分析將指引你透過:秤秤「鈔票的重量」、讀讀「經典的重量」、看看「趨勢的重量」、想想「泡沫的重量」、探探「思索的重量」、掂掂「基金的重量」、評評「財報的重量」,脫離股海浮沉的投資生涯,直上快樂天堂!
本書分為七大篇,引領讀者進入交易員的世界,一起探索鈔票的重量與金錢的誘惑。
2008年金融風暴時,雷曼兄弟這個案子,如今似乎已經被眾人淡忘,然而從2010年春天以來,一些共犯行為慢慢地被揭露出來,可悲的是,古今中外,不論是金融風暴還是企業掏空,其手法都是如出一轍,就是「用各種財務金融方法去掩蓋過度的虧損或負債」,美其名「金融創新」,實質上都是用極為複雜的交易與帳務手法掩飾,而這些複雜的交易與帳務手法的本質就是「找漏洞」與「隱瞞」。
作者以很實用的投資觀念與做法寫作,不會空泛地談論虛無的東西,或給予毫無根據的樂觀看法,書中用歷史數據、事件分析做支撐的財經實務與做法,並且用很淺顯易懂又幽默富有創意的文筆描述,內容篇篇扎實豐富。
本書除了繼續奠定對總體經濟基礎的認識之外,在股市交易上也多所著墨,剖析金錢遊戲的爾虞我詐,並且探討美國房市泡沫前後,以及投資房地產的利弊與要訣。
【本書特色】
作者自2006年3月開始經營「總幹事黃國華耕讀筆記」部落格,分享他的投資筆記,迄今逛過他部落格的累積人次將近3,200萬,而且累積速度持續增加中,為國內超人氣的部落格版主。
不想再當股市溫水裡的青蛙,被名嘴、老師、大師、法人等坑殺,這是本投資大眾人人必讀的醒腦書,作者將帶領讀者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詭譎難辨的投資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作者簡介】
黃國華
□筆名:總幹事
□現職:專業作家
□學歷:台大經濟系
□資歷:外商銀行外匯交易員、中小企銀債券交易員、泛亞銀行襄理、大眾證券自營部副總、創投業合夥人
投資經驗將近20年,曾任外匯交易員3年、大型商業銀行資金操作主管4年、證券公司自營部債券部主管5 年,由於實際參與外匯、票券、公債、股票等交易,擁有全方位的法人投資歷練,讓他習慣從總體經濟的大架構去觀察市場趨勢的變化。
從專業的法人操盤手退隱之後,自2006年3月開始經營「總幹事黃國華耕讀筆記」部落格,分享他的投資筆記。迄今他的部落格累積有將近3,200萬人次逛過,並陸續出版有11部暢銷書:《總幹事的投資筆記》《金色巨塔》《交易員的靈魂》《收盤後的人生》《台北金融物語首部曲:內線國度》《台北金融物語二部曲:金控迷霧》《空手的勇氣》《人生遊記(一)當自己的導遊》《人生遊記(二)Book of My Days》《人生遊記(三)我的書房風景》《我願意為你解盤?!》。
總幹事黃國華耕讀筆記部落格網址:
www.wretch.cc/blog/bonddealer
【目錄】
Part 1 鈔票的重量
1 鈔票的重量
2 爾虞我詐的交易王朝
3 市場破壞者
4 與政客老闆共舞
5 證券公司的氛圍
6 交易主管的操盤政治學
7 超級偶像
8 外資交易員
9 有趣的法人說明會
10 大師的城堡
11 我也曾經是媒體財經名嘴
12 如何成為財經媒體大師
13 投資團隊面面觀
Part 2 經典的重量
1 交易員的靈魂在哪裡
2 科斯托蘭尼投資世界之導遊(一)——投資是種藝術
3 科斯托蘭尼投資世界之導遊(二)——貨幣政策
4 科斯托蘭尼投資世界之導遊(三)——總經與線型
5 科斯托蘭尼投資世界之導遊(四)——漫談債券
6 全球七大短缺(上)
7 全球七大短缺(下)
Part 3 趨勢的重量
1 明斯基的新世界
2 魔鬼的交易——雷曼的假RP
3 新世界首富下的新思維
4 窮人經濟未來之星(C-MTV四國)
5 南韓偶像工廠
6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四因素
7 葡萄酒投資
8 紅酒指數之我見
Part 4 泡沫的重量
1 慢活投資看房市
2 投資房地產的優點及盲點分析
3 投資房地產的缺點
4 買房會比定存好嗎?
5 房地產投報率的幾點迷失
6 區位與捷運之我思
7 都更的迷思
8 判斷房市最高點的三徵兆
9 美國房市泡沫前後之回顧
Part 5 思索的重量
1 思索的重量
2 杜拜的魔障
3 當買賣碰見背離
4 選股的靈魂
5 一個通膨者的告白
6 存貨的重量
7 貨幣供給的重量
8 貨幣供給的運用
Part 6 基金的重量
1 金融風暴的本質
2 投信狂戰士指標
3 基金論(一)──成本的馬戲
4 基金論(二)──歷史共業
5 基金論(三)——死硬長線者
6 基金論(四)——鵝肉黑白切
7 基金論(五)——神奇俱樂部
Part 7 財報的重量
1 進階營業收入的運用(上)
2 進階營業收入的運用(下)
3 財務數據打敗媒體謊言(一)
4 財務數據打敗媒體謊言(二)
5 財務數據打敗媒體謊言(三)
6 財務數據打敗媒體謊言(四)
7 財務數據拆解外資牛皮術
8 折舊之奧祕——背著重殼的蝸牛
【序】
一個曾經是交易員的作家之探索
偉大的書籍眾如浩瀚、多如繁星,但誰曾記得有哪些偉大的自序或推薦序呢?我寫作的目的就是我喜歡如此而已,單純的理由何需自己或他人之贅言。這些是出版社告訴我的說詞,其實我知道內情,近幾年我寫了太多擋人財路的文章,所以當我出版這本第十二號作品《鈔票的重量》的此刻,有頭有臉的知名人士當然不會(甚至於不屑)替我的新書美言幾句。
要不然可以在序言或封面中不經意地提出警語:「提醒家長與衛道人士注意,本書的第二篇不適合智能不足者閱讀」,或許也可以故意在封面印下斗大的字眼:「金融相關官員與股市大戶請勿翻閱,以免打亂你們的多空布局!」誰知道腦殘者、金融官員(這中間有個逗號,我可沒有說金融官員是腦殘者,雖然在某些炒股大戶的心中如此認為)會有多少人跑到書店翻閱本書,但我不得不承認,我還不至於想要用這種方法炒作這本書。
鈔票是決定一個人富有與否的重要標準,甚至是絕大部分人的唯一標準,然後在擁抱或追尋鈔票的過程當中,你能否承受其重量?追求的過程是否讓你感受到過度承載?當你真的擁有鈔票之後感到富有嗎?
你有好幾個歐系限量名牌包;但是否擁有一只陪你走過人生旅程且幸福滿滿的發黃皮箱?
你或許擁有一部以上要價二百萬元以上的進口高級車;但你的車上是否經常充滿著小孩歡笑吵鬧聲和老婆的叮囑嘮叨聲?
你有一棟市價三千萬以上的市區高級住宅;然而你的房子有沒有人願意隨時等你回家?
你可以經常吃一客萬元起跳的頂級米其林三星餐廳料理;只是你能否有家人與伴侶隨時隨地可以陪你吃一頓狼吞虎嚥的路邊攤?
也許你出差或旅遊時總是可以入宿一夜數萬元的旅館;然而不管你在哪裡,有沒有伴侶在你睡著時會幫你蓋被子?
你的小孩讀學費幾十萬元的雙語貴族小學,不過你每晚有時間抱著故事書陪他一起入睡?
你付得起各種昂貴頂級行程的旅行;但是不論你想去哪裡,有沒有最親的家人和麻吉的友人願意相陪呢?
你的存摺也許隨時都有八位數以上的存款加上八位數以上的股票;但你願意把用剩的一部分捐給更需要金錢的陌生人嗎?
你的房子擁有千萬級的裝潢;但是你有沒有一盞燈、一架書櫃、一張凳子和一顆雅緻的心讓你每晚悠遊於書海?
你有幾十個員工隨時等著你差遣;你有沒有想過到底擁有幾個打從心裡尊敬自己的朋友知己呢?
你的家中隨時有外傭幫你煮飯做家事;只是你能不能經常吃到老婆煮的飯?
你的小孩去各種昂貴的才藝班補習;只是你有沒有天天陪小孩散步聊天幾個小時?
你的小孩總是在寒暑假去美加澳紐英法德等地遊學;然而你到底有沒有時間在寒暑假陪小孩去家裡附近爬一座沒有名氣的郊山?
你總是有一張長串董事長總經理抬頭的名片;然而你能不能隨時撥出一點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別誤會了!這本《鈔票的重量》不是一本勵志書,更不是所謂的心靈成長書,其實是一本硬梆梆的財經書籍,只不過多了許多自我沉澱的觀點。這本書不會帶給讀者有關財富獲取的各種解答;相對地,當你閱讀本書之後,說不定你會帶出更多的問題,若真如此,讓我恭喜你,因為你在薄薄的三百多頁書中獲得了我二十年來專業生涯的重要經驗——質疑與探索。畢竟,這本書想要傳達的靈魂在於:
真理的探索不在「該知道些什麼?」,而是「該忽略些什麼?」
PS.或許寫這篇序的真正目的不過是為了多兩頁的篇幅,可以多賣大家兩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