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 Buck Stops Here.」是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座右銘,意思是「責任推拖,到此為止」。眾人對政事可以推卸責任,互踢皮球,但到了他身上,無可推卸,他必須全然負起決策成敗的責任。在一個充分落實「當責」(Accountability)文化的組織中,每個人都會說:「The Buck Stops Here.」

「踢皮球」、「打太極拳」、「尋找代罪羔羊」這幾齣老戲碼,在許多組織中時時上演,終年不下檔,原因是趨吉避凶、自我保護,是人的本能,迴避責任、推卸責任,是人之常情。這種本性從孩提時代就顯露無遺:小孩子不小心闖禍, 會推給家裏的小狗,沒有寫作業會怪老師沒說清楚;長大成年之後,感情不順利怪對方是豬頭;進入職場之後,找理由、找藉口,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美國BNSF(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鐵路運輸公司資深副總大衛.迪利(M. David Dealy)及美國俄亥俄州阿克隆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kron)組織發展中心主任安德魯.湯瑪斯(Andrew R. Thomas)合著之《當責式管理》(Managing by Accountability)一書開宗明義即指出,「因為人類的本性,我們才有了當責。人們通常對事情並不太會有承諾的,他們只是很自然地做了他們所當做的。當會議結束後,你不能信任每一位成員在會後都能忠實履行他們的責任。人類善忘,他們會輕易地逃避自己的責任,所以當責者要適時適宜地介入。」


當責式管理風起雲湧
當責(Accountability)的概念,源自1990年代,許多國際管理期刊及企業報導開始為文論述「承諾」、「當責」的議題,並強調「成果」。2000年後,當責的觀念為杜邦(DuPont)、奇異(GE)、安捷倫(Agilent)、3M、微軟(Microsoft)等跨國企業所重視、推廣及運用。

1993年,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政府績效與成果」(GPRA),明定聯邦政府需以當責來執行專案,提高專案成果,以提升民眾對聯邦政府執行能力的信心。

2002年,美國管理學會對千餘家公司進行核心價值觀的調查發現,以當責作為核心價值觀的公司占了61%,在20多項價值觀中名列第三,僅次於顧客滿意及倫理道德/誠信。

2000年,安捷倫自惠普(HP)分出獨立上市之際,在保留惠普風範(The HP Way)的同時,特別將當責加入核心價值觀,以形成新的負責文化。 2001年,奇異現任CEO伊梅特(J. Immelt)自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手中,接下重任,歷經911恐怖攻擊事件的2年後,他決心重塑奇異企業文化,提出了8項價值觀,當責為其中之一,承諾為其中之二,2005年,伊梅特所帶領的奇異,重新登上《財星雜誌》(Fortune)全球最受推崇公司第一名。

微軟近年來在全球各地分公司推動當責的觀念與行動,當責已成為他們的管理語言。微軟要求員工必須具備6項價值觀,其中一項即是必須對顧客、股東、夥伴,與員工的承諾、成果與品質負起當責。此外,杜拜經濟發展部(DED)定出3大核心價值觀:當責、團隊合作、持續改善,作為組織及員工發展基礎及行為準則。

當責的觀念也從海外流傳到華人世界,讓企業開始關注這個議題。聯電集團的5大核心價值觀分別是:客戶導向、正直誠信、創新、當責、效率;台灣大學於2007年推動「優秀人才培育方案」,提及台大人的特質為:TAIDA—團隊能力(Teamwork)、當責(Accountability)、正直誠信(Integrity)、勤奮(Diligence)、抱負遠見(Ambition & Vision)。


擔起當責 交出成果
華人地區對於Accountability的翻譯莫衷一是。包括:究責、責任心、問責、承擔、權責等。香港翻譯為「究責」;中國大陸翻譯為「問責」;新加坡則稱「課責」。著有《當責》(Accountability)一書的當責顧問管理公司總經理張文隆,主張將Accountability譯為「當責」,他表示,「當」責的「當」字泛涵:當然、當權、當家、擔當、為所當為,乃至於「當責不讓」,在現代的管理中,各階層領導者釐清角色與責任後,一肩擔起當責,不拒、不懼、不讓,務必達成任務,交出成果,就是當責不讓。

張文隆進一步詮釋,若從Accountability的字源及字意延伸,包括:能算清楚的、要報告的、可依賴的、能解釋的、知得失的、重後果的、重成果的。「當責」即是採行動的責任、承諾做對的事、信守決定交出成果;而且是一種來自內心的、非外在壓力下的產物。

為何要特別強調當責,「因為光負責是不夠的,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當責讓組織有更大的競爭力及更強的執行力,更能夠達到顧客滿意。」張文隆強調,「光是說『我承擔責任』或『盡我最大能力』是不夠的,那只是個開端,一個更大流程的開端。這個流程是要導向一個更大的效果(Effectiveness)與成果(Results)。」


光是負責還不夠
「唯有真正了解當責(Accountability)與負責(Responsibility)之間的關係時,行動才能真正啟動。」大衛‧迪利及安德魯‧湯瑪斯如此說道。前述美國「政府績效與成果法案,(GPRA),其所倡導的當貢概念包含5個面向:

1.當責是一種關係。

2.當責是成果導向的。

3.當責需要報告。

4.當責重視後果。

5.當則是要改進績效。

因為當責與負責的意義交疊而模糊,張文隆在《當責》書中針對兩者深入的闡釋。他指出,Accenture擁有30年顧問經驗的資深主管包蓋思博士(Keith Burgess)及其研究人員提出:

負責是有義務採取行動或有所產出;當責則是有義務確保這些行動確實能交出成果來。

當責的經理人要採取行動,對行動及任務確實負起全責。

列文生學院(Levinson Institute)總裁兼CEO克萊思博士(G. A. Raines)闡釋:負責的承諾是對自己所定下的;當責的承諾是對別人所下的。克萊思指出,不論負什麼樣的責任,通常都要許下承諾,許給自己或者許給別人有很大的不同。

對此,張文隆舉例說道,「一個兢兢業業的工程師說自己每天夙夜匪懈、超時工作,還外加周末加班,這樣對得起自己良心,也對得起公司了。但問題是:他答應給顧客的、給老闆的、給其他同事的都沒有給,他的當責是有問題的。」張文隆補充說道,「如果要對這句話再改進的話,我認為當責的承諾是同時下給自己與別人,是比單純下給自己更加嚴峻的。」

日本企業經營顧問上原橿夫在其著作《願景經營》中提及:負責是負有執行責任,有責任確實執行被交付的任務:當責是負有成果責任:有責任交出成果。也就是說目標確定後,一定要交出成果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或者「雖敗猶榮」的心態,是迷思也是迷失。

此外,負責是有義務去履行,當責是擔起責任確定該「履行的義務是可以被完成的」,也就是「當責者」是有義務確定「負責者」在執行任務,並對其執行成敗負有責任。

負責則是指有義務採取行動或有所產出;而當責則是有義務確保這些責任能交出成果。當責是要對「成果」(Results and Outcomes)負起全責的。「所以,當貢的責任感比責任更大、也更具自主性。」張文隆說道。

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表示,假如有一封重要的信件,收發室人員準時、依規定把信寄出,就是負責;但當責重視的是結果,收發人員如能再追蹤收件人確認是否收到,就是當責。但常見的狀況是:「我已經寄過去了,5天前郵局有記錄。」、「郵件已經依規定寄出了,沒收到?那是郵局的錯,我管不到郵局。」、「補寄?公司沒有這樣的規定,我沒有辦法。」張文隆指出,當責就是比負責更進一步。「如果對方沒收到,應先道歉,想辦法彌補,就是由負責的層次提升到當責。」

沒有當責,就會出現「我責任已了」、「我的壓力夠大了,你還一直給我找麻煩」等思維,一旦做到當責,就會有自動自發的精神,以及「如果我沒有做到,我認錯,當責不讓,老闆要不要饒我是另一個問題,但我會對成果負全責。」張文隆說出當責與負責的差別。


為何不能擔起當責?
一個人站在責任的位置上,必須為他所做的一切擔起當責,但在很多實例中,交出來的當責卻遠少於真正被要求的,大衛‧迪利及安德魯‧湯瑪斯觀察到,無論組織中成員不能當責的原因為何,至少有一部分是歸因於以下的5種誤失:

1.縱容自己低訂個人目標。

2.未能活出誠信的真正價值。

3.把當責當名詞,而不是動詞。

4.不願接受變革、衝突及當責角色。

5.未能幫助週遭人發展個人當責。

張文隆表示,造就當責的兩個關鍵,一為觀念,一為工具。在觀念上要釐清當責的真義、層次及運作環境;工具則是阿喜法則(ARCI)。

有句話說:「思想會變成言語;言語會變成行動;行動會變成習慣;習慣會變成人格特質;人格特質會左右命運。」許多公司將當責作為核心價值觀,觀念改變態度,思維引發行動,造成結果,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文化。大衛‧迪利與安德魯‧湯瑪斯也指出,要員工負起當責,必然要先塑造一個當責環境與當責文化,當責文化來自「上方」。

對此,張文隆也附和,他表示要推動當責,「一定要從最高階開始,一定要由上而下,如果有某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表示,這個概念很好,請找中階主管談,通常這樣就不必再談了。」

其次是應用工具:ARCI。「ARCI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在跨部門、跨領域、跨公司、跨國的團隊合作中,可以發揮很大的功效,有助於提升執行力與領導力,以及增加個人、團隊的競爭力。」張文隆如此強調。


老戲碼該落幕了
張文隆也提及,企業或組織團隊要朝向當責的境界,必須運用知識及工具,釐清在團隊當中,個人當責、個體當責、團隊當責、組織當責、企業當責等5個層次的角色與責任。雖有5個層級之分(參見圖一),但對各層級而言,當責的基本定義是:由「懲罰性轉為鼓舞性」;當責的涵意:「相互關係、要求成果、要求報告、建立信賴、承擔後果」;當責的目的是「避免受害者循環、迎向績效與成果」;「當責最終仍是回到個人/個體當責之上;必須從自己及內在,願意負起最高標準,不需等待、被告知、被推拉、乃至於鞭策;發揮100%的責任心、105%的自動自發及110%的專業精神,心堅志定地全力以赴去完成組織賦予的目標。」他結論說道。

杜魯門總統還有另一句名言,大家更耳熟能詳,即「If you can not stand the heat, stay out of the kitchen.」(怕熱就不要進廚房),兩句話相互呼應,為當責下了最佳註腳。

當責既出,互相推拖責怪的老戲碼,是該落幕了。


ARCI 阿喜法則
阿喜法則應用於釐清角色與責任,又稱「圖解責任」,這種責任圖涵蓋4種角色與4種不同責任,可以讓當責者與負責者的角色,乃至於權重更加清楚,能有效推動各種活動,是強化跨部門、跨組織、跨事業單位的團隊效能與運作的有效管理工具。

A 當責者(Accountable):是負起最終責任者。具有確定是/否的權力及否決權,每一個任務活動只能有一個A。

B 負責者(Responsible):是實際完成工作任者,是個「doer」,負責行動與執行,任務可由多人分工,其程度由A來決定。

C 諮詢者(Consulted):在最後決定或行動之前必須諮詢者。可能是上司或外人;為雙向溝通的模式,需提供A充分且必要的資訊。

I 告知者(Informed):在一個決策定案後或行動完成後,必須告知者;在各部門、各階層或後續計畫者,為單向溝通模式。

如果以圖型來表示(參見右圖),左邊的尺與A是實際在推動各種活動的運作實體,分別負起責任、完成各項任務。他們透過中間的溝通界面,在右邊取得協助與支持系統,其中一個是「事先諮詢者」C,他提供寶貴資訊與經驗,乃至更多協助,但無否決權,這個C通常是高職位者,運用的是影響力而非權力。另一個是「事後告知者」I,例如:人事,可幫忙找人;例如:財務,則可給資金;例如:後續計畫主持人,亟需資訊等,他們都需要知道重要進度。


經濟日報 2008-04-27/呂玉娟(資料來源《當責》)





台灣中油公司:當責精神活化組織

台灣中油公司推動當責,從董事長開始,取得高階主管的認同後,由上而下推廣,在各事業部門推動。當責精神,讓歷史悠久的事業體系起了活化的作用。

凍薪時代,唯物價不斷上漲。這時,以往人稱「鐵飯碗」的公務員及國營事業單位,更像鍍上一層金的「金飯碗」,即使擠破頭也人人搶進。經濟部所屬事業機構的台灣中油公司自然也不例外,要想成為中油員工必須透過公開甄試。因此,中油人事處每年必須舉辦各式招考。而這次舉辦的考試,台灣中油公司人事處長陳明輝決定不涉入,交由下面的同仁全權處理。

他先指派專案負責人,明示目標,告知此次考試執行專案團隊人選的限制,包括:必須要有各組的人,又因為要讓新進同事快速進入狀況,因此,也要讓新同事加入。交待完後,交由接受指令的專案負責人執行。接著,陳明輝應邀列席例行會議,會議中如往常般出現了意見不一的狀況,專案負責人直覺的反應,就是將球丟回給陳明輝,問道:「處長,您的意見如何?」沒想到陳明輝的回答竟是:「你是專案負責人,現在你的成員們有不同意見,你要整合大家,並且負責決策。」

大家對於處長不同以往的處理方式感到詫異,但本著專業,還是順利地將考試圓滿舉辦完成。直到有一天,人事處舉辦了「當責」讀書會,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之前那怪怪的跨部門專案,就是「阿喜法則」(ARCI)的實際演練。


董事長是重要推手
陳明輝回想當時接下在公司推動當責的原由,他說,「有天董事長看過《當責》(Accountability)這本書,認為內容不錯,就交待我看書,並做簡報。」現任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潘文炎曾經在美國工作過,回國就任後,開始推行目標管理,看到《當責》一書,認為與目標管理的理念很契合,都是以成果為導向,指示人事部門安排訓練推廣。

「吃大鍋飯」是大家對公家單位的觀感,不乏「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心態,而當責是強調成果,剛好相反,「這不是份簡單的工作,但如果可以推行這樣的概念,對於公司整體一定會有相當助益。」於是陳明輝深入研究《當責》這本書,並與作者張文隆討論如何推動。

剛開始張文隆對在公家機關推動當責的預期並不樂觀,但陳明輝使命在身,一定要做,「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先在高階主管的訓練課程中放入當責的內容,發現主管們也都很能接受這樣的概念,後來還又推行了5場大型演講,讓公司普遍熟知這些概念。直至目前為止,推行的狀況相當好。」陳明輝說道。

董事長是最重要的推手,「在聽演講之前,總公司和各事業部主管手上都已經拿到書了,董事長很有心,先做了預備工作,他給各主管1個月的時間,時間到後,不但要了解裡面的內容,而且要設定目標;每個主管要針對單位部門中承諾要完成的事項,列出目標,未來要有成果。因此,每個人還沒去聽演講就已經開始思考,設定工作目標、要具體知道如何完成,如何追蹤等。等到那天要聽演講時,經過事先準備工作後,就更能吸收演講者要傳達的精髓。」陳明輝說道。

在中油服務20多年的他深知,在國營事業要全面性塑造新的文化,如果沒有相當的準備與方法,成功機率不高,並不是推了就好,利用方法與包裝很重要。從董事長開始,由上而下推廣當責理念,很快地獲得高階主管的認同,也利用同樣的推行方式帶回各事業部門;對於基層員工,則藉由內部刊物刊登相關文章,先建立概念,接著就是落實到工作上。

從2007年7月開始推動後,陳明輝指出,最明顯的效果是現在開會時,已經不大會聽到有人說:「不是我的事!」;而是:「你當責沒有?」;或者聽到某些人報告時,會說:「你這樣沒有當責喔!」當責不讓的精神讓歷史悠久的事業體系起了活化的作用。


阿喜法則實際演練
公司內最早鑽研《當責》一書的自然是陳明輝,憑藉多年人力資源管理的經驗,讓他可以充分活用當責的種種技巧,最讓他驚為天人的是ARCI的觀念,「第一次看這本書,我立刻發現ARCI那個觀念很好,可以用在實務上,尤其是跨部門跨組織的團隊合作。」ARCI稱之為「阿喜法則」,是當責的關鍵性運用。A為當責者、R為負責者、C為諮詢者,I為告知者。

於是,他從自己的團隊開始運用及演練,他解釋道,「中油人事部門每年都要承辦很多招考的活動,不是一個部門可以承擔下來的。所以,就把每次考試當作專案,交付給相關人員,找一個同仁當Leader。他不僅是當時承辦考試的人,我還要求他要要跨組找組員,要求要有新人,並且要去安排工作,但並沒有告訴他的角色是什麼,也沒提ARCI。平時在組跨組織單位時,其實就是這樣的概念,但當主管的往往會介入,手會忍不住伸進去,Leader也是會習慣遇到問題時就去問主管。但ARCI的概念是每個人要遵守角色的定義。」

ARCI的實驗計畫除了檢驗員工的整合力與執行力之外,還考驗著陳明輝自己是否可以堅守原則,他說,「要開會時,也會請我去參加,但我會說我只是列席,不會幫你做決定。當意見分歧時,他們就又會習慣性地問我,處長這個情況要怎麼處理?」陳明輝知道自己是C(諮詢者)的角色,不能幫忙做決定。事實上,運用ARCI來執行專案,也像是一場準主管的考試,考驗專案負責人的領導統御與溝通協調能力。

後來以人事處為主體,辦了「當責」讀書會,大家這才知道ARCI,也才理解處長的苦心。由於已經有實務體驗,讀書會中的討論因為可以結合切身經驗,使得同仁的感受更加深刻。「參與專案的同仁,學會自己做決定,而又因為原來不是接觸這個工作的,但要完成工作,必須去詢問蒐集資料,可以學到很多。現在新進人員都可以自己做出決定,而因為需做決定,自然會主動去多做研究與功課,出來的結果都很不錯。」陳明輝欣慰地表示。

「當責的推廣,讓我做了很多功課,也做了很多實踐,因此也發現ARCI是團隊運作中最好的一個方式,尤其是授權,這也可以用在家庭中,像是你授權給孩子,讓他自己去決定事情,只在旁擔任C的角色給予諮詢,這樣的親子關係應該會更加融洽。」陳明輝對ARCI的活用頗有心得。


放手讓員工學當責
中油十分重視教育訓練,從基層領班、低階、中階到高階主管都有規劃訓練課程,給予管理能力的訓練,帶團隊、帶單位對他們而言都不是問題,但往往破功的是主管沒有守住分際,他表示,「當底下人來詢問時,如果仍然抱著業績我扛,所以決定我做,很習慣地又回到發號施令的角色時,就不會成功,但當主管知道ARCI的手法時,就可以去操作,讓底下員工學習去當責。」在推行當責的過程中,陳明輝發現主管的態度是成功的重要關鍵,「負責推動的人觀念要很清楚,否則就算分派一個團隊,最後還是自己在做決定。」他強調。

在互動的過程中,陳明輝除了適時提醒要回報進度與問題外,很少干涉,充分信任屬下,也盡責扮演好C的角色,他說,「這是一種機會教育,有時,光講概念沒有實作反而不好,透過實作後,學習很快,倒是很少用書裡的那些去規定他們要怎樣做。」透過這樣方式也讓身為主管的他有所成長,因為陳明輝發現,「有些事情我自己也不該老是去請示主管,應該要自己做決定,做到當責。」

當責在中油推行至今都沒有遭遇反彈,原因一方面是推行於無形;另一方面則是從高階主管做起。陳明輝表示,「推動當責,必須由上而下,尤其是幾個關鍵人物,像是老闆與高階主管必須要真正了解其中的意義,並且帶頭去做,因為這可以說是企業文化的塑造,然後逐層往下去推行,要非常清楚運用與落實,才有可能形成文化。」

此外,要讓員工體認到這件事不是額外的工作,「多做一盎司,(One More Ounce)的目的幫助自己成長。「參與跨部門專案,可以了解其他的部門,對於未來輪調升遷很有幫助,而承接專案後,需要獨當一面去與各部門主管協調溝通,更可以讓自己成長,當專案完成後,則會有成就感。」他說,公家機關很難以額外的激勵方式去推行,唯有讓員工體認到對自己的好處,才能讓員工比較願意接受。如果是私人企業,他建議,「可以設計更多的激勵方式,員工會比較投入,當推行有績效時,可以給予獎金或其他獎勵等。」

目前當責的推動已在中油的各事業部展開,各高階主管帶著課堂上的學習與陳明輝的實際經驗分享,回到各單位中推行。目前中油開會時看不到推卸責任的場面,因為已經有共同的共識與語言,遇到問題不能往外推,本能地以當責精神去面對。


務實的考量與規劃
陳明輝在推動當責時,也針對依組織的特性進行務實性的考量與規劃,「以中油而言,組織龐大,工別很多、職能差異很大,不可能落實到操作工也做,我們只會到工廠長階段,簡單說是有管理職能的人才需要接受訓練,譬如培訓主管,有虛擬與實權的管理職,ARCI是一個幹部養成、人才培育上很重要的方式。」

他認為只要好好活用當責,對於組織發展將很有助益。因此,對於高階主管給予精密深刻的教育;而對於基層員工,則透過刊物發表、大型演講會去推廣基礎概念,從深與廣兩個面向分別去推行。「在目標的設立上,高階主管要可以用在實務上,目前已經達成了;下一階段是中階主管,如果可以進一步落實,相信就可以轉化成實際的績效。」陳明輝說道。

如果說目標管理是組織運作的主體,當責就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力量,唯有負全責無理由,才能消除本位主義與互相推拖,讓團隊運作成功,創出高績效,這也是中油將當責精神注入企業文化再造的原因。


能力雜誌 2008-04-08/葛晶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