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和朋友到大陸東莞創業,2007年輾轉到福州開叭卟,當時抓住了最後的機會財,但若是2013年重新創業的話,我會選擇台灣。
原因是大陸的改革紅利已經過了,製造業形勢嚴峻,台商落跑,外資遷廠。至於服務業,隨著店租工資上漲、競爭加劇,也愈來愈無利可圖,舉個例子,2007年讓我嚐到甜頭的叭卟創始《學生店》(鏈接:babu大成功!),因店租由¥1萬漲到¥2萬,已於去年八月轉讓,很難想像的是,《學生店》僅有4坪,卻要租到10萬台幣。
而曾是叭卟生意最好的《中亭店》,租金也在今年由¥2萬漲到¥4萬,3坪的店面,租20萬台幣,這是台灣都罕見的租金行情,於是,中亭店也在上個月收攤。
其實,這幾年台灣報導了很多西進大陸的店家(主要還是記者長駐的北京、上海),看似大陸機會很好,但若你再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記者報喜不報憂,因為這些西進大陸的名店,最終多以失敗告終,但記者卻沒上稿。
目前到大陸創業,時機遠不若1980-2010這三十年。況且現今台灣人到大陸創業,所擁有的優勢已經很少:產品大陸都有了,你的品牌人家還沒聽過,錢也不會比大陸人多,最重要者,在地關係輸大陸人一大截,這樣看來,台灣人憑那點成功?台灣創業雖然也不容易,但至少台灣還算法治社會,比較不用去考量非經營面的東西(如送紅包)。
但還是有很多台灣人,只憑著閱讀報紙,聽著吹牛的台流,就把全部身家投入大陸,去年我遇到的是《葫蘆墩》老板娘,今年則是另一對年過50,想賣烤魷魚的夫妻。他們不知道現在來大陸,基本都是『九死一生』(鏈接:葫蘆墩之死)。
峰仔的建議是:審時度勢非常重要,千萬別再用不合時宜的想法,賠掉自己的下半生。
鏈接:【小店學堂】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