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振宇和許知遠的對話中,他們談到了理想主義。羅振宇明確表示:“不要做理想主義者。”
可是,即使僅從這個對話來看,羅振宇本人的理想主義色彩也非常明顯,但他偏偏說不要做理想主義者。這其間的邏輯,恐怕需要整理一番。
“我們這一代人的逆反”
同為七十年代人,我對羅振宇所說的“我們這一代人的逆反”很熟悉很認同。
我們自幼所受的教育中,有太多高大上的理想和形象,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高大上紛紛現出原形,原來都是矮小下,甚至是猥瑣卑鄙臭不可聞。在此強烈刺激之下,這一代人對高大上、理想等等產生強烈的逆反,倒也正常。
恰逢其時,市場經濟和英美傳統從實踐和思想兩方面送來了新資源,逐漸取代了中國社會之前的統制經濟和法德俄傳統。
大家很有一種恍然大悟感。原來過去我們奉為理想深信不疑的,不過是一些三四流法德俄文人的觀念。真正引領世界創造輝煌成就的文明,在這裏啊。
就算被騙了一萬次
觀念上倚靠的牆不斷倒塌,那種困惑迷茫無所適從,可能是這代人中的共同感受。
然而,人的思想無可避免地還是要有一個可倚靠的牆——就像你的身體終究在大地上要有立腳點一樣。你不可能拒絕所有觀念,超然獨立。
這個世界的觀念,就是由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創造和決定的。你要做的是,認真挑選一個,並東張西望,不斷反思和調整。而拒絕所有,堅持自我,實際發生的只會是:你接受了一個未經反思、很可能靠不住的觀念。這反倒是迷信。
換句話說,就算被人騙了一萬次,你還是得接著去追尋、去相信。你不能指望著靠從此以後什麼都不信來避免被騙。
沒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經常聽到的一種說法是現代人沒有信仰。
其實,即使在世俗社會中,在積極進取、不懈奮鬥的人那裏,都會發現類似宗教的超越性精神追求。他們的拼搏奮鬥,並不能用財富或者利潤去解釋。對他們來說,財富和利潤與其說是目標,不如說是指標——衡量他努力和成功程度的指標。
李嘉誠年逾八十還每天上班工作,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一生不知物質匱乏為何物的比爾•蓋茨,是什麼動力促使他高居世界首富多年後還像一個創業者那樣努力工作?
9•11 當天,強壓內心的恐懼,沖進搖搖欲墜的世貿中心大樓的紐約消防隊員,是為了獎金嗎?
人,作為一種精神動物,永遠都有超越個體生命的需要:他不能忍受被一直封閉在日常生活中,他不可遏止地要在日常生活中追尋超越之道。
中國先民在祭祀儀式中和祖先溝通,實際上就是把有限的個體生命融入到無限的歷史傳承之中;
士大夫傳統中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追求,如果不從超越性的精神角度,根本無從理解。
借用周星馳的一句電影臺詞:人沒有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是否要做個理想主義者,而是要做一個怎樣的理想主義者。
發達建立在錙銖必較之上
相比法德俄傳統,英美傳統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其“現實性”:
國家政制、立法司法、社會治理、市場經營、科學研究、人際關係,處處都滲透著講究實幹、不尚空談之風。
英國議員則經常在議會中算賬,以證明某政策合理或不合理。他們從不諱談利益。
王小波曾說過:美國是各種手藝人的國家。
現代化和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光大於美國,絕非偶然。一個發達的經濟體,必然建立在無數人勤勤懇懇乃至錙銖必較的努力之上。靠激情,斷無可能實現長足的建設。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現實性,人們經常誤以為英美傳統是不講理想只講實利,這是巨大的誤會。實際上,英美人同樣也是強烈的理想主義者。
沒有理想,英國人怎麼可能建成世界上最遼闊、最偉大的帝國?
如果不是為了追求理想,美國人為何要離開繁榮富庶的歐洲,遠渡重洋在荒蠻危險的北美開拓進取?
英美傳統的理想最大的不同在於,這種理想牢牢地建立在現實之上。
理想源自瑣碎的現實
我們所熟悉的,是拒絕現實、貶低現實甚至反現實的理想主義。
這種理想主義,是憑空構建了一個宏大目標及光輝道路。對這種理想的信奉者來說,要想實現理想,就得毫不客氣地打碎、推翻現實。他們心中充滿了對現實的厭惡和不屑,當然也就絕無卷起袖子在現實中努力一番的願望——其實也沒有那種能力。
而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理想主義,目標同樣宏大,但卻源於瑣碎平常的現實生活。
他們厭惡空想和狂想,生活中往往循規蹈矩、嚴格律己,甚至刻板固執。看上去,他們是平庸的市井之人。但在關鍵時刻,他們卻能煥發出燦爛的人性光芒。
在敦克爾克海灘,面臨生死關頭,英國士兵仍然佇列嚴整,排隊按次序上船。
不列顛空戰的廢墟中,愛書之人依然能沉浸于閱讀之樂。
倫敦地鐵遭受恐怖襲擊後,市民淡定自若生活依舊。
甚至面對大英帝國的解體,英國人都能保持鎮定和尊嚴。
——看上去是小市民的英國人,其韌性和強硬讓自詡為鐵與血的納粹德國都深感震驚自歎不如。
兩種理想主義
兩種理想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它們和現實之間的關係。
生活在現實中,著手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和一個個具體人進行密切長期的合作,只有通過這個過程,人們才能對現實準確的把握。在這種對世界和人生的深入理解中,超越性的理想會自然而然地湧現。
這種理想,它高於現實,但會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指引和激勵,並讓人能擺脫短期的利害得失,擁有長久的自信和樂觀。
相反,如果脫離現實,僅憑想像去構建理想,當這種名為理想實為空想在現實中遇到挫折和阻礙時,他就會從構建的空想中掉落到無力把握的現實之中。他們的情緒,在盲目樂觀和悲觀絕望之間蕩來蕩去,就是無法保持冷靜和平和。
真正的理想主義者,特點恰恰不是癲狂和躁動,而是面對逆境和困難依然能保持冷靜、平和和判斷力。而現實中的長期努力,讓他具備了足夠的洞察力和行動力。他可能會遭遇失敗,但他不會怨天尤人。
市場經濟創造了最崇高的理想
市場經濟對人類社會重大的意義其實在於,這種體制迫使大量社會成員必須去解決一個一個具體問題,必須去和其他社會成員發展和維持真實的聯繫和合作,通過滿足人們實際的、瑣碎無聊的需求來實現個人事業的成功。
利潤是獎品,虧損是懲罰。賞罰分明,概不容情。在這種社會中,空想者和妄想者很快會被淘汰或邊緣化。
市場經濟絕不僅僅是一套經濟體制,它是一種巨大的迫使人們始終緊貼現實的社會結構。
在此結構的巨大壓力之下,這種社會盛產各種實幹家、手藝人。即使是理論家,也絕少書呆氣。空想者妄想者更是很難成為社會的主流。
奇妙的是,在無數實幹家、手藝人的努力之上,在億萬瑣碎、細小的人際交往和合作中,這個社會反而能創造出人類觀念史中最崇高最持久的理想和信念,並培育出健全強大的人格力量。
在現實中做好每一件事
在對話中,雖然羅振宇說不要做個理想主義者,但他隨後對現實努力的充分肯定,就是在推崇那種以現實為基礎的理想主義。他所反對的,所要避免的,是那種空想式的反現實理想主義。可惜,他沒有明確說到這個關鍵點。
在現實中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這本身其實已經帶有某種超越性的意義。
羅輯思維 2016-06-11/李子暘
我不接受李子暘的批評。
人本來就是“語詞的囚徒”。
在一個可以用“理想主義”綁架人的環境中,最簡潔有效的公共話語策略,就是乾脆否定這個辭彙。
不過,李子暘這篇文章倒是證明了另外一個道理——
理想、互愛、慈悲,只是源于人的本性,並不是什麼難以做到的事。
完全沒理想、無愛心、不悲憫,反而極難做到。
只不過,每個人的理想、互愛、慈悲,各有高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