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在世,都是為了生存,不但要生存還要更幸福的生存。美女、香車、豪宅,賢妻、愛女、情人,總之,幸福生活是人人都嚮往的,這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權利和追求,這就是人權。

但是,要想實現這一切,都需要錢,都需要財富作為基礎。沒有財富,別說幸福生活就連自由你都沒有。你整天為了生存去打工,為了糊口,更為了養活一家子,孩子的奶粉和學費,老家還要蓋房子,農村的父母還要贍養,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條無形的鎖鏈,把你牢牢的“栓”在工廠生產流水線上,想去旅遊?把你那點打工錢糟蹋完了,家裏的一大家子還養不養?

你的自由範圍有多大,那要看你有多少錢,財富就是自由圓圈的半徑,你的自由半徑有多長,那要看你口袋裏有多少錢。事實自由要靠物質基礎,沒有財富基礎,就沒有事實上的自由。不給你錢,只給你談“自由”,那是畫在紙上的“自由”,沒有意義。

在這個地球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和利益息息相關,所有的矛盾,所有的紛爭都是為了爭取利益。小到個體,中到族群,大到國家,都在為自己爭取利益。爭取利益的本質,就是為了生存(和更幸福的生存)。

從古至今,人類在這個地球上不斷的爭來爭去,折騰來折騰去,一切都是為了一樣東西,就是怎樣來分配財富,按什麼規則來分配財富。

動亂年代的爭來爭去叫做戰爭,和平年代的爭來爭去叫做商業競爭。我們人類爭來爭去都是為了什麼?其實爭來爭去都是為了生存(和幸福的生存)。

物種的生存繁衍,必須要依靠物質利益(財富);利益的爭奪(競爭)就引發了矛盾。

我以前看的動物世界類電視節目,老虎獅子都有自已的領地,領地內有許多牛羊,這就是獅子老虎的利益所在。老虎在領地周圍小便留下氣味,這是對同類的警告,這就是一種政治手段;如果政治手段還是不能解決利益分歧,那就只有戰爭了(兩隻老虎打架)。我們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動了無數戰爭,哪一場不是沖著利益去的?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利益的延續,利益是生存的延續。” 天下發生的所有事情,最後都歸結于為了生存。所以,生存才是這個地球上的普世價值,利益才是所有事件的動機。請用錢眼看世界,你會看明白很多事情。

有一個全宇宙通用的真理,那就是-----生存。不管你說什麼,也不管你站在什麼立場,只要違背了生存,那麼它就是假的普世價值。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在按照大自然的規律在運行,我們都知道達爾文的那句描述自然規律的名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牛羊多了,會啃光草原,這就要有獅子老虎出來吃牛羊,控制牛羊數量保護草原。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之一,生態平衡規律。平衡規律也可以理解為中庸,如果大自然發生了不平衡,它會自我調整,最後趨於平衡。

森林裏面,樹木長高了,會自然倒掉,然後騰出空間,讓陽光照到底層,底層植物就能照到楊光,綠色迅速填滿大樹倒下後留下的空白(這一段是我觀看自然類電視節目所看到的情形),生老病死,死亡和新生,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也是平衡,也是平衡的一種表現形式。 生態平衡規律,這是從宏觀角度來看待大自然規律。

大自然的物種要生存,就會展開殘酷的競爭,你吃我,我又吃他,老虎吃牛羊,牛羊又吃草,一個生命消滅掉另一個生命,來達到自己生存的目的。這是大自然殘酷的一面,大自然是無情的,它很殘酷、很殘忍。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競爭,這是大自然的另一個規律,這是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大自然規律。

經濟運行有它自身的自然規律,財富的積累也有它內在的自然規律,商業競爭更有自身的規律。剛開始你是打工的,積攢了一點錢(或者運氣好挖到了第一桶金),有了點資本,你就可以做點小生意自己當老闆了,然後滾雪球慢慢做大,最後上市融資,然後兼併重組,形成跨國大公司,你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這個過程當然不會一帆風順,這個過程中有競爭,你是踏著無數競爭對手的屍體才爬到頂峰的。競爭本來就是殘酷的,有時候必須露出你的“尖牙”去吃掉對方,你才能生存。為了生存,殺戮有時是必須的,這符合微觀的自然規律。

競爭的意義在哪里?競爭的歸宿又是何方?

戰國時候有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之前還有更多的小國,競爭初期,百花爭豔一片欣欣向榮,可是競爭到了後期,大國兼併小國,大魚吞併小魚,直到秦國一統,壟斷天下。商業競爭也是如此啊,只要有競爭,那就會伴隨著勝利與失敗,勝者吞併敗者,逐漸壯大,失敗者成了勝利者的炮灰。

當最終形成行業壟斷以後,一切市場規律都會失效,你會發現,你根本無法與這個龐然大物去競爭,你再有才華也無用武之地。你掌握了獨門技術,想開創一番事業,可人家用鉅資收購兼併你,你把公司賣了,雖然小富,但你想成為比爾蓋茨的夢想卻從此夭折。你想抗拒不賣公司,但人家利用市場壟斷地位一下就把你擠死了。小個子是無法和巨人對抗的,你的拳技再好也沒用,人家是巨人,力大身沉,一屁股就把你坐死了,人家根本不用和你公平的比拳技。

競爭的最終歸宿就是壟斷。

競爭的意義在哪里?你以為競爭就是公平嗎?不,競爭就是大自然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公平的競爭只會出現在體育比賽裏。要想公平比賽,就必須立很多規矩,有了規則的限制才能達到公平競爭的要求。

既然競爭這個東西其本身並不公平,那我們要它做什麼?我們需要它的原因就是,競爭會優化社會分工。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通篇要表達的思想就是市場經濟能使社會優化分工。在市場逐利的本能驅使下,讓資金自動去它該去的地方,讓勞動力自動去它該去的崗位。

這,就是市場競爭的意義。

歐美國家是最崇尚商業競爭的,但競爭到後期,形成了壟斷巨頭,其他同行不幹了,競爭不過那些“巨人”,沒生意,大家都沒法兒活了。這個時候美國政府做了什麼?出臺了《反壟斷法案》(謝爾曼法),一下就把那個美國最大的煙草企業給肢解了,還肢解了美國鋁業公司、通用電氣公司,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也差一點就被拆成兩半。森林裏的那棵大樹倒了,給更多的小草小樹苗騰出了生長空間。請問,這是不是自然規律?要用你的死亡來換取更多的新生。

財富的積累,也有它內在的規律,但當財富的積累到達頂端,你一人獨佔了99%,只給其他人留下1%,也許你積累財富的手段是合法的,也許你的財富都是按照市場競爭贏來的,但到了99%的份上,再合法也沒有意義了,你逼得大多數窮人無法活了,在生存面前,窮人的生存本能被激發了,為了生存,窮人只能露出大自然的殘酷本性,露出“尖牙”吃掉你。你的死,換取了更多人的生,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也是大自然的平衡。然後,周而復始,不斷反復迴圈下去。

“競爭”這個微觀自然規律,最後還是要符合“自然平衡”這個宏觀自然規律。

市場經濟其實並不能自我調節,它唯一的也是不可缺的作用,就是優化社會分工。是“自然平衡”這個宏觀自然規律在自我調節,是自然規律在調節著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來一次經濟危機,這是因為市場的各種因素慢慢積累最後失衡,到達極限,然後,大自然用“死亡”(經濟危機)來做一次平衡,就像那棵倒掉的大樹一樣。

競爭的最後肯定會有一人勝出,其他人統統失敗。這就是我們老祖宗說的一句老話“物極必反”,競爭到最後就是消滅一切競爭,一家獨大。所以,美國政府就扮演了大自然的角色,肢解拆分你的公司。你這個“巨人”倒下了,卻換取更多小公司的新生。美國政府的《反壟斷法案》其實就是“打土豪法案”,可見,中外都一樣,外國的做法比我們文明很多。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心裏很明白,資本經濟並不能自我調節,必須用《反壟斷法》、遺產稅、向富人收高稅、最低工資制、《勞動保護法案》等等手段,來調節資本產生的不公平現象。如果不調節,社會就亂了。歐美年年都有工人罷工活動,從來沒有間斷過。

一個公平的社會,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就應該調節貧富懸殊,還要從根本上解決製造貧富懸殊的內在機制,真正從根源上糾正財富分配機制的不公平。大自然需要競爭所帶來的活力,人類需要競爭激勵社會進步。我們需要競爭,但我們更需要社會公平,競爭必須服從於社會公平、必須服從于自然平衡規律。

“自然平衡”是什麼?簡單理解就是天平的兩邊要平等,如果不平等天平就會傾斜。歐美很多國家的法院門口都豎立著司法女神朱蒂提亞的雕像,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門口就有一尊,她蒙著眼睛,一手拿劍,另一隻手就拿著天平,象徵著法律的公平。

平衡其實就是公平,自然平衡就是大自然的公平。一旦發生了不公平,大自然就會用“死亡”來調節平衡、維護公平。

自然界的壟斷,阻礙了其他生物的生存,那麼自然規律就會讓那顆大樹倒掉,給更多的小生命騰出生存空間;商業競爭的壟斷,阻礙了市場健康發展,那麼政府就會順應民意,把壟斷企業肢解掉;財富的過度集中,那也是一種壟斷,這種壟斷在歷史上引發了無數的人類悲劇。

財富每一次從集中到擴散,都伴隨著人類社會劇烈的動盪,在這種大規模的動盪之下,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沒有人可以全身而退。從以前的陳勝吳廣一直到李自成,再到近代的“打土豪分田地”,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土地上的悲劇,但細想一下,這些悲劇是誰造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