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周率 π = 3.1415926535……我只能背到小數點後第十位,而很多小孩都能背到幾十甚至上百位。人們用圓周率來鍛煉自己的記憶力,有些家長甚至認為圓周率就好像唐詩一樣是必背的。
我的圓周率背誦成績拿不出手,但我對此並不感到慚愧。
世界上有很多功夫可以把“簡單”積累成“複雜”,即“從量變到質變”。比如,你研究過很多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就有可能在你腦子中發生化學反應,讓你思考數學的方式上一個檔次。
但是記憶力功夫沒有這樣的效果,量變永遠是量變。你背誦了很多位圓周率……也就僅僅是背誦了很多位圓周率而已。
思想的質變不容易觀測,而記憶的量變很適合表演。人們一提“最強大腦”,首先想到的就是記憶力。
但是關於記憶力,我們得知道三點:
第一,正常人要是願意練,也可以練成這麼神奇的記憶力。
第二,再強的記憶力,也不能——請允許我引用一句王朔的話——“把胳肢窩變成海參”。
第三,特別強的記憶力,反而有害。
1、高人
2005年11月,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4 歲的研究生呂超,在數台攝像機和眾人的見證下,用 24 小時零 4 分鐘,把圓周率背誦到了小數點後 67890 位,而且中間沒有犯過錯誤。
不過呂超的紀錄並沒有保持多久,緊接著2006年10月,一個 60 歲的日本人,心理健康顧問原口秋良,突破到了 10 萬位。
這種一破紀錄就提高好幾萬位的局面讓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類的記憶力極限還很遠,如果呂超願意,也許他可以在幾年之後突破到 20 萬位。
他們是怎麼背的呢?
記憶數字的一個民間辦法是所謂“諧音記憶法”。
我國長期流傳的一個背誦圓周率的方法就是把 3.14159 給諧音成“山巔一寺一壺酒”這種半通不通的順口溜,就好像某些人喜歡把“ 918 ”想像成“就要發”一樣。這種方法記憶電話號碼和車牌號肯定好使,也許有人能用這個辦法把圓周率背誦到 100 位,但是一萬位?不可能。諧音出來的東西本身並不通順流暢,背誦諧音詩未必比直接背誦數字容易。
專業選手的技術是“形象化”。
我先說一個最基本的例子。假設有人用稍慢一點的語速念出如下一份有十個東西的列表,你能不能聽一遍就把它記住,並且在五分鐘之後還能按照原有順序回憶出來?
汽車
蘋果
房子
水杯
鉛筆
乞丐
電腦
氣球
爐子
窗簾
對沒經過訓練的人來說這可能有點困難。但是我曾經親測過,只要經過簡單的訓練,你就能學會記憶所有這樣的列表!
首先你要把 1-10 這十個數字給形象化,讓它們在你心中有一個固定的形象。比如你可以採用這個形象系統:
油條 (長得像1)
傻子 (民間口語2)
山 (3的諧音)
死亡 (4的諧音)
我 (5的諧音)
路 (6的諧音)
妻子 (7的諧音)
發財 (8的諧音)
酒 (9的諧音)
足球 (10號球員最重要)
你可以選擇任何最符合自己直覺的系統,但是這個系統要永遠不變,要死記硬背下來,形成長期記憶。以後每當你看到數字 1 ,你腦子裏反映出來的形象就是一根油條——這就是“ 1 ”的長相。
有了這個形象系統,再記憶任何清單就都簡單得多了,要點是編故事。你要把數位的固有形象和清單的物品聯繫起來。上面那個清單,別人一邊念,你一邊在腦子裏想像如下場景:
一邊吃油條一邊開車,方向盤上全是油(1—汽車)
蘋果電腦,傻子都會用(2—蘋果)
山景房(3—房子)
喝杯水中毒而死(4—水杯)
我用鉛筆寫字(5—鉛筆)
……
這些場景不追求合理,而且是越不同尋常、畫面越刺激、越能帶來情感波動越好。
比如,“7—電腦”,與其想像“妻子用電腦”,不如想像“怎麼才能說服妻子同意我買個高級電腦”。“5—鉛筆”也可以想像成“我用鉛筆當武器”,最好是“我被鉛筆刺中”。
從電腦角度講形象畫面顯然比抽象數位佔用多得多的記憶體,但人腦就是這麼一個特別善於形象畫面的設備。這個方法的療效立竿見影。哪怕再過半小時,有人問你“ 2 是什麼?”你馬上就能回答:“蘋果。”
這個方法當然不是我發明的,它來自古羅馬和古希臘人就知道的“軌跡記憶法”,其現在這個形式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呂超記憶圓周率的方法,以及任何專業記憶大師記數位和字母組合的方法,本質上都是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
比如,對呂超來說,23就是喬丹,因為喬丹的號碼是23號;14則是玫瑰花,因為情人節是2月14日。這樣一來2314這一串數字在呂超看來就是喬丹拿著玫瑰花這麼一個視覺圖像。
圖像再連接成為一個故事片,最終呂超記憶的其實是一個長篇連續劇。長篇連續劇當然比圓周率好背,但我們大多數人連真的長篇連續劇也記不住,這就是訓練的作用了。據說呂超是每天練習五個小時,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來背誦圓周率。
所有專業記憶力比賽,本質上比的都是想像力。
參賽的記憶力大師大多都是普通人,他們只不過願意艱苦地訓練而已。而且他們除了記憶力這一個特長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別的了不起之處。
除了極少數真正的天才。
2、奇人
現在活著的,有超強記憶力的人中最牛的一個,可能是英國人 Daniel Tammet 。他曾經在 2004 年把圓周率背到 22514 位元而打破歐洲紀錄,但背圓周率只是他的能力之一。
Tammet 擅長學習語言,不完全統計是至少會十種語言。曾經有人挑戰他能不能在一個星期內學會冰島語,結果 Tammet 七天之後就上電視直接用冰島語做節目了。他的冰島語老師說他“不是人類”。Tammet 寫了兩本書,自己還有個網站,是個學者型記憶大師。
Tammet 把數字通感發揮到了極致。在他的腦中,從 1 到 10000 的每一個數字都有自己的形狀、顏色、材質和感覺。在需要記憶長串數位的時候,他的大腦可以完全自發地把這些數位的形象連接起來形成有意義的圖像和故事。
Tammet 有這樣的能力,可能因為他是一個病人。他被診斷為既是“學者綜合征”患者,又是“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這兩個天生的綜合征都與自閉症有關。很多自閉症患者都有語言和智力障礙,而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則反而在視覺和背誦方面表現出色,學者綜合征患者則還擅長音樂和算數。
現在基本上一說某某是天才,就有人懷疑他是不是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人們懷疑的物件包括牛頓、愛因斯坦、約翰•納什、破解了彭加萊猜想的數學天才 Perelman,等等。
所以有句話說,想要成為學術大師,最好有點輕微的自閉症。
輕微的自閉症值得擁有嗎?我們先說一種比這更牛的天生超強記憶力——那是真有病。
3、病 人
美國人 Kim Peek 不是自閉症患者,他的病比自閉症嚴重得多。他的大腦中沒有胼胝體——連接兩側腦半球的最重要聯合纖維。他的小腦也損壞了,這使得他直到四歲才學會走路。他的情緒不穩定,很容易發怒。
Peek 可以同時閱讀兩個書頁,左右眼各自讀一頁,這很可能與他沒有胼胝體有關。唯讀一遍,他就能夠完美的記住所讀的內容。而且他永遠都不會忘記。他曾經在一個圖書館裏向測試者背誦其中任何一本書,據說他記住的書超過 12000 本。Peek的故事被拍成了電影,這就是《雨人》。
鑒於《最強大腦》節目辦了這麼多年也沒發現一位真正的“中國雨人”,也許中國還沒有這樣的病人。不過我們不用感到特別可惜,因為這種天生的離奇記憶力並非是好事。
Peek 的智商只有 87 分,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雨人們雖然能過目不忘,但卻不能理解自己所背誦內容的意思。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細節之中,而看不到大的局面。
Peek 曾經靠超強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擔任過一個小公司會計職位。但是幹了十年後,他被一台電腦和兩個真正的會計取代了。
我敢說,不管是記憶力的高人、奇人還是病人,都沒什麼大用。
4、知識的高低貴賤
我聽到關於“最強大腦”最奇特的說法,是說選拔這樣一批善於記憶和速算的人,是在為國家儲備戰略人才——雖然他們的工作都已經被電腦取代了,但是萬一戰爭來了全國停電呢?
據我所知,歷史上還沒有電的時候,國家並不是依靠一批“最強大腦”來解決計算和記憶問題……我們用算盤和書本。哪怕是古代,沒有電腦、沒有搜索引擎,我們真正依賴的人才也是那些心智健全的人。
是,在書本匱乏昂貴的時代,背誦是個基本功夫。你出口成誦,別人肅然起敬。而現在人人都有手機能隨時記錄和查找任何東西,還有人投入時間和金錢提升記憶力,這就非常荒唐了。
一般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給人看一個照片,過一段時間再回憶這個照片,他大概只能回憶幾個物體的概念,而不是特別的細節。想要讓人記住細節,這個細節必須很不一般才行。
如此不精確的記憶為什麼還讓我們生存下來了?因為這種不完美的記憶力恰恰是一個進化優勢!忽略細節,才能抓住要點。
女朋友的品貌很重要,她爺爺是否吸煙則不重要。
去銀行存錢數位正確很重要,為你服務的營業員穿了什麼衣服則不重要。
一本書的思想很重要,它的第38頁第12行第6個字是什麼則不重要。
所以真正實用的人才讀書不能鑽牛角尖,得像諸葛亮那樣“觀其大略”。
愛因斯坦說:“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設計這個世界的。對這個或那個現象、這個或那個元素的譜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其他的都只是細節問題。”
不成體系的知識沒什麼用處。把超強記憶力訓練法用於背電話號碼和火車時刻表毫無意義。真正的牛人把精力用於追求更高級的知識。
“貴人多忘事”,是因為“貴人”要想一些有更高優先順序的事。π = 3.14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近似。你的想像力應該用在真正的創造上,而不是給小數點後面很遠的數字編故事。
人們曾經擔心,用電腦分擔記憶,可能會損害我們的記憶力。但是最近有個研究發現,把需要記住的東西上傳給電腦,正好可以解放我們的人腦!
實驗人員讓受試者記兩組辭彙列表,先記住,然後測驗。結果發現,如果記完第一組辭彙後允許受試者把這些辭彙儲存到電腦,受試者就能在接下來記憶第二組辭彙的時候表現更好——知道有電腦幫著儲存,他們感覺自己的認知資源被解放了。
關鍵字是“解放”。把大腦從不重要的細節中解放出來,我們才能去想更重要的事。
5、超強記憶法有害學習
事實上,超強記憶法不但對學習無益,而且可能有害。
我們所學的知識往往有很強的結構性,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根據知識原本的邏輯和原理記憶。而正如我們前面介紹過的,超強記憶法追求的是用想像力另外建立一個聯繫!這是把已經搭好了的樂高積木先拆開再重新排列,不但多此一舉,而且是破壞性的。超強記憶法用得越多,理解度可能就越差。所以練習超強記憶力不是做學問的正途,而是邪道。
有參加過記憶力訓練的人表示自己因為記憶力提高,學業考試成績也變好了——我說,如果你把練習記憶力的功夫直接花在準備考試上,你的成績會更好。
資訊是有等級的。知識有高低貴賤之分。
從理論上講所有的資訊都有可能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會產生用處,但人的精力有限。
如果你像保管鑽石一樣保管牙膏,你的鑽石必然像牙膏一樣容易丟失。
誰敢保證上次去餐館吃飯的收據一個月以後不會被用做自己不在殺人現場的證據?誰也不敢保證,但是我們就要敢扔這個收據。
最後讓我用一個費曼的故事結束本文——這個故事,值得長期記住。
物理學家費曼念研究生的時候,曾經出於玩票的心理跟生物系的人一起上過一門《細胞生理學》。這門課要求他讀一篇涉及到貓的肌肉構造的論文,並且要在課堂上介紹這篇論文。
費曼完全不知道論文中提到的各個肌肉位於貓身上的什麼部位,自己事先找資料學習了一番。等到費曼作報告的時候,他先在黑板上畫了一隻貓, 然後在圖上標記各部分肌肉的名稱。生物系同學紛紛告訴費曼,這些名稱他們早就知道了。
年輕氣盛的費曼,立即當著全班同學說了一句話:“你們都知道?難怪你們念了四年的生物,我卻還是一下子便追上你們的程度了。”
費曼在自傳裏說,這幫學生物的把大好時間都浪費在死記名詞上,而這些東西只要15分鐘就能查到。
羅輯思維 2016-02-29/萬維鋼
知識和資訊的區別是什麼?
萬維鋼的這篇文章是我見過的講得最透徹的。
以後如果討論類似的問題,把這篇文章推薦給對方就好。
知識不是資訊。
知識是有價值觀基礎的、邏輯化、結構化了的資訊。
正如愛因斯坦的名言——
“所謂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