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過去,我們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件事,也就是覺得歐洲人走運,通過冒險精神,找到了一片可掠奪的殖民地而已。

但是,這本書給了我們看待這個問題的另一個視角。

在之前的一期節目里,我們說到過一個問題:中國人口為什麼會在清代出現大爆炸,一口氣突破四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朝末年的時候,美洲的紅薯、玉米和土豆這些高產的作物傳入中國,讓更多的人有飯吃。

其實,這種影響不僅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歐洲。你看,土豆、番茄醬、辣椒在西餐里是很重要的原料,但是實際上,這些都不是歐洲自己古已有之的物種。歐洲人也是從1493年之後才吃得上這些東西的。

在這之前,人口問題一直是歐亞文明的一個障礙。

就拿中國來說,因為土地資源有限,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口。所以,歷史上的中國一直有一個人口上限,一旦突破這個上限,社會就要爆發大的動蕩。

直到美洲作物的傳入,這個問題才解決。

這樣的例子,《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這本書里還有很多。

比如,我們都知道瓦特改良了蒸汽機,讓蒸汽機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還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密封性的問題難以解決。

其實,蒸汽機的機械原理也不複雜,就是把蒸汽熱力轉化為機械動力。在這過程中有一點很重要,要儘可能的保證蒸汽不外泄。因為,蒸汽在傳輸過程中一泄露,氣壓就不足了嘛。在當時,這個問題很難解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不可能把整個機器做成渾然一體的,那樣連生產都生產不出來,更別說維修和裝配了。

第二,這個密封材料必須要有可塑性和延展性,這樣才能有密封效果,好生產好拆卸。不能說,漏一點氣就把整個機器給拆了。

第三,它還得耐高溫和磨損。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是科技,而是材料。傳統的密封方法,要麼耐不住蒸汽的高溫,要麼不耐磨損。

直到,歐洲人從印第安人那裡發現了橡膠,既有可塑性又有延展性。在生產過程中加入硫磺,就可以變成耐高溫的「硫化橡膠」。所以,蒸汽機的密閉性立即被解決。

不僅如此,作為重要的化工原料,橡膠已經無處不在,比如汽車的輪胎。你看,沒有橡膠的話,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是內燃機和電氣革命,也不會發生,就沒有汽車了嘛。

所以,一位美國的地理學家曾經說,工業革命需要三種基本材料——鋼鐵、煤和橡膠。前兩種材料,在舊大陸上可以找到,只有橡膠是新大陸獨有的。

工業革命發生之後,不僅手工業的效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也得到改良。但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又出來了,人的生產力可以大幅度增加,但土地的生產力卻沒辦法解決。一塊失去肥力的土地,你用再先進的機器也種不出莊稼來。

因此,當時歐洲人對肥料其實有很大需求。當時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動物骨頭磨碎,然後加工成肥料。但是因為需求量太大了,屠宰場的動物骨頭已經不夠用了,於是人的骨頭也淪落為肥料的原料,很殘忍。

當時,甚至有報紙說道:陣亡士兵是非常有商業價值的商品,養活英國約克郡農民的,實際上是他們孩子的屍骨。

解決這個尷尬問題的依然是美洲,只不過這次不是美洲大陸,而是在一些海中小島上。因為四周都是汪洋大海,所以這些小島成了鳥類唯一的棲息地。於是,在這些島上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資源,就是鳥糞。

這東西,第一量多,有可能攢了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第二,也很好處理,只要按比例加入粘土和沙子就可以用了。所以,歐洲立馬就掀起了「鳥糞熱」,短短四十年內,秘魯就出口了1400萬噸鳥糞。

當然,開採鳥糞的環境十分惡劣,沒人願意干,很多人都是被騙過去的。比如很多去美洲淘金的中國人,實際上沒去成舊金山挖金礦,而是被騙去秘魯掏鳥糞。

以上的故事是在說,美洲作物對歐亞大陸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單向的,歐亞大陸的生物也解決了不少美洲的問題,比如說蚯蚓。

原本美洲是沒有蚯蚓的,當地的蚯蚓在上一次冰河期時,都被凍死了。所以,美洲土地的活力就不如舊大陸。1493年之後,蚯蚓從歐洲的船上來到美洲,每過幾年就能把土地翻新一遍,它的繁殖力也極強。

這樣不僅讓土質更加鬆軟透氣,還清除了常年積累的落葉和腐敗植物。這不但讓種植土地更加肥沃,而且還大大改善了山野林地的土壤環境。

再舉一個例子,美洲長期處在比較原始的帝國模式中,生產力和文明水平都很有限。這倒不是說,美洲人不聰明之類的,而是他們先天不足。

有本名著叫《槍炮、病菌與鋼鐵》,它就說,美洲大陸文明不發達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沒有牛、馬這些大型的畜力,勉強能用的只有羊駝。見過羊駝的人都知道,它的力量和一條狗差不多,別說耕地了,連人都載不動。

所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真正意義,是幫美洲大陸引入了很多關鍵因素,打破了之前兩個大陸內部系統的博弈平衡。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無論是一塊大陸,一種文明,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公司,因為掌握的資源和方法有限,系統體內的博弈競爭,好聽的說法是找到平衡,不好聽的說法是陷入困境。

這個時候,繼續調度大量的資源投入,往往是沒有用的。反倒是一些細小的外部因素,可能剛開始看微不足道,但只要它是原來系統沒有的,就有可能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去看一些事情,視角就不一樣了。

比如,文藝復興,就是歐洲文明自身達到了一個平衡態,這個時候再引入阿拉伯人保留的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因素,就點燃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再比如,著名的新浪公司,本來在三大門戶網站當中已經做得最好了,但是困境也很明顯。如果持續在門戶上投入資源,只會在原有路徑中越陷越深。這個時候,美國的Twitter模式給了他們啟發,新浪推出了微博,公司重獲新生。

你看,再重要的內部因素,都潛藏著一個風險,就是讓系統在原有路徑上越陷越深。反過來,再不起眼的外部因素,都暗含著一個機會,它有可能帶來全新的基因,讓系統煥然一新。

記得吳伯凡老師講過一句話,遇到困境看鏡子,遇到順境看窗外。

第一句話好懂,遇到困境,問題往往出在自身,所以要看鏡子嘛。但是遇到順境為什麼要看窗外呢?

從今天我們講的這個原理來看,所謂順境,就是你的內部平衡即將達成的時候。表面看起來,順風順水,但是實際上危機已經隱藏其中。如果這時看著窗外,注意引進那些你原有系統中沒有的因素,沒準會有妙用。

羅輯思維 2017-06-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