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我看了一個TED的演講,演講者是荷蘭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

他問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貧窮的根源是什麼?

過去很多觀點認為,在一個開放社會,在自由市場經濟里,人人都可以憑藉自己的奮鬥成功。如果你是一個窮人,不是笨就是性格上有缺陷。不是有個「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說法嘛,那意思就是,貧富本質上是由思維方式決定的,窮人應該對自己的狀況負責。

確實有數據表明,相比於富人來說,窮人借錢更多儲蓄更少,抽煙多鍛煉少,喝酒多而且飲食更不健康等等。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甚至乾脆定義貧窮是一項「人格缺陷」。

但是歷史學家布雷格曼說,不對,窮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缺錢。哈哈,這個答案有點匪夷所思。這不是廢話嘛,窮和缺錢,不是同一個意思嗎?

當然歷史學家布雷格曼不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他這麼說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們來看看他的論證。

這要先從一份美國心理學家的報告說起。這幫心理學家在印度做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群種甘蔗的農民。在每年豐收季節之後,他們會一次性拿到年收入的60%。這意味著,一年裡一部分時間他們比較窮,手頭很緊,另一部分時間相對比較有錢。

學者們讓他們分別在收穫季節前後,做了一份智商測試。研究發現,農民們在收穫前的智商低於收穫後,降低了14個IQ值。差14個IQ值,大概相當於一個人一晚上沒睡覺,或者是喝了一頓大酒的智商下降程度。

這個發現說明了什麼?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一個詞——「稀缺性心態」。

簡單解釋就是,通常人們遇到稀缺的事物,行為會有所改變。這個稀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東西,也可以是時間和金錢。

其實,我們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當我們眼前有急迫的事情需要處理,比如餓極了要吃東西,比如有一份報告馬上要交差,比如明天就有一個很重要的公開演講,這個時候我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最迫切的事上。這個時候,不要跟我們談什麼長遠眼光。對不起,顧不上,先管眼前的事再說。你看,任何人在稀缺面前,都會視野變窄,智商下降。

這就像一台電腦,功能再強,同時運行十個大型程序,也會死機。不是因為這台電腦性能不足,而是因為它超負荷運轉。窮人面臨的問題和這台電腦一樣,不是因為他們愚蠢所以做了愚蠢的決定,而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他們時刻面對稀缺和匱乏,這個時候再要求他們高瞻遠矚,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一個富人在類似的情況下,做的決定也未必比他強多少。

第二,窮人通常也是和窮人生活在一起。在那樣的環境中,身邊的人難免會做愚蠢的決定,你難道要求他跳出這個環境嗎?太難了。

作家喬治·奧威爾,就是那本著名的書《1984》的作者,他曾經對「貧窮」這個詞下過一個精彩的定義——「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也就是說,因為匱乏,因為資源的稀缺,讓窮人的視野被遮蔽,只顧得上眼皮子低下的事,他們看不到更廣闊的可能性,更長遠的未來被從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拿掉了。

說到這裡,你可能就理解歷史學家布雷格曼的意思了。「窮人思維」確實存在,但問題是,這是窮人本人的責任嗎?是一種他們天生就有,而且還沒法改變的個性特徵嗎?

未必。不是他們因為有這種「人格缺陷」,所以窮。也許情況正好相反,是因為他們窮,時刻面對匱乏,所以才有這種「人格缺陷」。

所以布雷格曼說,我們過去治理貧困的方法也許都錯了。不是要給窮人上課講道理,告訴他們該怎麼思考,也不是他們缺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基本的生活保障,讓他們從心理上沒有匱乏感,讓他們的心靈不再面對稀缺,那他們的眼光自然會長遠起來。

布雷格曼的這個結論,我自己還是有所保留的,因為就連富人也不見得因為免於匱乏,就能眼光長遠。在認知這個問題上,個體差異永遠是很大的,很難有一個一勞永逸、包治百病的辦法。

但是,他這個觀察事情的角度還是很有意思,不僅是認知決定智商,而且環境也反過來決定認知。

我從布雷格曼的這個角度得到兩點啟發。

第一,所有愚弄他人的手段,或者說的不這麼難聽,所有想影響他人按自己的想法做決定的手段,最有效的就是「窄化」他人的視野。

你看,商人賣東西最常用的招法,就是激發起用戶和周圍人進行比較。比如前不久,我看到一個外賣訂餐平台的廣告,大概意思是說,一個姑娘,如果中午不出去找飯吃,就不會被晒黑。用他們的外賣平台訂餐,就會比周圍的人顯得白。

這個廣告創意不錯。

它不是說自家的服務有多好,而是訴求於用戶自己的利益。但是不跟你說那些大的、虛的、長遠的東西,而是訴求於一個姑娘最在乎、最經常和周圍人比的,膚色白不白的問題。這就是窄化視野的典型應用。

當然,商業應用,利用人性,無可厚非。但是反過來,我們自己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理性人,可能確實也要每時每刻提醒自己:我們做每一個決定,到底是為了眼前的、身邊的利益,為了和身邊的人爭個勝負,還是要在一個更大的坐標中積累自己的價值。

電影《搏擊俱樂部》中有一句台詞——「我們常常做著自己討厭的工作,只是為了買我們不需要的東西。」

為什麼要買不需要的東西?往往就是為了跟別人比較啊。

這就要說到我的第二點啟發了。不僅是窮人,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視野都或多或少被遮蔽了。

剛才談到的演講里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在Facebook工作的數學天才感嘆:「我們這一代最優秀的頭腦,居然是被用于思考如何讓人們點擊廣告。」你看,任何環境都會讓你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讓你在偶爾想到意義的時候覺得荒謬。

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當然是手裡干著最具體的活,眼裡盯著最遠大的目標。但是這真的很難。

我們就像是一台電腦,如果覺得自己運行速度太慢,到底是因為軟體程序編得不好,還是因為硬體環境有問題?比如,如果內存太小了,增加內存就可以輕易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一直修補軟體呢?

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覺得自己目光短淺,認知偏狹,是靠原地提升認知,還是應該嘗試給自己換換外在的條件?

比如,羅永浩在「得到」App里的訂閱專欄《羅永浩的創業課》,最近正在更新一個大模塊的內容,就是怎樣做演講,羅永浩當然是這個方面的高手。我們倆在一起拉課程提綱的時候,他說到,演講一定要有好心情。我說,心情這事又不是自己能做主的。

羅永浩說不啊,能做主。如果心情不好,但是你又不得不讓它變好,方法就是你用心情好的方式去行動。比如,找個沒人的地方,自己歡呼雀躍一下,就像小孩子那樣又蹦又跳,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情果然就能變好。

羅永浩說,這是有理論基礎的。一個人其實由三部分組成,就是意識,感受和行動。一般人的順序是,先感受到負面情緒,然後意識到心情不好,最後體現在行動上。但是這三個部分的次序是可以強行調整的,你先在行動上假裝情緒好,反過來影響意識,最後改變了感受。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今天所說的:

1.窮人有「窮人思維」,我們不能殘忍地說,全怪他們自己。

2.我們自己的視野如果被窄化,我們不能懈怠地說,已經盡了全力。其實可以換個環境,改變自己。

羅輯思維 得到 2017-07-19/羅振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