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苦路和撒旦的寒冷》
公元70年,提圖斯的羅馬軍團焚毀了大希律王復建的猶太聖殿,耶路撒冷的末日火焰在燃盡了猶太之國繁華夢想的同時卻成就了另一群信徒心中天國降臨的徵兆。這就是基督教徒,而在當時它們還只是猶太教拿勒撒派。
恩格斯說「基督教是猶太教的私生子」。的確,猶太之衰亡似乎連接著基督教之新生,至少從時間上來說確實如此。但事實遠非如此簡單。浩劫後的猶太教並未死去,而基督信仰的橫空出世卻是從短短几十年前的耶穌之死開始的。
縱貫整個歷史,歐洲人雖然經常把巴勒斯坦地帶納入管轄範圍,但幾乎從沒有將迦南的土地視為其直轄的領土。自從羅馬征服以色列後,衷心擁護羅馬政權的以東人大希律王成為統治者的代理人。
大希律雖然擴建了猶太第二聖殿,但在其統治後期,羅馬與猶太的矛盾已經越來越深,加上猶太貴族們的生活日趨腐化,反抗便不可避免。貧窮階層的武力抗爭最終招致了公元70年的羅馬大屠殺,而與此同時,宗教思想方面的革命運動也日漸興起。耶穌的出現正是這種反抗高潮的自然結果。
《馬太福音》中說:「我來並不是讓世界和平,而是叫人間刀兵四起」,「掌握權柄的失位,身份卑賤的高升,富裕的人變空手,飢餓的人得飽食」。聽聽看,這語氣多麼像毛澤東所說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
這位希望復興大衛國的榮耀,拯救平民的彌賽亞耶穌始終傳遞著平等帶來幸福、毀滅才能新生的理念,所以真實的他更像是一位有神論的猶太復國主義革命家,而不是後來眾人心目中的先知以及神化後的聖子。
「耶穌」是帶領以色列人重回迦南的領袖約書亞的希臘音譯,基督耶穌就是彌賽亞約書亞的意思。故此這是一個非常大眾化的猶太姓名。這或許預示著這位後來擁有最大影響力的猶太人的生平將註定從平凡開始。
的確,即使是在宗教改革方面,耶穌也不是先行者,他是追隨著自己的表兄約翰開始了自己神奇的人生。這種所說的神奇並不是指基督教徒們所篤信的聖子神跡,恰恰相反,凡人耶穌最終能夠成為上帝,這條歷史之路才是真正的神奇。
如果說這條道路最終造就了基督教《聖經》這個巨大的人類IP,那麼其中至少有五位人物為它的成就鋪下了關鍵的階梯。策劃故事的約翰、以死謀篇的耶穌、國際營銷的保羅、壟斷上市的君士坦丁以及宣傳發行的海倫娜。
在這裡我們的比喻並沒有絲毫對宗教信仰者的不尊重之意。在神的時空里,我們願意真誠的祝福所有的人尋找到他們相信的福音。而在人類歷史的狹小空間中,我們僅僅給出一種發展軌跡的描述而已。
約翰出生在低等的猶太聖殿祭司家庭,這種層級的人其實毫無社會地位。經常造訪聖殿的約翰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猶太人,而他選擇的方法是用最傳統最虔誠的沙漠苦行來「為耶和華開路」。由於虔誠和堅定的修行,大約在公元20年左右,約翰開始有了追誰者,人們紛紛猜測這位品格超群的人會不會就是猶太民族苦苦等待的彌賽亞。
約翰的母親有一位表妹叫做瑪利亞,而這位婦女正是後來的聖母。瑪利亞大約在公元元年前後的幾個年份間誕下了耶穌,但可笑的是這幾年中能夠明確被歷史排除的生育年份恰恰是以耶穌誕生為起點的公元元年。耶穌比約翰小半歲,自小兩人就廝混在一起,他跟隨約翰佈道,並經受約翰的洗禮。漸漸的,耶穌繼承了約翰的宗教觀念和政治主張。
約翰尖銳的批評大希律王的繼承者,他的兒子希律·安提帕斯揮霍無度,荒淫無恥,竟然娶自己的侄女希羅底為妻。這讓希律二代和希羅底惱羞成怒,他們把約翰抓進了地牢。不久後,希律二代有一次在欣賞了王妃希羅底的女兒薩拉米的脫衣舞表演後,高興地問她想要什麼賞賜。這位少女順從母親的意思,索要約翰的人頭,就這樣約翰被處死。而耶穌則逃進了沙漠,繼續自己獨立的探索,只有偶爾的時間才返回耶路撒冷。
正是這次打擊,讓耶穌的革命思想發生了轉變,他知道僅僅靠約翰那樣的對當權者的指責或者在禮崩樂壞的猶太國度恢復純粹的戒律的願景是不夠的。他要發動更多的力量,他開始寄託於摧毀今世期盼來世的理念以號召眾人,他開始描述末日之後的公義世界分外美好。
「虛心的人有福了,天國是他們的。妓女和收稅人會在權貴和祭司之前進入天國。當世界終結時,所有的民族聚集在他面前聽候審判,惡人得到懲罰,好人得到永生。」可以想像這樣的圖景對於渴望公平正義的貧窮的人們有著何等的吸引力。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歷史跨時空對比,同樣是憤怒的摧毀今世,「砸爛舊世界,打出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的紅衛兵小將要自己坐江山,他們並不相信來世;而同樣是相信來世,基督教與佛教又是如此的不同,一個是菩薩低眉,一個是倡金剛怒目。這也許恰好能夠證明,耶穌並沒有想成為神祉或者救世主,同樣也沒有希望成為現實政治的革命者,他要做的是那個理想而非現實國度的新國王。
在加利利,傳教的耶穌的名氣越來越大,有人把他當做先知,有人把他當做死去的約翰,甚至有人把他當做救世的彌賽亞。聚攏在他周圍的人們逐漸增多,這讓希律二代再次感到了威脅。周圍的人提醒耶穌躲避王國的當權者,但是耶穌非但沒有離開,反而向安提帕斯發起了正面挑戰,他要帶領門徒直入耶路撒冷。
或許此時的他已經下定了受難取義捨身就國的決心,又或許他已真的相信自己的死將換來上帝之國的生。這將是這個不平凡的人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也將是耶路撒冷最後一次看見這個仍在凡間的人。
為了應驗《舊約》中對彌賽亞的預言,耶穌特意騎著驢在公元33年盛大的逾越節前夕進入了聖殿之城,而安提帕斯幾乎也在同時返回城中,對壘的雙方各就各位。耶穌的信徒們在城市道路上鋪下棕櫚葉,稱呼他為「大衛之子」和「以色列的王」,耶穌則高聲宣講「我要拆毀這人造的城,另建一座非人建造的城。」
耶穌的行動觸碰了羅馬總督的底線,接下來的故事就是眾人皆知的了。耶穌在錫安上享用最後的晚餐並被猶大出賣,最後被一群聖殿祭司、羅馬軍團士兵和聖殿警衛在夜間抓獲。大祭司該亞法連夜審問耶穌,聲稱他口出狂言,妄稱救世主,褻瀆上帝。之後耶穌被送到羅馬總督彼拉多面前。
「你就是那個猶太王?」彼拉多問。
「是!」耶穌平靜的回答。
就這樣,隨著羅馬人一聲令下,公元33年4月3日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死時脖子上還戴著「猶太之王」的牌子。很明顯,此時的耶穌被當作了一個政治犯。
「不要為我哭,要為你們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耶穌最後的話證實此刻的他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而他生前最後的這個地點叫做各各他(Golgltha)。三天後,耶穌的女性家屬和信徒發現他的屍體不見了,真相當然不會是福音書所說的耶穌復活了,很可能是他的親屬們偷偷挪動過屍體的位置。
耶穌死去了,但這件事在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在那時的羅馬統治者看來,包括耶穌在內的偽先知們層出不窮,絕非僅有耶穌一人。耶穌的弟弟雅各繼承了拿勒撒派掌門人之位。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該派別雖繼續篤信耶穌,但是他們依然信奉猶太教,遵守傳統的猶太律法,在聖殿山上教學和祈禱。從任何角度來看,這個小小的流派都並不比其他猶太教流派顯得更為特殊。直到一個真正改變基督教命運的人出現,他就是聖保羅。
保羅有多重要?克雷維列夫在《宗教史》中這樣說:「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體系,它的真正創始人是保羅而不是基督。」誠哉斯言。如果說耶穌只是一個動聽故事的作者,那保羅就是完成出版發行和商業營銷全套工作的核心推手。對於基督教,他歷史性的貢獻來自於兩點,其一是廢止了基督徒入教必須行割禮的規定,其二是在歐洲地區進行了三次巡迴傳教。
作為猶太教的分支,基督徒在最初當然都要服從摩西五經和進行割禮。但保羅最先意識到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儀式問題,而是一個關係到基督教究竟選擇國際化還是保持猶太化的核心問題,其後果將直接影響基督教未來的發展。
長久以來,猶太教的上帝選民思想雖然為以色列人提供了強大的自信,但同時也產生了極度的自戀和自閉。猶太教永遠只能是猶太人的宗教,想入教,先入族。上帝只是猶太一個民族的上帝,這正是猶太人遭人嫉恨和嫌棄的一個本質原因。基督教的創立為改變這種缺陷提供了一個契機,相信耶穌神跡的人被聚攏在一起,問題是還要不要用猶太人這把篩子把其他的信徒全都過濾掉?
如果這樣做了,那基督教就只能是猶太教的一個小小分支,不會有前途。保羅改變了這個歷史進程。他通過與拿勒撒派主要的核心人物彼得、雅各、約翰的長期爭論,爭取到了一個交換條件:只要承認耶路撒冷教會的中心地位並提供捐獻,任何相信基督的人都可以不受割禮而入教。這就是著名的「因信稱義,而非因律稱義。」這一條宗教版本的WTO條款,讓基督教從根本上超越了猶太教。
在保羅身上還有一個難解之謎。他出生在西里西亞的大數,年齡幾乎和耶穌相同。作為一個富裕猶太家庭的孩子,他具備羅馬公民的身份。起初他是堅定地反對基督耶穌的狂熱分子,曾經參與處死基督的信徒斯蒂芬。但在公元37年前後,不知道為什麼,他在去往大馬士革的路上突然發生了轉變,成為了基督的第十三個門徒。他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因受到天啟而轉變的不僅僅是保羅一人,另一位基督教的功臣君士坦丁大帝也經歷了同樣的故事。就在保羅被暴君尼祿斬首死去後不久,公元70年耶路撒冷遭到了羅馬軍團滅城浩劫,猶太聖城成為如月球表面一樣荒蕪的所在。猶太基督教徒在西蒙的帶領下悲傷的回到耶路撒冷的附近,而地中海沿岸越來越多的非猶太基督教徒則從此開始不再敬畏耶路撒冷。
人們心目中,毀滅的聖殿已經被複活的耶穌取代成為了新的獻祭,上帝拋棄了猶太人,而神將給他們帶來的是一座新的黃金和珠寶做成的聖城。此後的兩百多年間,羅馬皇帝圖拉真、哈德良、戴克里先繼續謹慎而嚴酷的鎮壓著基督教的異教徒們,直到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登上皇帝的寶座。
據君士坦丁自己說,他在羅馬城外發動戰鬥的前夕,看到了天空的巨大十字和一行天書:「憑此十字你將克敵制勝」。最終這位兇悍的帝王取得了勝利並因此成為基督教的支持者。這個說法很美麗,但畢竟無法證實,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在那一刻突然選擇不再排斥基督教。有人說可能是因為他的母親海倫娜是基督教徒,也有人說他可能是為了統戰,因為基督教徒在羅馬帝國境內已經發展成為一支空前團結的巨大力量。但這些都是猜測。
總之,這件事和保羅的突然轉變對基督教來說既神秘又格外重要,而對君士坦丁而言,支持基督教純粹是一件偶然的選擇,因為當時的摩尼教和密特拉教的影響力都並不比基督教來的小。如果皇帝那次選擇了他們當中的某一個加以支持,那麼今天的歐洲就有可能是密特拉教或摩尼教的天下,而耶路撒冷很可能就不會有今天這般的糾結。
君士坦丁的軍事征服功績卓著,他重新統一了東西羅馬,並把帝國中心遷移到了一個叫拜占庭的希臘城鎮遺址之上。在那裡他打造了一座嶄新的羅馬都城:君士坦丁堡。宗教和軍事成為他統一帝國的有力工具,但他很快就發現這同一個國家,同一個信仰的體系出現了巨大問題,帝國雖然統一了,但基督教卻開始分裂。
基督教幾乎在一問世時就天然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疑問,這個猶太教的私生子究竟該獲得怎樣的一種名分?說具體點就是,基督耶穌和上帝耶和華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先知和彌賽亞的定位似乎都不匹配於耶穌的尊崇,但是如果耶穌是上帝,那說好的一神教宗旨該怎麼辦呢?甚至連耶穌本人究竟是人性還是神性也成了一個說不清的問題。當時在整個帝國的境內,人們到處都在激烈的八卦這個問題,人性多?神性多?還是人神兩性一樣多?最後還得由獨斷的帝王來決定神的地位。
公元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按照君士坦丁的意志作出決議:耶穌是人也是神,他和上帝是一體的。這就是著名的三位一體兩性論。這個觀點被多數的基督教派所接受,儘管實質的教派分歧一點都不曾減少,但至少從表面上大規模的討論暫時告一段落。
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君士坦丁聽到了來自卡皮托利那主教馬卡里烏斯的發言,他終於注意到這個有著奇特羅馬名字的城市,它的原名就是耶路撒冷。現在基督教文化公司已經公開上市,並發展成為壟斷性的羅馬國教,那麼大規模的造神運動也應該開始了,這將有助於國家的統一和資產的增值。完成這項任務的就是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以及充足的資金。
聖海倫娜
年逾古稀的海倫娜來到了已經建滿羅馬諸神殿堂的耶路撒冷,她命令主教搗毀異教神廟,凈化這座新的聖城。為了找到耶穌的墓地,她開始了大規模的考古工作。在推倒的羅馬神廟的廢墟下,扒開岩石,挖掘土地,並懸賞找尋聖墓的所在。
最後在一位猶太基督教徒出示的文件指引下,他們找到了一處洞穴,據稱這就是耶穌最後的墓穴。在這裡海倫娜蓋起了今天舉世聞名的聖墓大教堂,同時建設的還有橄欖山上的升天大教堂和艾琳娜大教堂。有趣的是聖海倫娜解放了耶穌,卻囚禁了拿破崙,法國皇帝最後的葬身之所就在大西洋的聖海倫娜島。
在聖墓大教堂的東南角是耶穌遇難之丘,這裡被一座鍍金圓頂的高大塔樓式建築所包裹,天頂傾瀉而下的陽關如同天堂的光輝照射在耶穌的墓棺之上,肅穆而聖潔。這瑰麗的設計連今天非信教的參觀者都為之讚歎和動容。
這座雄偉的神的教堂俯視著其他焦土般的猶太遺迹,海倫娜命令剷平耶路撒冷所有非基督教的建築,並在其上灑滿污穢物,以此證明猶太上帝永遠不復存在,如今的聖城已完全歸屬基督耶穌。就這樣一個傳奇的故事開始走向頂峰,平凡最終成為了神聖。而迫害了猶太人耶穌的羅馬人從此開始相信是猶太人迫害了羅馬人的基督,這種詭異的錯位帶來的不僅僅是神奇,還有無窮的仇恨。
聖墓大教堂
在今天耶路撒冷老城區的中心地帶,自東向西有一條短短600米長的小路,從一所伊斯蘭小學開始,到聖墓大教堂結束,這就是教宗認定的耶穌被釘十字架臨刑前所走的最後一段路,故此被稱為苦路。這條苦路既通往生,也通往死;這條苦路引領著基徒教走向此後千年的苦與悲。
耶路撒冷是何意?或許對基督教徒來說,它就是「耶穌的苦路」和「撒旦的寒冷」。猶太人的仇怨還未了結,虔誠的基督教徒眼中真正的「撒旦」就要出現了。在遙遠的天邊,穆聖的旗幟已經高高舉起,滾滾的沙塵即將帶來無盡的寒冷。
苦路
古哥古點 20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