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法」也是個網路嗎?

昨天說我們說的是大英帝國發展的秘訣。它不是靠造東西,賣東西賺差價來賺錢,而是靠鋪設一個網路,然後收取入網費,也就是收稅的模式來賺錢。一切長久的、良性的商業模式,本質上都是這樣。

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問題,網路建設會佔據那些稀缺的、關鍵的節點。一旦一個網路建成,它就是排他的。後來者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現在穿越回200年前,就是大英帝國還沒有完成全球布局的時候。這時候攤開世界地圖,你會很輕鬆地判斷出哪些地方是重要節點。比如直布羅陀海峽、南非好望角、埃及、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如果具體到中國,長江入海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廣州和香港。這都是交通要道,所以也是戰略要地。當年的大英帝國國力強,按照這個地圖依次佔據就可以了。後來的歷史果然也就是這麼發展的。即使換一個帝國,也只能這麼發展它的全球網路,沒有什麼別的選擇。

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近年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既不是國家首都,也沒有獨特地理區位的城市迅速崛起了,成為全世界重要的網路節點。最典型的就是阿聯酋的迪拜。

要知道,20年前,迪拜還只是一片沙漠,在政治上,也只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里的一個酋長國而已。那你說,是因為迪拜有石油嗎?確實有,但是論起石油產量,在阿聯酋的幾個酋長國里,它也是處於中下位的。迪拜目前只有5%的收入來自於石油。那你說是因為區位優勢嗎?在歷史上好像沒有過。雖然迪拜港現在的吞吐量已經是世界第九位了。但這是因為迪拜拚命發展集裝箱裝卸速度、物流信息能力帶來的,全是靠這一代人的努力,那麼長的波斯灣海岸線,迪拜並沒有像新加坡,上海那種「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獨特地理位置。看來區位優勢不是它的真實優勢。

就這麼個地方,現在無論是人流物流還是資金流,迪拜都能排進世界前五。2013年,迪拜購物中心的客流量就達到了7500萬人次,當然是世界第一;到了2016年,迪拜躍升為全球第三大空港;2017年,到訪迪拜的客流達1760萬人次,這是全世界第三大旅行目的地了,超越了巴黎。你想,迪拜是近幾十年崛起的,是沙漠上長出來的城市,那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迪拜人有一個概念,只要靠人力能做到的,而不是那種獨有的自然稟賦才能做到的,那就要做到世界第一。

比如,造高樓。我們都知道,迪拜造了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


但有意思的不是高,而是建造過程。2004年,開始建造的時候,世界第一高樓是台北的101大廈,509米。按照常識,只要比這個高,比如510米就是世界第一了。但是迪拜人不這麼想,一旦建成,你101大樓在上面加個尖兒怎麼辦?所以,哈利法塔的建設,從最初設計的560米,到後來的650米,又提高到750米,最終建成828米。把101大廈甩了一大截。據說,過程中,連開發商也不知道到底要建多高。只有一個念頭是清楚的,哈利法塔不僅要當世界第一,而且要在未來很多年裡面,保持這個世界第一。這個過程聽起來很奇怪的吧,你建一個大樓,很嚴肅的,怎麼能那麼不靠譜?

據說,設計方在大樓底座上下了大功夫,保證可以承載100萬噸以上的重量,現在建到了828米,也只用了50萬噸,也就是一半的承載量。這是啥意思?這是對所有後來追趕世界第一高塔的建設者發出了一個無言的威脅:你不就是想奪得世界第一嗎?沒門。我現在828米,你要是建830米,我還可以繼續加高。可能我還有再加高200米的潛力,你就別費那個勁了。

就這麼短短几十年,迪拜創造了無數個世界第一。什麼世界第一大遊樂園、第一大人工島、第一大音樂噴泉、第一大購物中心、第一大機場、第一大花園、第一大室內滑雪場。不僅有這些超大型的世界第一,細節上也一樣。比如,迪拜的警車,居然用高級跑車。迪拜的ATM機裡面居然可以取黃金。還有什麼第一長的金項鏈,第一大金戒指,最貴的冰淇淋等等。

你發現,迪拜的思路里有一個很硬的內核,就是:只要人力所及,只要不是靠獨特資源,只要能吸引目光,我都要爭個世界第一,而且是短期內無人能趕超的世界第一。

那麼請問,迪拜人這麼干爭的是什麼?僅僅是爭口氣嗎?是虛榮嗎?從結果看不是,其實他們是看到了一個新的網路的存在,那就是全人類的心智網路和認知網路。繁榮靠的是人,人關注得多了,認同得多了,來的人多了,一個超級節點也就在一個沙漠地帶從無到有地崛起了。

這和我們昨天講的大英帝國的世界網路不一樣。大英帝國時代的世界網路,是地理性的。包括它延伸出來的電信網路也是地理性的。這種網路的形態是受到自然條件剛性約束的。有人佔了,其他人只能幹瞪眼。

但是迪拜呢?它是人類的心智網路和認知網路,幾乎有無窮的空間可拓展,有無窮的深度可以開發。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節點,只要地理位置別太差,可以向全世界輸出一個叫「想法」的東西,成為新一代網路的主宰者。關鍵資源是想法,而想法是依賴於人的頭腦,是可以無盡產生的。

 

其實不光是迪拜,咱們中國也有這樣的城市,那就是深圳。2018,深圳的GDP已經超過了香港。這聽起來好像沒啥,我們內地發展速度就是快。如果從網路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奇蹟。

你想,當年之所以要在深圳設立特區,就是想藉助香港的全球網路。我們最開始想的是香港提供金融網路、全球市場網路、技術網路、人才網路,深圳只需要進行生產就可以了。

但是這個模型只能解釋深圳早期的騰飛。你想啊,網路效應的特點是,越多人用就越好用,網路本身就越強大。所以深圳如果藉助香港的網路,那深圳發展的越好,香港就應該發展越好才對。你想全球在超級大城市周圍的城市,其實挺倒霉的,雖然可以享受到一些輻射性的好處,但作為代價呢,很多資源都被吸附到這個超級大城市裡去了。占點便宜可以,但是想趕超這個中心,是不大可能的。這是網路效應天然的現象。

所以,深圳超過香港,從網路效應只能是另作解釋。深圳的崛起,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網路,這個網路叫發明專利網。這個網路和原來香港的網路不是一回事。

如果以城市為節點,以專利引用為連接,繪製一幅中國城市的創新網路圖,就會發現,深圳就處在這個中心的位置。

那它靠什麼搭建起了這個網路呢?它把像華為、騰訊、中興、大疆這樣全國乃至全球最優秀的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全部匯聚在了一起。匯聚的結果是,深圳的每一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了89件,幾乎是全國平均數的10倍,深圳授權出去的專利數量,也遠遠超過了其他城市。

專利只是一個個的科技發明,為什麼也有網路效應呢?你想,企業密集,人才也就密集,訂單也就密集,遇到的問題也就密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密集,人才之間彼此啟發,彼此借鑒的機會也就密集。這就是個網路。

知識工作者,為什麼不願意離開問題密集的地方,其他知識工作者密集的地方?就是這個原因。一旦離開了,自己創新力就會下降啊。這可不就是網路效應。

正是憑藉這個全新的網路,在這一輪的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的創新浪潮中,深圳才能把香港拋下了。用網路這個視角,才能解釋深圳反超香港的現象。

你看,當年的大英帝國,只是連接起了全球的地理網路,就這麼淺淺一層,就造就了一個「日不落帝國」。而如今,有一扇全新的大門在打開,是一個人類想法的網路。這就甩開了自然資源的剛性制約,那裡面有無窮廣大的空間,無窮豐富的層次。

任何國家,任何地方,只要憑藉全新的想法,就能打開人類連接的新層次,就又能開創一個輝煌的大航海時代。

我們這代人,面對的不確定性,由此而來;面對的機會,也是由此而來。

羅輯思維 2019-08-20/策劃人:劉莎

 

【連結】峰言:請往台北移動 + 讀者留言/2019-09-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