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國為什麼消失了?
李鴻章說過,近代中國遇到西方文明,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意思是西方人來了,這是中華文明的巨大的、全新的挑戰。過去我們也一直是這麼看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
但是今天我們可以追問一個問題:這個「大變局」一定是一件壞事嗎?它有沒有其他作用呢?
過去這一百多年,西方人帶來的新挑戰,吸引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注意力。但是你可能有沒有注意到,中國人原來遇到的挑戰居然就無聲無息地消失了。折磨了中原地區幾千年的北方邊患問題,游牧民族對於農耕民族的挑戰,居然一下子就沒了。
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即使西方人不來,清朝自己也把北方邊患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清朝繼承了元朝的很多智慧,建立了一個非常大的制度框架,有效地解決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衝突。簡單說就是:用農耕地區的財富來維持經濟秩序,用草原地區的武力來維持安全秩序,用雪域高原的宗教來維持精神秩序。這個話題,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聽施展老師的《中國史綱》的課程,裡面有非常精彩的分析。
但即使如此,農耕和游牧兩種文明的衝突也只是弱化了,並不是消失。要不怎麼清朝還是有所謂的「十全武功」?不同程度的邊患還是有嘛。而西方人一來,中國一旦融入了全球化,這種衝突好像就真的就消失在歷史的深處了。草原對於中原來說,再也不是噩夢了。它變成了風情,變成了邊陲,再也不是「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恐懼了。
我們來看看全球化到底給草原帶來了什麼?
最容易想到的武器的變化。有了槍炮,有了汽車裝甲車,草原騎兵在速度上的優勢不復存在了。
但是不止於此。《草與禾》這本書提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雖然非常慢的變數,就是糧食品種的變化。
1492年,哥倫布到了美洲,然後引發了「哥倫布大交換」,原產美洲的糧食作物,像玉米,開始普及到全球,這對中國內部博弈的影響也非常大。
中國古代王朝有一個軟肋。就是越到後來,糧食產地和經濟中心就越偏向南方,而政治中心和安全威脅一直都在北方。這就出現了一個斷層。那怎麼辦?就必須南方向北方輸血。這個通道就是大運河。運河一旦出事,北方就捉襟見肘,全國的政治結構都要崩潰。
清朝剛建立的時候,其實也是面對這個難題的。但是清朝運氣好,趕上了「哥倫布大交換」,美洲的作物引進到了中國。有學者專門研究當時的人口死亡率的情況,發現,在16世紀之前,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人口死亡率就上升。但是到了清朝建立之後,也就是17世紀後葉,這種季節性的死亡率上升的現象就消失了。糧食問題開始緩解,於是人口大增。
這是總量上的變化。但更重要的,是對國家內部結構的改變。玉米、紅薯、馬鈴薯,這些作物不僅產量高,而且抗旱,適合在北方栽種。那農耕區就開始向北推進,擠壓了過去的草原帶。東北、內蒙南部,居然破天荒成了農耕區。清朝崛起的時候,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老家東北,後來居然成了重要的產糧區。
沒錯,從雍正時期開始,清朝就經常通過海運的方式從東北向直隸、山東調運餘糧,賑濟災民,平抑糧價。我們這代人已經很熟悉,把北大荒稱之為北大倉,但是清代以前的人不可想像啊,東北怎麼會是產糧區呢?農耕的地方多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就少了。此消彼長,這也是草原力量衰落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副作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清朝自然比元朝的底氣更足。關鍵時刻,王朝續命的能力就更強啊。
做個對比就清楚了。元末的起義軍把南方一佔領,通往北方的漕運一斷,蒙古皇帝就只能縮在北京城裡,隨時準備往草原逃跑,因為經濟命脈斷了。而清末的太平天國,路數和元末的紅巾軍一樣啊,都是佔了江南,斷了漕運。但是,清朝仍然可以有效維持全國的局面,組織軍隊反撲。為啥?北方地區糧食產量大增,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你看,全球化帶來了清朝皇帝不喜歡的東西,比如英國人的艦隊,但是也帶來了能解決清朝皇帝難題的東西啊,比如美洲的農作物。
全球化還帶來了什麼呢?國際關係的變化。
我們過去的概念都是:鴉片戰爭之前,清朝一直自稱為是天朝,固步自封,不肯平等和其他國家交流。其實也不盡然。真正顯示了實力的對手,清朝皇帝也是能安靜地、平等地坐下來談的。我們在中學課本裡學過的,1689年,清朝和俄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不就是個例子嗎?
《尼布楚條約》不僅是一個劃定雙方國界的條約,它還是一個通商條約。但是簽訂條約的雙方對它的理解不同。大清朝在乎的是它劃界的這一面,而沙皇俄國呢?看重的是它通商的這一面。
你想,大航海時代,西歐各國通過海洋貿易都發了大財,沙俄看著也眼熱。但是俄國的地理位置太靠北了,海洋貿易搞不起來。如果能在陸地上和中國的貿易路線打通,對俄國來說就太寶貴了。所以,《尼布楚條約》一簽訂,沙俄很高興,說拿到了「與中國人進行正式的和永久的貿易」。
請注意這兩個詞,「正式的」和「永久的」。那反面是啥呢?難道還有「不正式的」「臨時的」貿易?有啊。就是原來通過草原民族做的中轉貿易啊。現在條約一簽訂,就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了嘛。具體到當時,這個中間商就是蒙古的準噶爾部。
這個準噶爾部,不簡單哈。它的領袖噶爾丹,應該說是中國北方草原最後的英雄,也是有再當一回成吉思汗的理想。
但是你看這個進程: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第二年1690年夏天,康熙皇帝就和噶爾丹在烏蘭布統草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打了一仗。噶爾丹戰敗逃跑。準噶爾部就此衰落。
在這一仗的背後,俄國人的態度很重要。原來俄國也是和準噶爾部眉來眼去的。但是,條約一簽訂,俄國人就翻臉了。噶爾丹派使者去莫斯科,甚至許諾向俄國割讓大片土地,但是沙皇連莫斯科都不讓他們進。對啊,俄國的目的就是要經商,現在目的達到了。至於噶爾丹,就讓他自生自滅好了。
1757年,清朝打贏了對噶爾丹的最後一戰,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從此以後,游牧者來來往往的北亞大草原,被清朝和俄國用清晰的分界線一分為二,俄國在北,清朝在南。過去歷史上的草原帝國再也不復存在了。
在這個過程中,你能看到一種背後的力量。當現代世界的國際體系建立起來之後,就像俄國人說的,他們需要一種「正式的」和「永久的」貿易。草原帝國的中介作用再也沒有存身之地了。那種混沌的、非正式的、方生方死的力量,在世界體系中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草原帝國,在這個世界上呼嘯來去幾千年,最後,就像詩人艾略特說的:「轟然倒塌了,不是轟然一響,而是唏噓一聲」。
羅輯思維 2019-09-20/策劃人:李子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