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有些企業掙得多,其實都是「假利潤」
股神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對於什麼是好生意作過一段精彩闡述:
世界上有兩種生意,第一種每年可以賺12%的利潤,年底時你可以拿走所有利潤;
第二種生意也可以賺12%,但是需要把賺的錢重新投資,然後你指著所有的廠房設備對股東們說,這就是你們的利潤。
我恨第二種生意。
兩種生意的不同其實可以解答許多問題,比如:
▶海天味業的市值為什麼一度超過萬科?
▶像貴州茅台這樣的消費品公司為什麼一直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5G要來了,但移動、聯通、電信它們在4G上投的錢賺回來了嗎?
解答上述疑問的鑰匙,就是財報中的「自由現金流」概念。
所謂自由現金流,指的是企業產生的、在扣除了公司經營與發展需要之後剩餘可供分配的現金。
自由現金流,有點像我們常說的可支配收入。
假設小巴每個月到手工資2萬元,扣去房租3000元,吃飯、交通等費用4000元,再將5000元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剩下的8000元才是可以隨意支配的錢。
企業也是如此,一年辛苦經營掙的錢,在保留一定比例的錢用於維持企業正常運轉後,剩下的錢,才是它們的「可支配收入」。
它的值可以用一個簡化的公式來表示:
自由現金流 = 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 + 投資性現金流量凈額。
以茅台2018年年報為例,它在2018年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約為397.6億元,超過當年凈利潤。
01
海天味業的市值憑什麼超越萬科
8月29日,今年以來一路上漲的海天味業市值達到2938億元,超過萬科當天的收盤市值2910.96億元。
雖然最近萬科很爭氣,市值又重新超越了海天味業,但既然海天味業曾經追上過萬科的市值,以後同樣還有機會。
我們知道,市值往往反映了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
如果單純從收入和利潤來看,海天味業和萬科好像不屬於同一個量級。
市值根據10月16日收盤價計算
那麼,比起萬科,投資者對海天味業的信心來自於哪兒?
我們看看它們各自的自由現金流。
從2014年到2018年,萬科的凈利潤自157.45億元增長至337.73億元,增長了1.14倍;海天味業的凈利潤從20.90億元增長至43.65億元,增長了1.09倍。
粗略來看,5年時間裡,兩家公司的利潤都增長了一倍,但在現金流上,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萬科近5年合計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為264.77億元,海天味業近5年的自由現金流總和為127.54億,雖然萬科的自由現金流還是比海天味業高,但差距並沒有利潤那麼大:海天味業近5年產生的自由現金流達到了萬科的48%。
根據兩家公司歷年財報數據整理
仔細分析,你還可以發現,海天味業每年的自由現金流皆為正數,而萬科的自由現金流在5年里卻有3年為負。
在這個指標上,海天味業表現得穩定多了。
也就是說,同樣是增長了一倍利潤,海天味業的投資者坐著不動,企業每年賺的錢越來越多,而萬科卻經常需要外部輸血。在2018年,萬科的長期借款增加了249億元。
其實這也符合我們的常識:醬油作為日常消費品,製作工藝並不複雜,黃豆、鹽、糖等原材料也不稀缺。賣醬油這門生意的資本支出並不大,只要抓住消費者的胃,利潤便滾滾而來。
但在房地產業,獲取土地要經過激烈的競爭,甚至出現「麵粉價格貴過麵包」,即拍下的土地價格比當下房價還高的情況。因此,地產業對資金非常饑渴,以至於入不敷出。
因此,雖然在自由現金流上,海天味業與萬科還有差距,但相對於不穩定的萬科,投資者覺得海天味業更令他們有安全感,而海天味業的市值一度超過萬科也就沒什麼好稀奇的了。
02
消費品公司往往都是自由現金流「大戶」
也不只是海天味業,消費品公司往往都有資本支出少的優勢,所以它們常常都是自由現金流「大戶」。巴菲特對喜詩糖果的投資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1972年,當巴菲特用2500萬美元買下喜詩糖果時,它的銷售額是3000萬美元,稅前利潤不到500萬美元,而企業的運營成本是800萬美元。
到了2007年,喜詩糖果的銷售額變成3.83億美元,稅前利潤達到8200萬美元,運營成本是4000萬美元。
根據巴菲特致股東信數據整理
從1972年到2007年,喜詩糖果的運營成本只增加了3200萬美元,但收入增長了3.53億美元,稅前利潤增長了7700萬美元。
35年來,喜詩糖果的稅前利潤總共達到了13.5億美元,交完稅後,給巴菲特貢獻了12.6億美元自由現金流,是巴菲特當年投資成本的50倍。
與之類似,在一群千億營收、千億利潤的巨無霸中,貴州茅台靠著352億的凈利潤就能在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排名中名列第三,就和它自由現金流充沛有很大的關係。
畢竟從開支角度,茅台釀酒用的是老祖宗的技術,不需花費重金研發,赤水河的水與高粱也不費錢,茅台每年賺的利潤都是實打實的,基本都是自由現金流。
03
運營商在4G上的錢賺回來了嗎
自由現金流還能用來觀察很多事,比如小巴看著最近5G這麼熱鬧,就很好奇,三大運營商在4G上賺的錢都回來了嗎?
以中國聯通為例,2015年2月獲得4G牌照後,聯通便開始大規模的4G建設浪潮。
在2015-2018年這4年里,聯通每年的資本開支分別如下,四年下來,總計支出2929.9億元。
根據聯通曆年財報數據整理
按照4G建設的規律,是萬事開頭難,先是從零開始,在全國各地織一張網,因此支出特別大,當覆蓋度達到一定程度後,接下來的工作就只要補漏洞就好了,支出就因此少了很多。
在巨量投資下,2018年中國聯通的4G用戶總數達到2.2億戶,4G基站總數達到99萬個,4G網路人口覆蓋率90%。
從這些用戶身上,聯通4年得到的自由現金流總額為593.21億,從這個數據我們就得到了答案——聯通還是賺到錢了的。
假如接下來,聯通不再進行4G基站的建設,支出進一步減少後,聯通每年能收穫的現金流會相應增多,也就是從4G上賺的錢會越來越多。
不過,這樣的好事不會持續,因為4G的錢還沒掙夠,5G就來了,這意味著新的支出開始了。
根據中信建投的估算,未來5G基站量將是4G的2倍,運營商的5G投資額可能達到1.23萬億元,較4G投資增長68%。
5G是通信技術的變革,5G建設是既定的國家目標……總之是非建不可。
支出壓力陡增的情況下,三家運營商成立了中國鐵塔公司,約定通過它來建設信號塔,以減少浪費。因為財力有限,聯通和電信兩家老對頭還決定聯合建造基站。
這也是國內的電信公司估值不如國外同行的原因:國內的電信運營商需要不斷支出升級網路,通信網路的全面覆蓋也承擔了額外的社會責任,這些都極大地擠壓了國內電信公司的自由現金流。
中國三家通信運營商資本開支占收入的比例遠高於國外,製圖:東吳證券
04
如果把企業看成賺錢機器
如果把企業看作一台賺錢機器,那麼最好的機器是永動機,一次啟動永不停歇——投資者只要提供一筆本金,然後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現金流,這裡最典型的就是消費品公司。
其次是需要加潤滑油的機器——投資者需要時不時地補充資本,幫助企業運轉,比如公路、機場、港口類公司。
然後是會逐漸被淘汰的機器——每過一段時間,投資者需要重新付出一大筆錢,不然企業就會失去競爭力,比如電信運營商與面板製造商等等。
對投資者而言,那些需要不斷投入資金進行更新的公司,確實不夠性感。
當然,這樣的比較只是基於投資者視角,許多企業存在的意義並不完全是為了市值服務。
也幸好如此,否則我們就不會這麼快用上5G——倫敦地鐵隧道內的4G手機信號覆蓋,還要等到明年才能陸續實現。
吳曉波頻道 2019-10/ 拾月
【社團】自由現金流的重要/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