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變數
無論互聯網上傳播的事件,組織結構內的人際關係和國際政治,人和人的親疏遠近,一個組織或公司的能力界限,種種種種,背後都有一個隱藏的變數 ——
信任。
我們這個社會的病,大抵也可以歸結到這個變數的缺失。有人提出過一個公式:
結果 =(策略執行)× 信任
信任這個隱含的變數,常常被忽略。
拿公司為例。總有一些公司在創業的時候,戰鬥力爆棚。變大以後,做什麼事都變得難以推進。
老闆就奇怪了:我這麼聰明,戰略沒有錯,人人都誇我犀利;若論執行力,下面的兄弟也都是業界翹楚,大價錢挖過來的,怎麼聚在一起就成不了事呢?
他很有可能沒有注意到信任這個隱含的變數。缺乏信任的組織,機構運作如同生鏽的齒輪。跨部門之間的合作溝壑林立,還美其名曰「靠刷臉」 。
隨著組織日漸臃腫,自我感覺良好的老闆會奇怪地問:「為什麼你們都不能像我這樣?」
他不曉得自己的任性對信任的破壞起到的標杆作用,還在那裡奇怪,為什麼我們回不到剛創業時候了。
能夠做大的企業,都懂得用制度和文化去彌補人性的曲木。而企業帶頭人能夠身體力行,則是對「信任」的最大維護。
「我設立的這套制度,對自己是例外的」,抱著這樣想法的老闆很難理解甘地那句話—— 「My life is my message(我的生涯就是我的訊息)」 。
甘地早年的追隨者尼赫魯,因為在帶領印度走向現代化的理念和甘地不合而分道揚鑣。但尼赫魯說,甘地說過的,他都會要求自己先做到,他是永遠可以信賴的。
信任有一個漣漪效應。
首先對自己的能力是信任的,對自己然諾守信,然後才可能培養互信,再一環環擴展到組織的信任、社會的信任。每一次漣漪外擴,等同於光子的躍遷,需要相當的能量,需要必要導致信任和「預先給予的信任」的行為。
好人不一定就能獲得信任
信任的破壞,是一個熱力學不可逆過程。這就像公牛闖進了瓷器店。信任被傷害的感覺相信人人都有。
那麼,有些人天生就被人信任嗎?或者誠信的人、好人想當然地容易被人信任,是這麼簡單嗎?
事實上,不是的。《信任的速度》的作者 Stephen M.R Covey 在書中指出,產生信任需要具備四個要素:
其中兩個要素屬於品德:誠信,動機;
還有兩個屬於能力範疇:才能,業績。
舉個例子。當你得的是感冒發燒一類小病的時候,你信任的是那種特別有醫德的平凡醫生 —— 不要給我開死貴的葯、做死貴的檢查,用平常的葯解決是最好的 —— 這時候你看的是誠信和善意的動機。
而在需要做難度很大的心血管類手術的時候,你會打聽誰的手術水平最高,你希望他最好收禮物和紅包,因為如果能事先收取紅包的話,這個手術八九不離十就有把握了 —— 現在你信任的是能力,至於這個醫生的品德,已經退居其次了。
所以你看,信任並不會因為你是值得信賴的好人就可以輕易獲取。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想要在競爭的世界裡活下去,你得有能力,還得有值得信賴的歷史。
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說「勿以惡小而為之」。
因為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個人或者企業在幼小初創的時候就要重視底線,抱著等發達了再洗白白的心態,定會失敗。因為人性對信任,是要算舊賬的。
為什麼德國總理勃蘭特為二戰時德國犯下的罪行下跪,如此震撼人心?因為他為德國重獲信任做了關鍵的切割。
如果一個人在過去有意做了危害他人的事,過後從未為此反思和道歉,以為今日的發達能夠扭轉過去的「不得已」 ,大約都是痴人說夢。
心理學指出:「人們慣以動機開脫自己,以行為評判他人。」你所謂的不得已,是他人根本無意了解的動機。人們看的是你的行為,做過什麼,是否認過賬。
現實中,互聯網上抹黑對手的慣常手段,就是在對方的動機上做文章 —— 「哎呀呀,她哪裡是為了做慈善,她是為了邀功出名啊」、「哎呀呀,他絕對是為了炒作才這樣做的 」 —— 這都是從質疑動機來破壞信任。
理清和坦白自己的動機,會讓更多的人信賴你。
我們或許正處在危險的邊緣
《信任的速度》一書里,列出了能夠獲取和鞏固信任的十三種行為。要全記住並不容易,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慎施於人」,就差不多了。
曾經讀到過一篇文章,講某公司用水印技術查證員工是否違反信息安全條例。當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安全行業,或者炒作安全行業的就業形勢和喜人前景的時候,這個社會的信任成本就到了危險的邊緣。
信任的最大秘密是,它首先是無私給予的。想要贏得信任,你要先給予。就像一個小故事中講的那樣:
小女孩和他父親一起過獨木橋,父親有些擔心孩子的安全,他跟女兒說:
「來抓住我的手,這樣你就不會掉河裡了。」
「不,爸爸,你拉緊我的手才對」,小女孩說。
「有什麼區別嗎?」迷惑的老爸問道。
「區別好大的,」小女孩回答,「如果是我抓你的手,要是有什麼事情發生了,很可能我就會突然放手。但如果是你抓我的手,我可以保證,無論發生了什麼,你都不會鬆開我。」
在任何關係中,信任的本質不在於這個關係綁定了什麼,而在於它粘連了什麼。所以,你要抓住愛你之人的手,而不是期望他們抓住你的。因為牽手不僅僅表達關心,也表示你對那個人的信任和愛。
羅輯思維 2016-09-24/何萬青
本文文眼——
「人們慣以動機開脫自己,以行為評判他人。」
看穿這兩層之後,
知人、論事、正己,就都有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