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們“裸捐”為避稅?美國富豪慈善背後的秘密
華爾街見聞 2021-05-19(原文出處)
有人把蓋茨夫婦的離婚,稱作慈善界最重要一對夫婦的婚姻破裂,當年比爾蓋茨承諾,死後要把95%的財產捐給蓋茨基金會,如今資金運作會否受影響尤未可知。
不過,從蓋茨,到巴菲特、紮克伯格,都聲稱死後“裸捐”,一個子兒都不留給兒女,近三十年美國富豪的基金會數量翻了三倍,為什麽美國富豪都這麽熱衷慈善呢?
答案當然遠非高風亮節這麽簡單。
要回答這個問題,一要了解私人基金會在美國是怎樣的存在,二要看看美國制度背景下,為什麽把錢捐給基金會對富豪來說是更理性的選擇。
01 遺產稅與私人基金會
私人基金會成立的一波熱潮可能是在20世紀初,洛克菲勒、卡內基、福特等多個財團領袖紛紛在那時成立基金會,從事慈善事業,這背後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美國遺產稅的開征和稅制改革的出台。
1916年,美國開始征收總遺產稅,稅率最初就高達40%;8年後,為了防止有人把遺產變成生前贈予鉆空子,美國政府又開設了贈與稅作為遺產稅補充,最高一級稅率達到50%。
也就是說,一旦美國富豪把全部身家以遺產形式留給後代,立馬就會被國家拿去一半。而且,帳面上的錢是不能拿來交遺產稅的,很多富豪股份之外的家產根本不夠交稅,變賣公司股份,就意味著要削弱對公司的控制權,那可是辛辛苦苦奮鬥了一輩子的事業。
怎麽辦呢?富豪們發現,一個私人基金會就可以搞定這一切。
在美國,捐贈是免稅的,原本要削去一半的遺產轉入基金會裡,則可以一分不少地打過去,完美避開遺產稅。而且,西方私人基金會內部章程自定,富豪完全可以任命兒女們做基金會會長,這樣一來,所有錢款流向實際仍然掌握在家族手里,外人無權幹涉。
成立之後,根據美國法律,基金會每年只需要拿出5%的資產用於慈善相關活動,注意,是相關,這還包括把子孫後代拉到基金會上班開出的高工資,包括各種名目的公關費用,包括平時吃喝玩樂的報銷,花樣百出。
之前特朗普也被曝出花式避稅,和基金會異曲同工,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什麽叫想像力限制了我的富有。
比如錄制一檔真人秀時,特朗普據稱,花了7萬美元做發型設計,10萬美元給女兒化妝,30萬美元給錄制場景進行設計裝修,更狠的是,還有高達2600萬美元的所謂“咨詢費用”,想必是特老師一邊和導演聊天,助理一邊在旁邊數他說了幾個字,明碼標價,一字千金。
不過對這些富豪來說,就算多拿點錢真的做慈善也是划算的,很多基金會每年撥出一大筆錢幫助底層人民,獲得公眾好感,整個家族名利雙收。捐給大學也很常見,我們經常看到美國富豪後代動不動就在哈佛斯坦福讀書,其實根本不走正常升學途徑,富豪捐個樓,子女就能輕松上名校。
好處還遠遠不止這些,美國政府為了鼓勵民間慈善,設置了非常低的投資收益稅率。
我們知道,富豪所捐贈的大多數都是股份而不是現金,比如你的股票本來值50萬美元,一段時間後漲到了500萬,這其中的差額就是投資收益,原本是要大幅繳稅的,變成基金會投資之後,稅率則只有1%。紮克伯格的慈善基金會就以推進癌症療法為名,投資了很多研究癌症治療技術的企業,回報豐厚,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發現,富豪們越捐錢,怎麽反而錢越多了呢?
此外,捐贈者還能享受到最高20%的個人稅收抵扣額度,五年內持續有效。怎麽算,各種利益壘起來都是個大蛋糕,遠遠超過慈善那點毛毛雨的支出。
這些都跟中國完全不同。一方面,中國並沒有遺產稅;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嚴控民辦慈善基金,公辦慈善機構每年公益支出,規定要達到上一年總收入的70%以上。
所以當年巴菲特一度想把馬雲拉上車,勸他是兄弟就一起裸捐,被馬雲一句話懟了回去。馬雲說,你40歲,50歲的時候怎麽不裸捐?
很多人一聽,說中國富豪摳門。這不是摳不摳門的問題,對中國富豪來說,他們一沒有巨額避稅的動機,二來,說捐錢就是真的捐出去了,實打實的。
除了上面這些直接利益,美國富豪設基金會還有利於鞏固整個家族的地位。
如果把財富直接留作遺產, 繼承人怎樣處置這些錢是很難干涉的, 很容易被大加揮霍,最後富不過三代。但一旦花銷限定在基金會規則之下, 就相當於建立了一個家族公社, 讓整個家族的利益凝聚在一起,得到更好的延續。
看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基金會,就已經傳承了足足六代,期間幾乎全部高管都是洛克菲勒家族的自己人。
02 富豪和美國形成共贏
問題是,這麽明顯的逃稅避稅把戲,美國政府看不出來嗎?怎麽可能,但若富豪能和國家形成共贏,還真能假裝看不出來。
第一,在美國這樣一個移民國家,如果富豪遺產稅收掠奪過重, 投資和移民會大大減少, 造成資本外逃;基金會的成立反而能讓這些資金受到美國的管轄和控制, 難以遷往國外,其中積攢的巨額財富也就成為國家發展的經濟基礎。
第二,很多基金會已經打入美國政權內部。富豪們有時候會拿出幾十萬美元,聘請一些政客做自己基金會的高級顧問,以此達成合作關係。對於政客來說,和慈善組織合作自然也是未來競選時的一筆亮彩。
第三,各個基金會實質上帶有政權制衡和政權博弈的性質。資本能收買人心,能操縱權力,在美國,不僅是商界富豪,各個政治貴族和利益集團也都會成立自己的基金會,形成一個個經濟博弈的實體,影響著美國民主決策的方方面面。
靠煉油起家的科氏家族就曾經為多個基金會注資,2016年和2020年大選期間,它是特朗普重要的資助者。
我們承認,不論動機如何,富豪基金會確實為美國慈善做了實質的貢獻,從發展醫療、到貧困救濟,功不可沒。但無論是遺產稅,還是基金會,說要以此調節社會財富,只是個美好的童話,反之,越來越嚴重的階級固化也許才是最終真正的產物。
這樣的背景下,富豪裸捐究竟是行善,是虛偽,還是無可厚非?你怎麽看?
華爾街見聞 2021-05-19(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