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全球化遇到了各種阻力。反對全球化的聲音越來越大。

美國總統大選中,川普異軍突起,把其他的共和黨候選人遠遠地甩在後面,支持川普的有很多都是對全球化不滿的社會底層人士。

那麼,全球化有可能開倒車嗎?當然有可能。

我們總是以為全球化只是在20世紀後期才出現的新現象,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經濟全球化就已經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一戰」之前就出現過經濟全球化

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寫的《和平的經濟後果》一書中,曾經無限嘆惋地寫到一戰之前英國人的生活:

當時的倫敦人可以在床上一邊喝著早茶,一邊通過電話訂購世界各地的各種產品,想訂購多少悉聽尊便,他也可以放心地等著這些東西運到自家門口;

同時,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財富投資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資源開發和新的冒險事業中;

如果他願意,他可以利用廉價和舒適的交通工具,立即動身去任何國家而不需要護照或填寫各種表格。他可以派自己的僕人到附近的銀行大廈,取出似乎非常方便的貴金屬,然後可以在世界各個地方通行無阻。

那個時候,貿易已經擴展到了全球。那個時候,大部分國家採用的是金本位制,黃金即是貨幣,貨幣即是黃金,要是到國外投資,比現在還容易。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口流動也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全球化,不像我們現在,到國外旅遊還需要護照和簽證,更不要說出國移民了。

既然已經出現了如此繁榮的經濟全球化,為什麼沒有帶來永久的世界和平,沒有帶來持續的經濟進步呢?為什麼歷史的列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出,反而駛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淵呢?

因為全球化在其最繁榮的時候,也種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

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移民都會帶來巨大的收益,但它們也會帶來贏家和輸家之間的尖銳對立。

我們經常聽到美國人講,美國工人的飯碗都被中國人搶走了。在第一次經濟全球化的時候,是歐洲的農民擔心美國生產出來的廉價糧食把他們的飯碗奪走。

如今,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家經常覺得自己在國際市場上受到了不公待遇,處處遇到阻礙,發達國家生怕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超過自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北美的製造商把自己稱為「幼稚產業」。

 

一個極簡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大局觀,就不能只看經濟,不看政治。所謂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要既看經濟,又看政治。一個極簡的政治經濟學的分析邏輯是這樣的:

經濟變革(比如經濟全球化、技術進步等)會帶來贏家和輸家,這些贏家和輸家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政治家會聽取、或是利用這些意見,哪一種政治力量佔了上風,政策就會隨風而倒。
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到19世紀70年代,歐洲各國就已經從自由貿易政策轉向貿易保護主義。

我們講到,歐洲的農民感受到了北美糧食進口的壓力,所以,歐洲很多國家紛紛實行對農業進口的高關稅。

1880年之前,德國的小麥進口關稅只有6%,其他穀物的進口關稅是8%。
1887年,德國將小麥的進口關稅提高到33%,黑麥的進口關稅提高到47%。
1892年,法國推出了梅里納(Meline)關稅法案,對農產品和其他初級產品的進口都徵收懲罰性的關稅。
在沒有實行有效的農業保護的國家呢?1879-1894年間,愛爾蘭、西班牙、西西里和羅馬尼亞都曾發生多起農民暴動。

那麼,美國呢?美國實行的是保護工業的政策,同時開始限制移民。美國獨立戰爭之後,林肯總統提高了工業品的進口關稅。林肯是個貿易保護主義者,而且他這麼做是有道理的。

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家基歐漢曾說,自由貿易政策從經濟上講是對的,但從政治上講極其有害。要是美國當年堅持自由貿易政策,會打擊北方的製造業,有利於南方的棉花種植園主,因為他們的棉花在國際市場上會賣得更好,結果,南方會變本加厲地維護奴隸制度。

1866年之後,美國的進口關稅平均在45%以上,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始終沒有降低。

美國原本是個移民國家,但新的移民如潮水般湧入,引起了老移民的恐慌。

美國最早、最臭名昭著的排外法案是1882年的排華法案。至少一萬四千名中國勞工,參加了美國太平洋鐵路的修築,美國人不僅沒有感激,反而很快就通過一部法案,規定華工十年之內不準赴美。

從愛爾蘭來的大批天主教信徒同樣受到歧視,在紐約、馬薩諸塞和馬里蘭等州經常發生襲擊愛爾蘭人的事件。

 

經濟全球化不會促進世界和平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凌志車與橄欖樹》一書中提出了「金色M理論」。

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就不會願意打仗。到什麼時候會過了這個坎呢?他說,如果經濟發展到人們能吃上麥當勞,大家就不會願意打仗了,而是會排隊去買漢堡包。

弗里德曼還寫過一本更暢銷的《世界是平的》,其中提出了「戴爾的衝突防範理論」。認為,全球供應鏈上的任何兩個國家之間絕不會發生戰爭,因為一打起仗來,大家都會受到損失。

他舉的例子正好就是中國。他說,台灣海峽兩岸都有戴爾公司的廠房,大家都在一條全球供應鏈上拴著,你想想,怎麼會打仗呢?

這真是一種天真到了家的想法。

我們要破除一種迷信,即經濟全球化之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就能促進世界和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歐洲國家之間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俄羅斯的廉價穀物支持了德國的工業化。德國的農業發展靠的是從俄羅斯和奧匈帝國來的移民。1913年,德國鐵礦石進口的三分之一來自法國,而法國80%的焦炭進口來自德國。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是英國和俄羅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是德國。

 

車開得太快,就有翻車的風險

回到從第一次經濟全球化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教訓。到底哪裡出錯了呢?

原因就在於經濟全球化的速度太快了,很多人趕不上劇烈的變革。這些在全球化中受損的人會要求停車,他們要下車。

不是說經濟全球化的方向不對,但變革的方向和變革的速度共同決定變革的收益。車開得太快了,就有翻車的風險。該適當地放慢速度、甚至調整方向,都是有必要的。

你開著車行駛在高速路上,前方突然出現了一群牛。你的GPS告訴你,要一直朝前開。你是會照直了往前沖呢,還是小心翼翼地繞過這群牛?

羅輯思維 2016-11-02/何帆,此內容歸羅輯思維團隊出品的「得到」APP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