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家的雙胞胎女兒,羅思思、羅維維,剛剛八個月大。但是,距離她們會說話、開始理解世界上各種信息的嘈雜跟美,也只剩下幾個月時間了。

我在爭分奪秒地想一個問題——

幾個月之後,我要讓她們聽什麼、看什麼?

在未來十幾年的朝夕相處中,作為一個父親,我要為她們的精神世界呈現一道什麼樣的風景線?對這道風景背後的層次和未來的延伸,施加什麼影響、承擔什麼責任?

這時光很漫長。但是逝去的每分每秒,都沒有機會再來一遍。

 

2

大概是一年前,我聽說了一種奇特的觀念——

不僅要為孩子講故事,還要為孩子朗讀經典。

講故事,要繪聲繪色,要充分互動,要顧及孩子的接受和理解;

而在朗讀的過程中,不互動,不解釋,不求具體收穫,三心二意也無妨,只是純然地給孩子一個信息環境。

講故事,有點像街頭雜耍,必須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而朗讀,是街心花園盛開的花朵,是路邊櫥窗的精良布置,孩子走過路過,不必在意。只要有一句入心,就是她自己在成長路上收穫的驚喜,永納珍藏。

塞到她手裡的東西,和她自己拿到的東西,她會珍惜哪個?

灌輸的效果,和浸潤的力量,你相信哪個?

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外孫女楊元寧,是一個天才兒童。她16歲就出版了7本童書,17歲為「紐約時裝周」走秀,18歲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修習生物學與東方哲學雙學位,並在大學二年級就修完哲學系的應修學分。

據說,她的大腦開發主要得益於父親從她6歲起就對其進行的一項特殊訓練——帶著她朗誦古典文獻。她這個身兼科學家與醫師的父親,在研究兒童腦波時發現,在朗誦古文時,兒童腦波的狀態與靜坐、冥想和發揮創意時的狀態是一樣的。

 

3

給孩子講兒童故事,還是帶著孩子聽經典朗讀?

這背後其實是一系列的觀念變革。

首先,孩子是「智力上更弱小」的人,還是「感受力上更強大」的人?

我們小的時候,都有類似的經歷——

可以盯著屋頂的一道裂縫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

而到了成人時代,我們注意力非凡,但感受力迅速鈍化。

對孩子來說,所有信息都是新鮮的。信息之間也沒有固定僵化的意義關聯。他們瞬間能把握到的東西,比我們願意承認的要多得多;這些東西對他們一生的價值,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

其次,孩子是「要俯身取悅」的人,還是「可以平等對話」的人?

過去二百年,我們總覺得孩子的世界弱小、低微、淺顯,所以也按這個標準跟孩子溝通。比如,用雙聲疊詞「寶寶」、「狗狗」、「飯飯」跟孩子說話;屏蔽那些有難度、尷尬、甚至成人自己也無法駕馭的話題。

但是——

當孩子要跟你認真討論諸如「死亡」、「宗教」之類的話題,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迴避,讓他錯失了一次心靈成長的機會?

當孩子的知識面突然抵達一個你的知識盲區,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盲區也攔住了他的探索?

當孩子某一天覺得動畫片和漫畫書幼稚,甚至你的閱讀經驗也已經被他鄙視的時候,你拿什麼來滿足他?

還有,知識的啟蒙必須是從「入門」開始嗎?

事實上,我在少年時——

對圍棋感興趣,是因為聶衛平打敗日本國手,而不是《圍棋入門》。

我的第一本美學讀物是《西方美學史》,而不是《美學初步》。雖然看得一知半解,但是不影響我被那個壯闊的世界驚呆。

我的第一本唐詩藏書是清代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而不是《少兒版注音唐詩三百首》。

真實的、自我探索的求知過程,永遠不是「從入門到進階」,而是——

突然闖入殿堂、被某種魅力震撼、因一鱗半爪而能四處炫耀、因有所收益而愈發精進。

為什麼一定要把知識的世界生硬地切割出階層?為什麼不讓孩子在感受最敏銳、心靈最開放的年紀,在知識的江湖裡四處闖蕩?

萬一偶遇一生摯愛,豈非大幸?

 

4

事實上,在運營「得到」App的過程中,我多次聽到用戶反映,他們5、6歲的孩子已經完全可以和父母一起,聽《卓老闆聊科技》、聽《吳軍·矽谷來信》,態度比父母還要痴迷,領悟比父母還要多樣。

世界不再是金字塔。世界是鋪陳在所有人面前的盛宴。

我們的責任,不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熟悉的方式再走一遍,而是和他們相伴成長,彼此啟發,坦誠對話,各有收穫。

一位教育學者告訴我:「用成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是孩子最快的成長方式。」

這句話我信。

要點來了——

「得到」App要做一個大工程。

它叫《家庭背景聲》。

這是一個家庭朗讀計劃。我們尋找最有價值的經典文章、最有感染力的聲音表演者,來為中國孩子提供成長過程中的高質量聲音陪伴。

為了我自己。為了「得到」App的用戶。為了這個知識傳遞方式即將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

給孩子講故事,是每一個親子家庭都已經在高頻做的事兒了。那麼,《家庭背景聲》有什麼不同?

(1)經典的內容。優質的聲音。

比如,《莎士比亞經典獨白》、《美國總統歷屆就職演說》。

(2)不假裝是專門為兒童生產的。對成人也有極高價值。

比如,《比起普希金的這10個故事,漁夫和金魚也就一般般吧》、《柏燁才不老氣,他這十四首能美哭你和你的語文老師》、《這8篇博爾赫斯,是最頂級的利落文字》。

「我作為一個成年人,覺得這些內容特別牛逼。裡面又沒什麼18禁的內容,你這種正太蘿莉趕緊也來膜拜一下。」

(3) 它不僅是內容。它還是家庭的一個時間解決方案。

現在市場上的很多內容,其實只是卸下了家長的負擔,摁一下播放按鈕,「娃,你聽吧,我玩會兒手機。」

不,《家庭背景聲》正如它的名字所說,是家庭親子時光的背景聲音。

大家各做各的事,父親在讀書,母親在整理,孩子在埋頭玩具,共同浸潤在人類文化的涓流和微光中。到了妙處、佳處、會心處,偶爾聊聊也好。

(4)會有人跟進。但我們只做市場上最好的。

這不是吹牛。

因為現在的內容生產商習慣了只做馬馬虎虎的產品。

就憑我們的死磕精神,做最好的,其實沒那麼難。

作為《家庭背景聲》目標用戶的羅思思、羅維維,如果有一天,她倆對我說,「爸爸,咱們能聊聊政治是怎麼回事嗎?」我會說,好。

而如果她們說,「爸爸,我想跟你聊聊我知道的政治是怎麼回事。」我會說,好。與此同時,心中狂喜。

羅輯思維 2017-02-11/羅振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