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怎麼學好英語?這是父母們都很關心的話題。

今天,羅胖推薦你看一位5歲小朋友朵拉的故事。她從只會說三句英語的「文盲」,到能說會道的小演說家,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

朵拉的爸爸是《王爍大學問》專欄的主理人王爍。去年9月開始,王爍作為「得到」App派出的課代表,在耶魯大學訪問學習。朵拉也一起到了美國,開始了她的「留學」生涯。

請看《王爍大學問》的番外篇《朵拉小學問》。

 

1 學好英語的秘訣是why,不是how

在耶魯,世界學人王爍談笑有鴻儒,而我們的女兒——英語文盲朵拉則遇到了人生中第一個重大挑戰:如何在美國生存下來。

赴美之前,5歲的朵拉沒有接受過任何正式的英語訓練。我們只是在她2歲時念點英語繪本,玩點英語App,也很早就停了。市面上的各種英語培訓班,我們一個也沒有報。

除了對這些培訓機構的教學能力有疑慮,更重要的是我始終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釋她為什麼要學英語。

「學習英語可以週遊世界。」

「我可以和媽媽一起去啊!」

「英語可以幫助你學習更多的知識。」

「我中文的知識還沒學完呢!」

「你長大了就會知道學習英文的重要性了。」

「那長大再說好了!」

每次提及送孩子上英語培訓班,我的腦子裡就會浮現出這樣的對話,然後出現兩個小人:

一個說,「還是不要送孩子去了吧。」

另一個人說,「當然不要送孩子去!」

將心比心,如果現在有人要我去學一門外語,我的回答也是不。我知道這麼做有好處,但是不願意就是不願意。我這個成年人都不想學,何況小孩?我自己都不去,為什麼要逼孩子?

結果就是,去年8月中旬到美國時,朵拉只會說三句英語:

Hello.

Good morning.

Water please.

最後一句是現學的,為了在飛機上向空姐要水喝。

國內大多數家長沒我那麼糾結,為什麼學英語,這還用說嗎?相比Why,大家更重視的是How,即教學方法和工具,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送到國外。

語言環境肯定是重要因素。然而,孩子到了國外但英文水平毫無進展的並不少;國內孩子一口流利英文的也很多。如果一味強調環境,豈不是國內孩子都沒希望了?或者說,像朵拉這樣短期在國外生活學習的孩子,一旦回國了英語就全丟了?

所以,我最初的想法是,趁著這次在美國,了解有哪些先進的英語學習方法值得借鑒的,或者哪些工具能夠讓我們即使在國內,依然能夠持續提高孩子的英文水平。

不過,四個月的觀察告訴我,走錯路了。

孩子學英語最重要的秘訣不在於How(方法),而在於Why(學習的動力)。

在過去的四個月內,朵拉的英語聽說讀寫突飛猛進。我,作為輔助者和觀察者,震驚於小朋友的語言學習能力,並且第一次深入了解了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只有了解孩子學習的動力所在,才能夠有的放矢地輔助或者指導他們,無論你身處哪裡。

這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朵拉小學問。

 

2 學英語是為了搶地盤

送朵拉去上學的第一天,我緊急教了她一句話:

Where is the bathroom?

人有三急,先解決基本問題。

我要離開教室之前,朵拉突然拉住我的衣角,很緊張地問:老師叫什麼名字?

啊,我也忘記了。

到了美國才發現,並非人人都取個電影或者書本里那種很常見的英文名。很多人的名字對我們來說並不好記,比如朵拉的班主任。

「媽媽再教你一句:What is your name? 問誰名字都說這句話。」我想想,再加一句:還有就是:Yes you can.要相信自己啊!」

說完我就溜走了。

入學第一周是朵拉最痛苦的一周。每天都是拉扯著起床哭著上學。朵拉每天回家都帶一大堆自己的畫作。老師覺得朵拉很喜歡畫畫,我卻知道是因為畫畫不需要交流。

我真正著急起來。怎麼才能迅速提高英語呢?

我們鄰居,來自墨西哥的蓋比,是王爍的同學。她7歲時曾經在美國讀過一段時間小學。她爸爸第一天送她上學時候就教她一句話:「I don't speak English.」

蓋比告訴我,第一周,誰跟她說話,她都回答:「I don't speak English.」但是後來她覺得實在太無聊了,「我幹嘛老擔心英語,我直接玩不就行了。」於是她就衝上去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一個月後,她發現自己在說英語。

「只要孩子開始social,玩著玩著就學會了」,蓋比總結說。

耶魯著名博弈論教授Barry Nalebuff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解決方案。他建議和孩子在家時只說英語,只有孩子跟你說英語,你才跟她對話。他家三個孩子就是這麼做的,當然不是英語,而是法語和中文。

蓋比和Barry的建議其實殊途同歸,都是把孩子放到一個語言環境里,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當然,因為朵拉的基礎差,在家說英語等於是加強訓練。

在家說英語,之前我們的朋友就實踐過,效果顯著。但是我一直難以接受。都是中國人,卻說英語,這不是很奇怪嘛?但是一周後,朵拉開始主動和我們說英語了。

除了日常對話,朵拉也會問我哪些話英語怎麼說,包括:

It is mine!

Stop doing that.

I do not like you.

Can I play with you?

Wait!

這不都是江湖日常用語嗎?宣布所有權、解決衝突、結交夥伴……這些和我們在國內課堂學的英語可不一樣。學校學的要不就是「nice to meet you, thank you」等等禮貌會話,要不就是吃喝花草等基本辭彙。

課堂知識不是不好,是不夠。朵拉初來乍到,先要了解環境,定位自己,清楚遊戲規則。江湖用語,要人在江湖才學得會。這就是語言環境的重要所在。

既然如此,我們就創造一個江湖。我們在家也開始和朵拉用英語說話。

現在想起來,其實國內很多培訓班的功能之一就是給孩子人為創造出一個英文環境。可惜,很多培訓班把重點放在了辭彙、語法上,而不是促進師生尤其是小朋友真正的對話交流。

我的一位朋友比較堅決,兩口子在家只和孩子說英語,說了半年。孩子從難以忍受到習以為常,效果顯著。孩子的英語口語就這麼逼出來了。

語言能力就是逼出來的。為了生存和交流的需要。當然,不是每個家長都有這麼大的決心。另外,不說英語的家長又怎麼辦呢?

還好,環境只不過是孩子學英語的動力之一。

 

3 學英語是為了探索世界

最近,朵拉迷上了電影《功夫熊貓》。這最初是王爍的哄娃神器,沒想到變成了最主要的英語教材。

很多人在給孩子買繪本的時候一買買一大堆,或者訂下來一百天讀多少本之類的目標,其實是南轅北轍。根據我們的經驗,小朋友是通過重複學習的。

以動畫片為例,《功夫熊貓》朵拉看了四個月。王爍每次都陪著看。看了一陣後,晚上睡前故事就變成了《功夫熊貓》。爸爸講一遍,朵拉講一遍。再過幾天爸爸用英文講,再接下來朵拉用英文講,兩個人一起點評和討論。隨著朵拉複述,才發現其實朵拉還有很多地方沒有看懂,於是帶著問題再去看。

另外,王爍還去iTunes下載了《功夫熊貓》的番外小短片。番外小短片,讓朵拉對於熊貓的世界,尤其是各種動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她最喜歡的片子是由《功夫熊貓》的創作者來教畫畫。朵拉本就愛畫畫,現在可以跟著大師學畫熊貓、猴子、老虎。

我們帶她去動物園,真實的熊貓、犀牛、烏龜、狐狸、老虎和猴子在朵拉眼中都變成了《功夫熊貓》里的大師、fury five和阿寶。從動物園回來,朵拉極為興奮地把各種動物都畫進自己的畫冊,編成故事。

另外一個例子是書。過去兩個月,朵拉就看一本書——講述原子物理的Professor Astro Cat's Atomic Adventure。

這是一本適合7歲以上小朋友看的書,因為內容涉及物理等比較抽象複雜的知識,王爍先用中文給朵拉講解,一個月後才開始用英文講。

為什麼朵拉這樣5歲的小女孩會喜歡這本書?我覺得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經常帶她去附近的科技館、博物館等,引發了她對於天文、物理的興趣。

我還記得王爍帶朵拉去紐黑文的天文館看穹幕電影,天文學家給觀眾介紹各種星座,王爍再翻譯給朵拉聽。有時候,我們全家一起看BBC的《人類星球》。這些都會引發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

每天上學和放學路上,朵拉會問我很多問題:

「你知道火山為什麼會噴發?」

「你知道雪怎麼變成雨?」

「為什麼輪船能夠在海上航行?」

我一律老實回答不知道。朵拉不得不去問爸爸,爸爸看書,然後告訴她。有時候我們都回答不了她的問題,就給她看《神奇校車》。最後,朵拉會把答案畫出來,給我解釋大自然的種種奧秘。

孩子對某個話題感興趣的時候求知慾最強。與其買很多書,上很多興趣班,不如讓孩子專註在自己最感興趣的主題上,利用大量的英文材料,繪本也好,視頻也好,讓小朋友認識到,英文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工具。

這就是所謂的主題式學習吧。

 


4 學英語是為了交朋友

兩周前,朵拉做了人生第一個英文筆記。

她跟著一個叫Duck Duck Moose的App學單詞拼寫,又拿出一張紙,把單詞抄寫在紙上,在旁邊配上畫。

比如Car,就在旁邊畫一輛小汽車。

Duck,就在旁邊畫一隻鴨子。

這不是作業,沒有人要求她去做這些英文拼寫,也沒有人去教她這些單詞,這完全是朵拉自己發明的學習方法。

就這樣每天有空寫寫畫畫,到今天,她已經認識了60多個英文單詞。

有意思的是,她學拼寫不是為了求知,而是希望交朋友。

隨著我們從紐黑文搬到聖地亞哥,朵拉也從之前的preschool,類似國內幼兒園,進入到更高一級的kindergarten,就是學前班,得開始學習閱讀、數學等知識,並且有家庭作業了。

學習的壓力、陌生的環境,對於朵拉都是新的挑戰,她比過去更渴求朋友。

但這並不容易。

第二周,朵拉就大哭著回家告訴我,她的新朋友Christina不想和她玩了,因為「You are too small.」朵拉想了一晚,覺得自己的弱點不是small,而是不識字,因為「Christina會寫,其他小朋友都會寫字」。於是就有了之前的發憤。

前段日子,我每次去朵拉的課後託管班接她,都發現她孤零零地坐在那裡,沒有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她總是不肯立馬回家。她一會去玩積木,一會去看電視,一會去看書,磨蹭到快六點了才走。我說你在等什麼呀,她說:

「我自己玩,玩著玩著朋友就會出現的。」

「這不是守株待兔嘛?」我對王爍抱怨說。

「有什麼不好嗎?一邊等待機會,一邊努力提高自己。」王爍看著正在練習拼寫的朵拉說。

最近,朵拉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她激動地告訴我,幼兒園的一個小女孩主動和她一起做雪人,並且教她拼寫snow這個詞。

「那怎麼寫?」我問。

「S-W-O-W。」朵拉得意地說。

我為女兒交上了熱心的朋友感到欣慰,但是字還是要寫對的。我找出字典,特意把「snow」指出來給她看。

她無視。「就是swow!」

哎。忠誠大過真理,朋友高於學習啊。

我相信,未來小夥伴對孩子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遠遠超過自己的父母。

 

5 學英語是為了牛逼

現在,我們家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說英語。這也不是因為我們特別有決心特別想鍛煉她的英語,而是朵拉要求的。

很多中國家庭到了美國後,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說英語,回家自然也說英語了。

但是朵拉在家裡說英語可不只是為了方便,更多是為了牛逼。

因為她的發音比我們都強,所以經常要糾正我們的發音。每次我不服氣去查字典,發現她還真是對的。

我也越來越喜歡和朵拉說英語。一個單詞,她念一次,我念一遍,很容易發現哪些地方自己沒有發出來,哪些地方自己發錯了。

在這方面,她是我的老師。從她的反應來看,能教媽媽,肯定也是成就感十足。

過去,我既不要求朵拉學英語,更很少教或者催她學習。我總覺得教學由老師負責,興趣由孩子做主,家長不應該越俎代庖,或者拔苗助長。

現在我依然這麼想,但是對於家長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

所謂興趣、能力和目標都是可以培養的。做父母的固然不能逼迫孩子,但是應該鼓勵讓孩子去嘗試新的事物和接受挑戰,並且堅持一段時間。

什麼是興趣?有時候,興趣產生於信心。當孩子感覺自己能夠成功地做到某件事,而且做得越來越好的時候,就會產生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離不開家長的輔助。

在耶魯的時候,王爍特意拜訪了《虎媽戰歌》的作者蔡美兒,交流了育兒心得。他得到的最大啟發是,在幫助孩子挑選課外活動的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通過長期的練習,在一件事上進步,無論是什麼事,從而獲得自信和成長。

以小朋友的英語學習為例,家長既不必完全承擔老師的角色,也不能全然放手。

我想,等朵拉長大後,回憶起她在英語方面的成長,肯定不會和苦兮兮的學習掛鉤,更多的回憶是交朋友的快樂,和同學的衝突、淚水,爸爸的睡前閱讀,與媽媽的教學相長,以及科技館穹幕上的滿天星斗。

作為父母,你也許不能給孩子一個自然的語言環境,但是你可以創造一個語言環境;更重要的是,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熱愛學習的夥伴,展現大千世界的美好,鼓勵他探索無限的可能,並且通過努力獲得成就感。

這不僅適用於英語學習,也適用於所有的知識領域的學習。

 

6 推薦這些學英語的小工具

介紹一下最近半年朵拉用過,也是特別喜歡的學英語的工具,供大家參考。關於工具,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貪多,小朋友玩App、看電影或者看書都會花很長時間,所以沒必要一次性大量購買。

App

(1)Starfall

知名兒童語音教學網站Starfall出品,旨在幫助學齡前以及低年級兒童學習英語,採用趣味動畫的方式來循序漸進地進行phonics拼寫以及閱讀教學。

Starfall的App都是其網站內容。網站有五大類內容,包括:

① 「ABCs」,通過遊戲和動畫讓小朋友學習英文字母及其發音關係。

② 「Learn to Read」,學習單詞和發音。

③ 「It's Fun to Read」,即簡單句子的閱讀。

④ 「I'm Reading」,有聲繪本專區。

⑤ 「123s」,通過趣味動畫和遊戲學習數字和加減法。

Starfall的App多種多樣,有兩種下載方式:

一種是直接下載starfall的免費App,可以玩免費內容,也可以付費成為會員,一次性打包提供和網站相同的所有內容。但是用這個App需要聯網,如果在中國下載,經常會因為網速問題玩不下去。

第二種是一個個模塊單獨下載。這樣的話玩的時候不必聯網,速度快,而且可以根據孩子的進度以及興趣學習不同的內容。

(2)Duck Duck Moose

一個單詞拼寫遊戲。畫面很萌,進度慢,很適合幼童玩。

書本

Professor Astro Cat's Atomic Adventure

英國獨立出版社Nobrow出版的兒童科普系列,主角是一隻「教授貓」。這本Atomic Adventure是今年的新書,介紹原子物理的基本知識。

電影

《功夫熊貓》

之前提過了。

《穿靴子的貓》

一位腳踏長靴、擁有一流劍法的貓咪大俠,2011年由夢工廠出品,後來還出了電視劇。和《功夫熊貓》一樣,這片子動作設計出色、畫面精美,語言幽默。

 

羅輯思維也推薦一個幼兒英語啟蒙的好工具——

《魔法星球》

利用AR(增強現實)技術,使用國際流行的「自然拼讀」教學方法,遊戲卡片配合專屬App,讓孩子沉浸於母語環境,把學習當成遊戲,自然而然訓練出英文語感。有語感,孩子張口自信滿滿。

 

羅輯思維 2017-02-08

去年,王爍給我的最大啟發是一個詞——
做「智識的游牧民族」。

在知識的原野上,哪裡水草豐美就轉場到哪裡。
絕不自限。

在《王爍大學問》的發刊詞里,他引述了彭特蘭的一段話——
「最有創新能力的那些人,在觀念的溪流中自由徜徉,每獲得一個新觀念,就把它置入思想的溪流中,與其他人交融,碰撞,驗證,證偽,生發出新觀念。他們不是專家,但也不淺嘗輒止,而是追逐知識、觀念、思想、技能跨領域碰撞的化學反應,不能自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