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的負責人,只做3件事
劉潤 2024-01-15(原文出處

 

引言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

抱怨一旦開始,會議就會被摧毀。

開一場被抱怨摧毀的會議,是一種什麽樣的感覺?

一開始,會議正常進行,一切都很順利。但聊著聊著,聊到“目標沒有完成”的時候,就有人開始提意見了。根本就做不到,實在是有困難,當初這個目標定得就不合理。然後,這種行為就會開始擴散。你也有委屈,他也有怨恨。老板定了這麽一個不合理的目標,完不成,那可太正常了。

最後,一場進度大會,就被開成了吐槽大會。吐的時候,很過癮,很解壓。吐完之後,沒有產出,沒有結論,沒有共識,沒有決議,白白占用了大量的時間。

這樣的會議,太讓人內耗了。

怎麽辦?有沒有什麽辦法,能夠減少,甚至避免這種情況?

這就需要每一個人,都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尤其,是負責人。

在一個組織里,負責人的角色,非常重要。負責人,是組織的“腰力”。向上承接了組織戰略,向下承擔了組織執行。具體業務的負責人不行,組織肯定不行。

那,什麽樣的負責人,才算是好的負責人呢?

負責人,不應該是意見和建議的“輸出者”,而應該是“輸入者”。因為好的負責人,只做3件事。所有的輸入,也都是在為這3件事服務。

扛目標。定計劃。抓執行。

與你分享。

 

 

1  扛目標

什麽叫扛目標?

一個好的組織,一定是用目標來管理,用目標來驅動的。

吉姆·柯林斯曾說,優秀的領導者,不是報時者,而是造鐘人。造一口鐘,掛在墻上。有疑惑了,不知道幾點了,不知道目標在哪里了,就自己擡頭看看。不用成天來問老板,現在幾點,現在幾點。
目標,就是領導者造的鐘。它回答的,是“去哪兒”的問題。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有一個故事。

有一次,愛麗絲迷路了,走到一個岔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就在這時,她遇到了一只貓,就問:我應該往哪里走?貓回答說:你知道要去哪里嗎?愛麗絲搖了搖頭。貓又接著說:那你往左還是往右都可以。

“往左還是往右都可以”,對組織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

沒有目的地,就談不上到達。沒有目標,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但是,負責人的這個目標,是怎麽被制定出來的呢?

當然不能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它是領導者依據外部世界的變化,對組織能力的思考,和對未來世界的預測,做出總體目標,並最終分解到負責人的身上。

比如,領導者預測,5年之後,全民健身將會成為一種趨勢。為了迎接這種趨勢,3年之後,公司就應該要占據健身市場至少10%的份額。那麽,明年,公司應該要在全國範圍內開設100家業務運行得非常健康的健身房。“業務運行得非常健康”這個詞的背後,是大量的數字。分解到銷售團隊負責人身上的數字,就是“營收超過100萬”。

負責人,負責人,就是負起責任的人。

什麽責任?讓“營收超過100萬”發生的責任。

也只有在年初,這個目標被分解到負責人身上的這一刻,有且僅有這一刻,目標,是可以被討論的。

但是,不討論“好不好”、“難不難”的問題。

雖然,這個制定的過程、實現的難度,對負責人並不友好。但是,組織需要做到這樣的事情。完不成這樣的目標,組織可能會衰敗,甚至死亡。

那討論什麽?

只討論“怎麽做”的問題。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你需要什麽樣的資源?能力不足,就配上培訓。權力不夠,就配上權力。預算不夠,就配更多的錢。人手不夠,就配上需要的人。為了目標的實現,基本的資源是得要的。資源到位了,目標才更有可能完成。

除非,你能證明投入不管多少資源,換了不管哪個負責人來,這個目標,都不可能被完成。否則,這個目標,就會從此刻開始,正式被刻在鋼板上,絕不輕易更改。因為一旦可以輕易更改,管理、目標,就失去了嚴肅性。

多說一句,討論的時候,要盡可能地按照“目標,困難,資源”的順序進行,而不是“困難,目標,資源”。

有什麽區別嗎?

區別很大。

負責人在實現目標的路上,是一定會遇到困難的。輕輕松松就能完成的目標,本身也沒有什麽意義。

但是,“目標,困難,資源”這個順序,說明了在你心里,目標是第一位的。

目標是一定要完成的,但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請給我相應的資源。這是一種更加職業化的思考方式。這樣思考、闡述,爭取到資源的成功率也會更高。

相反,“困難,目標,資源”這個順序,說明了在你心里,困難是第一位的。

這個目標怎麽可能完成呢,你非要安在我頭上我也沒辦法,那你再給我一點資源吧,我試試看。如果是這樣思考,那麽即使能完成的東西,也會變得不可完成。

最起碼,是先試過了才說不行,而不是沒試過就說不行。

作為負責人,你要主動地“扛起”一個目標,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一個目標。

然後,把這個目標焊死在心里。尊重,並且認可。

否則,公司就沒法管了。

 

 

2  定計劃

什麽叫定計劃?

目標,是不會自動發生的。

盯著“營收超過100萬”,是做不到100萬的。只有當它被拆解成一個可執行的計劃的時候,目標才是可實現的。

什麽是可執行的計劃?

WHO do WHAT by WHEN。誰在什麽時間之前做什麽事。

負責人要像剝一顆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幹個小目標,再把小目標分解成若幹個更小的目標,最後具體分解到每個人每天的工作量上。

比如,下個月要實現60萬增量的業績目標。怎麽實現?

1)團隊,一共有3個人。小王承擔15萬,小李承擔15萬,小張承擔30萬;

2)小王的15萬目標中,A產品業績10萬,B產品業績5萬;

3)小王的A產品業績10萬的目標中,第一周3萬,第二周2萬,第三周2萬,第四周3萬;

4)小王第一周A產品3萬的目標中,需要達成1個客戶付款,那麽就得找到5個高意向客戶,也就需要打100個新客戶電話;

5)因此,小王第一周A產品3萬的目標,可以拆分為:每天打20個電話,並挖掘出1個高意向客戶。

“每天打20個電話,並挖掘出1個高意向客戶”,就是一個具體可執行的計劃。

有了這個計劃,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才能知道,這個月我做哪幾件事,拿到哪些小成果,我最終的業績目標就可以達成。

但是,這個計劃是怎麽來的?

按照每天的客戶接待量、訂單的轉化率、需要拜訪的客戶量和溝通電話量等等員工的業務水平,討論出來的。

要麽是自上而下的討論,要麽是自下而上的討論。但是,不管怎麽討論,負責人都要少提、多聽建議和意見。

為什麽?

因為要保持“開放和尊重”。

開放,就是公開坦誠自己的想法,把想法擺到桌面上來充分討論。

如果總是負責人在輸出,員工們的狀態就會變成一言不發。你說,我講了半天,你們明白了嗎?不說話。就算是說話了,說的也是“你說了算”。有什麽問題嗎?沒人點頭,也沒人搖頭。那就幹起來吧?也都不幹,誰愛幹誰幹,反正我沒說要幹,也沒說不幹,先這樣吧,再說。

不開放的狀態,閉塞的環境,單方面的輸出,是產生不了好的計劃的。

沒有計劃,事情也就停在原地了。

尊重,就是一旦計劃敲定了,就要認可。

在會議室里,每個人都要說話,爭得面紅耳赤也沒問題。但是,一口唾沫一顆釘。走出會議室,這個計劃就是我們共同的決定,人人有份。既然是共同的決定,就請尊重這個結果,各自執行。

在戰場上,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會看地圖、分析敵我兵力、讓每個人都提出自己的思路。但是,最後只會有一個決定。各部隊要領走自己的任務,並且保證完成自己的任務。你永遠都不可能說,敵人過去了就過去了,高地失守了就失守了,反正我也沒同意這個作戰計劃。

在商場上,也同樣如此。

作為負責人,你要少輸出、多輸入,這樣才能保證計劃的討論是盡可能開放的,討論的結果是盡可能好的,結果的決定是盡可能被尊重的。

否則,是要出士氣問題的。

 

3  抓執行

什麽叫抓執行?

計劃,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因為幹著幹著,負責人幾乎一定會遇到兩種情況。

一種,是幹著幹著,不幹了。另一種,是計劃內的事都幹了,結果還是沒有發生。

有的夥伴,滿懷激情地出發,結果遇到了困難,開始打退堂鼓了;有的夥伴,覺得肯定幹不完了,會懈怠工作,開始偷懶、敷衍了事;有的夥伴,幹得很努力,但只是感動了自己,業績沒有提升,目標也沒有實現。

為什麽會這樣?

歸根到底,就是負責人沒有追好過程,沒有抓好執行。

打個比方。你看見了一片茫茫沙漠。你的目標,就是走出這片沙漠。但是,走著走著,會有人迷路,會有人放棄。迷路和放棄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眼前一片荒蕪,失去了參考的坐標。

負責人要做的,就是即時的反饋,及時用參考的坐標,校正行動。

怎麽校正?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周會,和周報。

周會,以周為單位,迅速調整糾偏。上周的計劃是什麽?有沒有完成?做到什麽程度?什麽原因?本周如何保持和改進?簡單,直接,快速。叠代反饋的速度,能決定執行的效率和效果。

周報,也是以周為單位,及時進行反思。它不是寫給老板和負責人看的,而是寫給自己看的。做了什麽?遇到什麽問題,怎麽解決的?需要大家怎麽幫助自己?有什麽新的想法,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員工每天都在做事幹活,很容易陷入忙碌,沒有時間抽身出來自己思考和總結。周五下班前半個小時,就是拿來反思的。這更像和自己的對話,不僅對工作,對員工的個人成長的幫助也會很大。

負責人,要用這兩種基本的方法,帶領大家做三件事。

上周你和幾位同事溝通,他們給你提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優化了工作流程,對你完成目標幫助很大。這件事情,以後要“繼續做”。

你上周花了很多時間嘗試了好幾種方法,但是這些方法沒有規律,不夠聚焦,還耽誤了時間。對目標的實現不僅沒有幫助,還影響了原本的工作節奏。下周起,這件事要“停止做”。

因為做的事情太多太雜,你總是容易鉆進細節里,缺少整體性的思考,缺少用整體的眼光看問題。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明明花了很多時間,結果還是不如人意。這個問題很嚴重,你要“開始做”梳理工作,改進做事的方法。

及時發現,及時校正,及時幫助,才不會跑偏。

可是,如果每個人都沒有偏離軌道,目標卻沒有實現。怎麽辦?

這就說明,是軌道本身出了問題。這個計劃,並不導致目標的發生。

這個時候,就要重走一次“定計劃”的邏輯。

作為負責人,你要緊跟過程,抓好執行。

一旦發現計劃本身出了問題,就要立刻推倒重來。因為計劃,是寫在沙灘上的。

否則,會越走越偏的。

 

 

最後的話

所以,什麽樣的負責人,才算是好的負責人呢?

好的負責人,只做3件事。

扛目標。不討論“好不好”、“難不難”的問題,只討論“怎麽做”的問題。然後,把這個目標焊死在心里。

定計劃。多輸入,少輸出,保持開放和尊重。這樣,才能定出盡可能好的、可執行的計劃。目標,才是可實現的。

抓執行。及時發現,及時校正,及時幫助。只要出了問題,就是負責人沒有追好過程,沒有抓好執行。

我知道,我知道。聽上去,太不近人情了。

你可能也會說,當負責人,也太苦,太委屈了吧?

是啊。當負責人,很苦,很委屈。

但是,誰說負責人,就一定輕松呢。

負責人,就是要比別人有更高的智力水平,管理水平,實戰水平。要承擔更多。

負責人掙的錢,可能有一半,也是委屈的錢。

胸懷和能力,也是被委屈撐大的。

這是負責人的不容易,也是我們要慢慢理解和接受的地方。

但是,作為負責人,你還是要繼續一點一點,精進自己。直到可以完全勝任。

否則,就會有別人來替代你。

祝你,扛住目標,定好計劃,抓牢執行。

祝你,勝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