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覆盤海底撈:如何讓1000多家門市保持高服務品質?
小馬宋 2024年03月14日,以下文章來自於冬琪商業筆記)

 

今天轉發一篇於冬琪寫的關於他對海底撈商業模式的思考與拆解。

本文的視角,大部分會放在海底撈的經營動作和管理細節。例如,從細節的執行上來分析:過去的海底撈,是如何在直營中達成標準化管理的,以及它是如何讓創新快速落地的,等等。

希望這些思考,能對你有啟發。

以下正文:

 

前兩天,海底撈在創立30週年之際,宣布開放加盟。

在先前的30年裡面,海底撈一直堅持只做直營。

這倒是不難理解。

曾經讓不少消費者決定走進海底撈的,是海底撈的服務。這樣的服務,需要直營的強管才能保障。

但是,直營也意味著更高的風險。

海底撈先前也曾有失敗的擴張,每次關店,裝修、設備等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損失。

選擇加盟,這些風險就可以分攤給加盟主。

同時,在海底撈的公告中提到:將在所有自營餐廳和加盟餐廳實行統一的營運及品質標準。

加盟餐廳將獲得統一提供的人員培訓、供應鏈系統、管理經驗、食安管控、品牌行銷服務、績效考核等中後台服務,從而確保食品安全以及顧客體驗。

看得出來,就算是放開加盟的海底撈,也希望能確保服務的穩定。

只不過,這次和以往不一樣的是,比起自己培養起來的員工,加盟商不一定有海底撈自己做的那份耐心,他們更渴望快速回本,賺到更多錢。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海底撈如何繼續保障服務的品質呢?

恰好,我曾和幾位在海底撈工作的朋友聊過服務標準化的問題。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會總結:海底撈過去是怎麼實現服務標準化的,以及為什麼其他餐飲企業做不到?

而其他餐飲企業做不到的原因,也正是海底撈放開加盟的難題。

本文將會以這樣的結構展開:

• 海底撈如何讓創新服務動作被發現並快速落地?

• 其他餐飲企業做服務標準化的難題是什麼?

• 海底撈如何解決這些服務標準化難題?

• 海底撈的這套體係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提示:本文共6600字,閱讀需26分鐘。

 

 

01  海底撈如何讓創新服務動作被發現和快速落地?

如果你回顧去海底撈的過程,你一定對他們員工服務的熱情,印象深刻:

他們為了提升顧客體驗,設計了非常多的服務動作。例如,有圍裙、熱毛巾、送小禮物、唱生日歌、變臉。

這麼多動作,放在其他餐飲店,能想到一兩個,把它實際落下去就算不錯了。但每一家海底撈店,都能輕鬆的把這些動作全面落地。

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海底撈,有一個最慣用的管理套路,就是評比。

做什麼事都要評比。

只要知道事情應該誰做、怎麼度量幹得好不好,就開始評比。

例如:發現桌子擦得亮會提升顧客滿意度,擦桌子可以評比。

上菜快會讓顧客更滿意,上菜時間也可以評比。

所有的評比都會分成ABC三級:

A級是做得最好的人,有獎勵。

C級最差,就會有懲罰。

所以,只要是海底撈意識到的能提升消費者體驗的動作,透過評比,總是能快速的在海底撈全面落地。

那麼,這些提升顧客體驗的動作,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海底撈為發現有效動作的創新,設置了獎金。

門市任何一個店員,發現某個動作可以提升服務體驗,就能得到幾千塊的獎金。

如果這個創新被認定為有價值在全國推廣,發給創新者的獎勵至少十幾萬元。

像是此刻海底撈的「川劇變臉」就是這麼來的。

一間門市先乾了出來,才全國推廣。

在海底撈,有一個簡單的管理原則:

“任何一件希望員工做的事、希望在員工身上發生的行為,一定給錢。”

而且,錢不能是小錢,至少要給到讓員工有動力、值得奔一奔的錢。

在海底撈,店長的激勵和回報一直很可觀。

早在十年前,海底撈的店長,就能拿到30萬的年薪。

對於一個海底撈員工來說,要提升收益,會有幾個關鍵的階梯。

(1)從店員到店長,收益會有跳躍式的提升。

(2)從單獨一家店的店長,到多家店的店長,俗稱“拓店”,就能分享到多家店的經營收益。

而決定一個店長能不能拓店的,還是看評比。

ABC三個等級的店長,C級的要換人,A級的可以拓店。

可想而知,店長對成為A級、可以拓店的渴望。

而成為A級的標準,既包括動作完成的品質和經營結果,也包括創新。

在重點抓服務創新的那幾年,一個B級店長,只要能做出一個關鍵創新,就很可能成為A級。

乍一看,這家店長管理能力未必強。給他多個店,一定能管好嗎?管不好,難免會造成資源浪費。

但是,如果仔細想想海底撈的邏輯,也理解了:

如果這個店長有能力帶團隊創新,那麼給ta更多資源、更多門市,ta也有可能為海底撈找到更多關鍵的服務創新。

這些創新,也是海底撈在那個階段所需要的。

過段時間,創新為海底撈帶來的提升,不大了。

如果下一個瓶頸是人才,海底撈需要更多的店長。那麼,每家店長培養出來多少人才,又會變成這個階段的主要評比指標。

在《海底撈你學不會》這本書裡就寫到,在海底撈,誰培養的人就由誰管理,如果ta能源源不斷培養人才,同時自己負責的分店情況都很好,就證明ta的管理能力強。

但是,像前面說的「服務創新」這樣的動作,和其他的評比還不太一樣。

服務評比,可以體現在顧客滿意度裡,還好用數據指標來衡量。

但服務創新說起來就有點虛,如果激勵又夠大,很容易引發動作變形。

在海底撈,門市為了獲得創新上的好評價,也的確做了不少實際意義不大的事。

對此,海底撈的做法是:凡是激勵、凡是評比,必定有裁判。

對於“創新”,在總部設立了一個評審委員會,評審都是海底撈的老員工,ta們決定了哪些創新值得獎勵、值得全國推廣。

這樣,就保障了評比的公平。

這樣看來,海底撈的服務標準化,主要是這麼套路——
(1)一切都評比。
(2)是評比就有裁判。
(3)只要是公司希望員工做的,一定給到利益。
(4)還要是足以讓員工心動、行動的利益。

 

 

02  其他餐飲企業做服務標準化的難題是什麼?

海底撈這套標準化的套路說來簡單,為什麼在海底撈之前,其他餐飲企業都沒做到?

最容易想到的原因是,如果像海底撈那麼激勵,肯定得花很多錢。

海底撈更捨得。

但其實,餐飲業還有一個獨有的難題。

在餐飲業,實現服務的標準化,遠比實現味道的標準化更難。

味道可以拆解成食材、食材、火候等幾個因素,每個因素都可以在中央廚房定量管理。

甚至於,可以透過炒菜機等,降低管理難度。

所以,早在幾百年前,食譜就實現了味道的標準化。

但相較之下,服務的標準化就難太多了。

首先,環節拆不出來,每個服務生都是獨立面對顧客的,很難像做菜一樣,透過拆出環節、精細化的分工來降低管理難度。

其次,要做到海底撈那樣的服務,需要服務生完成的動作遠比流水線上的工人複雜。需要服務生理解、記住,才有可能完成,特別是還要處理顧客不同的要求。可是服務生學歷大多不高,卻不那麼善於學習。

最後,還不能找人即時盯著服務生們、即時監督。海底撈的服務生要做出的許多動作,有人監督時,也還容易做好;可是大多時候是沒人監督的,服務生還要做好,就更不容易了,畢​​竟人還是會有惰性的。

正是因為這些問題,所以在海底撈之前,即使有餐廳捨得花錢激勵,也沒有人能做到海底撈這樣的服務標準化。

 

 

03  海底撈如何解決這些服務標準化難題?

上面說的這幾個難題,海底撈是這麼解決的。

第一,盡可能降低服務生的學習難度,找到管理要求的「翻譯者」。

對於海底撈來說,要想推廣一個動作,最基礎的是要求是:「不要光寫文字、發郵件,先做成影片」。

影片的理解門檻,遠比文字低。

即使如此,大多數管理語言,對海底撈的員工來說,都還是太抽象了。

想要讓ta們理解,得翻譯成他們能理解的語言。

怎麼翻譯呢?

例如,有一段時間,海底撈打算引進香港的5S後廚管理。

這套管理方法基本的原則,就是:整理、收納、消除死角。

還會有很多具體的要求:

例如,眼睛能看見的地方,一週內都必須打掃一遍。

例如,所有工具,使用完必須放回原位。每天下班、交班的時候,都要收拾好工具,確保下一個人能找到。

這些要求,海底撈會把它翻譯成“工具不回家,我也不回家”,這樣的口訣式的語言。

後來,幫海底撈做5S落地的顧問公司也很驚訝。

沒想到海底撈能把他們的語言,翻譯成這樣的海底撈式的語言。

後來,翻譯完成後,海底撈會把5S先在幾個店試辦。

試辦看到效果後,再全國推廣。

推廣期,5S的落地,就會變成評比店長ABC等級的關鍵指標。

推廣完,海底撈後廚整體的異味,就比同行又小了很多。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翻譯能力,海底撈才有條件不斷學習更先進的管理工具。

 

第二,負責翻譯的翻譯者從何而來呢?

這些翻譯者,既需要理解員工的語言、又需要理解先進的管理語言,很難找到。

海底撈的翻譯者們,有兩個來源:

一種是出身自一線,透過MBA掌握了先進的管理語言。

像主要翻譯5S的那位管理者,是海底撈的副總裁。她本來是海底撈店裡的煮飯阿姨,一路從後廚被提拔到了副總裁。

也是海底撈第一批被送去讀MBA的人。

另一種是外招主管,ta們學歷更高,有更多其他成熟企業工作經驗。

海底撈對ta們的要求是,長時間輪崗,透過輪調理解員工的語言、理解員工們每天的工作和困難。

先去門店,幹幾個月服務員,再幹幾個月店長。

如果不夠,明年再去幹幾個月後廚、或者管幾個月區域。

這些輪調的時間加起來,不知道有多長。

總之就是一個標準:如果不能理解員工,就不夠,接著輪調。

這樣輪崗下來,很多外招管理者撐不住,自然就會流失。

但留下來的主管,也保證融入了員工的語言體系,能夠理解員工,成為真正的海底撈人。

張勇自己也特別注意對員工的傳達。

據說每次全員講話,他都會改很多遍自己的講話稿、和身邊的服務人員試講,保證講話時每個員工都能聽懂。

 

第三,服務動作複雜,員工學起來難免會煩。沒人監督時,員工如果動作品質下降、開始偷懶怎麼辦?

這時候,海底撈的解決方案就是「價值觀」。

這套價值觀,讓海底撈可以信任員工──沒人監督時大多數員工也會主動做出對海底撈最好的動作,於是許多管理動作就可以被簡化。

海底撈的價值觀是「親情」和「家人」。

在融入了海底撈的員工眼中,海底撈是家,同事也都是家人。

那麼,肯定不能對不起家人。

別人來我家作客,也得好好招待。

於是,在這個價值觀下,許多獨特的現象就在海底撈發生了,例如:

• 員工在吃飯時,會願意吃那些有點傷害的蔬菜。把壞的部分切掉、剩下的部分接著吃,這樣才能把最好的菜留給客人。

• 有人欺負一個海底撈員工,周圍的其他員工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 員工相處時,也會彼此感覺舒適簡單。

• 大家會真的相信,我們工作不只是為了錢,也同時為了海底撈這個家。

這樣的價值觀,對多數企業來說,看起來簡直匪夷所思。

那麼,海底撈是如何讓這個價值觀成為現實、讓員工認可海底撈為「家」的呢?

首先,家是沒有邊界的。

在海底撈,大量的員工不僅工作在一起、也會住在一起,也認識彼此的家人。

家人之間也是更包容的。

所以,海底撈遠比其他企業更照顧自己的員工。

例如:一個海底撈的新員工,生了病,海底撈會幫他墊付醫藥費、同事們也會照顧他。

一個員工的家人欠了高利貸,海底撈幫他還了債。

這些企業為員工做的事兒,不會發生在大多數企業,但會發生在家人之間。

當海底撈主動做出這些動作、這樣的故事在海底撈不斷流傳時,員工就會更把海底撈看成「家」。

在中國的文化裡,有著「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

在員工看來,自然會想:海底撈如此對我,我又該如何回報海底撈?

其次,家人是不會坑家人的。

海底撈的評比機制,保證了激勵公平。

捨得給錢,讓一切對公司好的動作都有獎勵,保證了厚道。

而且,海底撈絕不讓員工吃虧。

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海底撈的後廚,遠比用餐區域更冷,和其他區域常常是兩個季節。

溫度更低,才能讓食材更長時間保持新鮮。

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員工進出後廚時,溫度差異特別大。

正常情況下,衣服穿沒夠,應該是員工自己的問題。

但海底撈會刻意為員工準備保暖的衣物。

最後,家庭最怕選錯家長。

海底撈的第一批管理者,是老闆張勇在西安時,親自帶出來的店員。

ta們認可海底撈、也理解海底撈。

後續,再晉升管理者,特別是門市的管理者時,海底撈會要求,管理者的晉升,不僅看業績和技能,還必須得到一半相關員工的投票支持。

既然員工都是家人,先不管你能力如何,家人們認可的,才能成為家長。

最終,價值觀幫助海底撈簡化了管理制度,成為了標準化的保障。

而價值觀之所以能成立,又源自於它那厚道的製度。

對於能融入海底撈的人來說,海底撈的價值觀是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傳承的。

有一位海底撈人說:“一個人是不是海底撈人,看他走路就能看出來。”

一個典型的海底撈人會怎麼走路呢?

步伐一定是略快一點的,身體是前傾的,遠遠的就看著客人的眼睛,人沒到、聲音先到,用全身的語言傳遞著歡迎、和渴望為你服務。

就算是外招的管理者,只要是與服務相關的,經過門市的輪崗,也會很快變成這樣的步伐。

如果輪崗了一段時間,還沒變成這樣的步伐,大機率也在海底撈留不下來。

 

 

04  海底撈的這套體系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呢?

海底撈的這套體係也不是第一天就設計出來的,而是來自於日積月累的持續迭代。

一開始時,遠不如此刻這麼完備。

它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呢?

一方面,張勇一直在學習,不斷引進外部先進的管理工具。

不管是香港的後廚5S管理方法,還是後來的數位化。

在海底撈的員工看來,海底撈的IT做得也很好,找到了優秀的人、並捨得在IT上投入和推進。

另一方面,海底撈的老闆張勇還會自己日常觀察,一旦發現不該發生的行為,一定會追查原因,建立規則、解決問題。

有一個他分享過的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次張勇去海底撈的運動場打籃球。

去了發現發現籃球是癟的,他就跟場館的人員說了一下:我明天還要來打籃球,請充氣。

場館的人員就和主管說了一下。

估計主管事也多,就沒及時處理。

結果第二天,張勇又去打籃球,發現籃球還是癟的。

就讓人順著場館人員、到主管一層層複盤,這個問題為什麼沒解決。

最後意識到,籃球癟了是小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指令傳遞」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

每個新指令,都是對日常工作的插入與打斷。

如果指令不重要,那還好。但是,萬一是重要的指令呢?

僅靠管理權威傳達,不靠譜。因為自己身為老闆,下達的指令都傳不下去。

那其他人的指令,肯定更難傳下去。

於是,他就成立了一個催辦部門。

什麼是催辦呢?就是催著辦事的部門。

很多重要的指令,會給到催辦部門,由催辦部門來催促。

任何人收到催辦部門的指令,如果長時間沒有回應,催辦部門記錄下來,到年底肯定影響績效,評比中拿A就不要想了。

其實,這也是很多優秀管理者建立組織的路徑:

第一,管理是讓正確的行為多發生、錯誤的行為少發生。所以,管理者要先對什麼是應該發生的、什麼是不該發生的行為有清楚的認知。

第二,在工作中觀察行為,發現問題。

第三,如果看到一個錯誤的行為、一個不該發生的現象,絕不應該只靠指令來解決當下的問題。那只會掩蓋問題。而是要意識到:常常一個問題的背後是一串問題,只有找到原因、用制度解決問題,才會解決這一串問題。

第四,建立制度,觀察行為是否改變。

就這樣一點點迭代下來,造就了今天的海底撈。

 

 

05  最後

每個產業都有時代紅利。

在海底撈崛起的時代,整個餐飲業服務品質低下,而海底撈透過對服務品質的提升、和實現服務的標準化,吃到了那個時代的紅利。

在這段期間,許多餐飲企業在學習海底撈的管理,也挖了不少海底撈的人。

但是,真正能學成海底撈的卻少之又少。

因為,要學海底撈,不只需要複製海底撈的製度。

還需要捨得激勵、厚道的對待員工、建成家人的文化,更需要一層層管理者貼近一線,日積月累的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勤奮。

就算都做到了,價值觀的建立也依然需要等待漫長的時間。

一位海底撈前員工,在被挖到另一家餐飲企業後,發現:在海底撈,員工會主動吃有損壞的菜,把最好的留給顧客。

但是,在那個餐飲企業,員工會自己吃最好的菜。

因為這家企業對員工並不厚道,於是員工的心態就變成了“顧客都不吃的,憑啥要給我吃?”

當員工和企業進入對抗關係,和顧客成為了比較對象時,好的服務也不可能在這家企業發生。

毫不意外,那家企業並沒能在服務上學到海底撈。

而這,恰恰也是海底撈在招商加盟時會面臨的難題。

怎麼保證加盟主理解、認同海底撈的價值觀呢?

又怎麼保證加盟主捨得厚道的對待員工,與員工分享利益呢?畢竟,加盟商更想賺錢。

就算加盟商樂意,又如何保證加盟主有能力、有時間完成服務生和店長的訓練呢?

保證新門市,全部都是海底撈自己的員工和管理者,完全複製海底撈的管理體系,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加盟店的服務質量,讓顧客們仍樂意因為好的服務走進海底撈。

而實際上,現在擺在海底撈面前的,也不只是這項挑戰:

• 新一代的年輕員工,還能接受、適應海底撈的文化和管理嗎?

• 品味上升的中產階級們,還會選擇海底撈可能「過於熱情」的服務嗎?

• 顧客們的口味,越來越細分了,堅持保持口味統一、品質穩定的海底撈,又能如何對抗消費者的口味細分呢?

希望也祝福海底撈能找到辦法,克服這些難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