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中國不會崩潰,但未來也不是很看好這個國家的發展。
主要在於,它的貧富差距太大了,中產與底層被房地產淘空後,多數人很難有很強勁的消費,這也是為何『消費』在它的GDP佔比中,總是在50%以下。
另一點是產業,首先我覺得高尖的中國比較少,而中低端製造業這幾年一直在流失,中國這幾年開工廠的都賠了一屁股,而炒房地產的都賺翻了,很多上市公司獲利不行,都是直接賣房子來美化帳面。
多數人的消費力薄弱,高端的製造業不行,低端的製造業又在流失,這樣的國家,未來可能難有好的成長。
另外,在全球的500大公司中,雖然中國的企業僅次於美國,但要注意的是,其中多數是國企與內需型企業,走上國際的雖也不少,但成為一流品牌的有限。
我想到的是中國人做事的習性,你看日本人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都是一流的民營品牌如豐田、索尼……但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後,有競爭力的而能搶佔他國市場的品牌,其實是屈指可數。
不過,有一個反例倒是要注意的,那就是雖然中國的製造業在外流,但我們的生活中,是愈來愈多的中國製造的。這個例子很明顯,就是台灣人愈來愈愛上淘寶買中國貨(可見台灣製造業更慘)。
好了,製造業的外流,或許有遞延效應,這可能是為何我們周圍還是很多的中國貨。總之,我認為中國應很難像過去四十年這麼好了,事實上,爽了40年,也差不多了。
註:額外分享一下個人經驗,那就是我認為中國貨已不是十年前價廉質次的物品,很多淘寶上的貨,你慢慢挑,很多都是價廉物美,甚至遠優於同類型的台灣製造。
大陸的產業要分開看
雖然我認為大陸再來的發展應沒這麼好,但不可否認地,還是有些產業是很不錯的,例如它的網路業。
我記得幾年前,和一個朋友聊到大陸的未來,那時他很看好,而我不是那麼看好,我覺得很意外,因為同在大陸,怎麼會看法差那麼多?
後來我才想通,原因在於,我們在各自的產業看大陸,那時候大陸的餐飲業已經很難做,店面幾乎一年一換招牌,而他是在資訊業,大陸已經旺了好幾年。
然而,整體而言,我認為大陸未來的經濟應還是比較不理想的,這可由近期人民幣狂眨看出,但不可否認地,還是有些產業會很不錯,例如網路業,這部份大陸應做到了世界執牛耳。
此外,近年其實還有另一個產業在大陸發展的很好,那就是借貸業。我的小舅才剛進入這產業,就能月薪10萬台幣,足見其勢頭之好,大陸人借錢的比率很高,我認為這產業將來仍有可為。
其實先前我還很看好大陸的房地產業,主因是城鎮化還沒完成,但最近我比較保留了,因為房價所得比已經太離譜,而近期廈門與福州開始有下跌的傾向。
最後,很多人到大陸是做餐飲,我覺得不是說完全不行,而是難度會很大。但老實說,成功的機會還是有,例如《一點點》近年就火到不行,只是我要提醒,基本是九死一生,像《一點點》這麼神的台商,在2018年已很少見。
再舉個例子吧!《85度C》在美中台三地中,淨利率最低的就是大陸,這樣你就知道有多難做了。其實只要想想,《85度C》在台灣現在已經不算好了,沒想到大陸還更慘(但講老實話,我覺得《85度C》在大陸做的還不錯,有可能是被店租吃掉一大塊,因為大陸的店租高到離譜)。
簡單地說,大環境下,還是會有表現不錯的產業,但整體而言,我覺得大陸各產業現在都是很艱難的。事實上,除了網路業,多數人也講不出大陸現在哪個產業仍然很好的。
生活,還是選台灣
當然不是說鬼島有多好,而是在能選擇的這二地中,我還是會選鬼島。
原因在於,雖然大陸生活上愈來愈便利(例如微信支付、外賣點餐、滴滴出行……),但有幾件事是沒什麼進步的,像是「醫療」「治安」「教育」……
【醫療】就別說了,在大陸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敢去醫院看病,我覺得這十年來是沒什麼進步的。
【治安】的部份要分開談,一般而言,大陸治安不會很差,但我指的是,一旦發生事了,警察通常不會受理,除非是很大的事(出人命啦~),或是你有比較好的關係。
此外,報案有很多不合理的規定,像我2007年到福州時,你要損失¥2000元,警察才會受理報案。但今年我離開時,已漲到了¥5000元,所以它也是會隨通膨上漲的。
【教育】的部份,高等教育贏台灣,但小孩的基礎教育,我覺得是差很多的,尤其是人格教育方面。
最後一點,是關於【人權】的保障,雖然我很羡慕大陸的拆遷效率,但相對地,你必需犧牲個人的人權。在大陸,都是實名制,很多話都不能說,我覺得在生活中是很壓抑的,而且警察說要查你就查你,你也是不能多說什麼的。
簡言之,我覺得台灣住起來是比較有安全感的,在大陸,常會擔心法律無法保障你。
註:鬼島雖然司法也不公,但那是指有錢人的特權。我個人覺得在市井小民間,法治還是有的。但在大陸不太一樣,市井小民間,正義是否獲得申張,有時牽扯到誰的關係更硬,或是你遇到的警察的態度,不幸的是,他們正常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連結:《不想輸》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