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的地緣政治條件怎麼樣?

最近我看了一些材料,發現一個話題很有意思,那就是中國的地緣政治條件。

有一種說法,中國的地緣政治條件很差。從經濟上說,雖然國土廣大,但是高原山地太多,耕地太少。別的不說,就和印度對比,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多一點,但是耕地面積居然比中國還多。從安全上講呢?

二戰之後,一直有所謂「第一島鏈」的說法,就是從庫頁島、到日本群島、到琉球、到台灣島、菲律賓群島,這條島嶼構成的鏈條,把中國大陸和太平洋隔開了,在海洋上,中國很容易被封鎖。

但是冷靜下來想,這兩條其實都不是什麼硬傷。耕地面積少,但是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中國人生產出養活自己的糧食並沒有什麼問題。第一島鏈封鎖中國,那是在中國沒有遠洋海軍的前提下說的。一旦有了遠洋能力,島鏈也許不僅不是缺陷,反而是中國獨特的地緣戰略優勢。

好了,那如果我們把時間和空間的尺度放大,再來審視中國的地緣政治條件,你會發現,中國還不錯,甚至是世界一流的條件。此話怎講?我們分幾個維度來看。

先從最大的尺度來看,中國的主體位於北半球溫帶,就這一條,很多事情就已經定下來了。

你想,人類主要的文明都起源於溫帶,絕非偶然。寒帶的劣勢明顯,不用說了。說說熱帶。熱帶雖然物產豐富,卻很不利於文明成長。就說一條,熱帶地區,尤其是赤道地區,常年高溫,幾乎沒有四季的區別。每一天的日子都差不多。於是,人們在時間上就只有「天」的概念。很難有「年」的概念。

而溫帶地區不同: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周而復始,人們自然就有了「年」的概念。中國最早的史書,書名就是《春秋》。不同的時間觀念會造就不同的生活觀念。按天過日子的人,很容易過一天算一天,不會做什麼長遠規劃。而按年生活的人,就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一整套長遠規劃。這就使得複雜成熟的社會結構會逐漸演變出來。

事實上一直到今天,熱帶地區,除了新加坡這個個例以外,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都比較落後。

你看,這第一條——中國地處北半球溫帶,就已經奠定了一個優秀文化的基礎。再往下看,同樣是處於北半球的溫帶,中國處在亞歐大陸的東端,背靠大山和荒漠,面朝大海,這又勝了一籌。為什麼這麼說?

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中國只需要對付來自北方和西部的邊患。沿海是中國的腹地。大海航時代到來之後呢?整個安全形勢掉了個個。主要威脅來自海上,陸地又相對安全了。這就是在亞歐大陸東端的好處,中國在歷史上避免四面作戰的被動處境。

這方面典型的對比例子是伊朗。伊朗位於亞洲中部,就屬於「四戰之地」。伊朗也是文明古國,但是,歷史上多次被外來侵略者打擊甚至征服。一直到今天,中東、中亞地區都動蕩不安,很難有和平穩定。這才是真正的地緣政治條件差。

你看,從大陸海洋這個尺度上看,中國的地緣政治條件不差。接下來我們看次一級的地理單元,看看中國內部。

我們在心裡掃一遍中國地圖。從西往東看平原地帶,先是從陝西的關中平原到中原地區,再到華北平原,再從北向南看,到江淮地區,這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區。圍繞這個核心區的,東面、南面是大海,其他方向是山地、高原和沙漠。

也就是說,中國地緣政治的整體格局是,外圍是高原山地,中央是平原,並且,中央優勢明顯。這種「中央獨大」的格局非常有利於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只要中央核心區實現了政治統一,就可以重整山河,逐一收拾周邊力量較弱的地方勢力,一統天下。

這個特點,和歐洲對比一下就看得更清楚了。歐洲的地緣整體格局,差不多和中國正好相反。中部是高聳的阿爾卑斯山,四周是沿海平原。中間這座山把其他的平原隔開了。這種地形條件實在不利於歐洲整體的統一。這是歐洲一直沒能實現整合統一的重要原因。

你可能會說,不對。歐洲當年不是有羅馬帝國嗎?也是個大一統的帝國。對,但是你想,羅馬帝國的版圖是以地中海為核心的。地中海是羅馬帝國的內海,只要有艦隊,地中海簡直就是一馬平川,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調兵,義大利半島就成了實力最強的中央。

所以羅馬軍團可以東征西討,圍繞著地中海,建立起一個大帝國。和古代中國是類似的:中間一個大平原,吃定了周邊。

但是羅馬帝國崩潰後呢?歐洲的經濟文化中心向北發展。而歐洲北邊這塊大陸在地緣上,就沒有誕生一個統一大帝國的條件。所以,這不是羅馬人無能,實在是地緣政治條件不允許。

所以,中國歷史最大的特點,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這種「強統一性」,不僅有政治、經濟、語言上的原因,地緣、地形、地勢上的特點也很重要。

我舉兩個例子,四川和江南。

四川盆地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氣候適宜,並且和中央地區距離較遠。如果一個政權,以四川盆地為根據地,完全可以和中原地區持久反覆地爭奪天下,至不濟也是形成對峙和分裂的狀態。三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都是這樣。

可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種「蜀道難」是雙向的,別人打進去費勁,四川人打出來也費勁。因此,四川人對於出川打天下,一向沒什麼興趣。

這個格局就形成了。中原地區如果有亂,四川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就是所謂「天下未亂蜀先亂」。但這不要緊,四川頂多就是一個割據勢力。等到中原恢復統一穩定,中央憑藉「獨大」的實力優勢,反過頭消滅四川割據勢力,重新統一,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實力對比實在太大。當然,由於距離遠,往往要晚一些,於是形成「天下已治蜀後治」的印象,但這並不影響統一大局。

另一個地方是江南。江南地區內部,除了長江中下游平原,往南直到兩廣,丘陵山地眾多,地形破碎,相鄰的兩個縣,口音、風俗都會截然不同。和四川類似,中原地區如果陷入戰亂,江南地區也會出現一堆地方小政權,比如五代十國時期,但他們彼此之間不可能整合成和北方抗衡的集中力量。等到中原地區恢復統一穩定了,就會南下統一天下。

想像一下,如果江南地區也是華北那樣的大平原,「中央獨大」的情況就沒有了。中國很可能陷入持久的南北對峙甚至徹底分離,根本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統一的中國。

實際上對比一下印度這個猜想就可能落地。印度歷史上一直沒有成功整合,和印度的平原面積太大就有直接關係。一片大平原,大家彼此之間的實力差不多,誰也不服誰,但誰也不可能徹底消滅誰,長此以往,可不就各自分離。

結果就是,一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以前,印度只是個地理概念,不是個實體國家。事實上,直到今天,印度統一國家的整合,仍然是大難題。

參考文獻:
《中國地緣政治論》,張文木,海洋出版社,2015年
《透過地理看歷史》,李不白,台海出版社,2019年

【出處】羅輯思維 2019-12-03/李子暘

【峰語】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的大一統/2019-12-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