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二天,一位年齡40多歲的親友在臉書上暗示自己很聰明,但我感覺他的知識、見識都有限,因此他的留言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我20多歲時以為自己懂很多,甚至擔心之後的年紀智識不會再增長,後來發現這種擔心不但多餘,而且無知。因為隨著閱讀漸多,我才感覺自己懂得太少。

所以有時候我看到大陸菁英和我年齡差不多,知識涵量卻如此廣闊,真讓我慚愧的想鑽到地洞裡,為何?因為我發現除了教科書外,從小我並沒有認真學習,而數十年過後,我和同齡大陸菁英的知識鴻溝就出現了。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認真學習,會發現隨著領域的不斷推廣,無知的事物竟愈來愈多,他也必然愈來愈謙虛。同理,若一個人不學習,領域就會停滯在他已知的小世界,那他就會錯覺自己懂了很多,最終也必然產生井蛙般的自大。

也因此,『謙虛』與『自大』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更可能是來自於後天的修練:勤學習,就必然謙虛,不學習,就容易自大。

 

我活到四十多歲,現在才深刻明白見識對一個人的重要,我甚至認為,如果我在20歲就有現在的知識涵量,那我整個人生或許還會更好。

舉例來說,我如果年輕時的知識足夠,那我應不會浪費那幾年去唸碩士,如此的話,我就可以在1998年出社會;而若在那時出社會,我會毫不猶疑地到大陸發展;若我又懂華人政治菁英的習性,那我會毫不猶疑地也多了解些房地產……

簡言之,我因為知識不足,錯失了拓手可得的機會,所以我這生最遺憾的,莫過於年輕沒有好好學習。

 

此外,我也發現多數人與我相同,年輕時就沒好好學習。差別在於,多數人在畢業後就停止學習,我卻在畢業後熱衷學習,而這20年的學習,給了我不同的人生與世界觀。

我也觀察到,你必需從小就熱愛學習,才能在40歲成為大師,如果從大學後才開始學習,頂多只是個達人。事實上,那些知識豐沛的大師,無一例外地,從小就熱衷學習。

讓我納悶的是,為何多數人小時候都擺爛,大師們卻能廣泛學習?最後我的觀察是:家庭教育。是的,這些菁英們,無一例外的,父輩的知識都比常人豐沛。

寫到這裡,我這篇文章的主軸就出來了:父輩見識 → 個人見識 → 人生成就與幸福。

簡言之,你的知識含量,決定了你小孩未來的幸福,這也是為何我說,給你小孩最好的禮物,或許不是進好學校或個人財富,而是存在你腦中的世界觀。了解了這點,你就理解為何終其一生都要努力學習。

所以學習,絕不是一個人的事,它更像是個世代的傳承,不但關係著你的生活,也影響著你下一代的幸福,而這才是世界的真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