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萬字長文,講透華為用人觀

陳春花教授問過任正非一個問題:你覺得華為成功的核心點是什麼?

任正非說:是人力資源體系和財務體系,只有這兩個體系建立起來,產品開發、市場開發才會好。所以,任正非的大量心血都放在人才管理上。

在華為,市場,產品等事情都是部門說了算。只有人力資源,是任正非說了算。

早期,華為作為初創企業,沒有錢,也是(和客戶)簽了合同,才能給大家發工資。

成功,無非是靠做對了核心理念,自然而然,走到今天。

 

華為很早就認識到將人作為最核心的資產,比資本重要。

華為每年給員工配股。股票越來​​越多,我發現我越來越熱愛華為,越來越希望任正非身體健康,情不自禁地成為了華為的命運共同體。

俗話說:財聚人散,財散人聚。華為是財散,財還聚。

 

一、華為成功的密碼

1.堅持人本主義

最基層員工是利益共同體,可以跟投項目,員工沒有錢,可以通過背書,獲得銀行貸款,自然搞得好。

中層幹部是事業共同體,高層幹部是命運共同體。

這是三個不同的層面。

所以,人力資本真正的目標,要高於財務、資本,先有人力資本的投入,才有財務資本的增加和高投資回報。

很多企業認為,有錢才能吸引更好的人才。但任正非說:我先把人才搞定,自然會產生更高的價值。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不同的假設。

越是名校的人才,越具有自我管理意識,認知廣、懂得珍惜、時間管理能力強、團隊投入快。

所以,華為堅持高薪吸引優秀人才,堅持研發和管理變革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運營效率。

 

2.成為業務驅動力

華為人力資源發展目標是成為業務的驅動力。但是,華為的人力資源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分為4個階段:

華為人力資源發展史.jpg

 

第一階段,人事服務階段。公司對實物資本的重視高於對人力資本的重視。

人力資源部門提供基礎人力資源政策和服務,提供報銷,合同,離業務較遠。高級管理者的重心是管理業務。

第二階段,開始逐漸走向規範化和職能化階段。

第三階段,成為業務夥伴階段。

人力資源貼近業務,密切響應業務需求,搭伙過日子,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

高級管理者加大對人才管理的投入,管理成熟度提高。公司認為人力資本發揮重要價值。

第四階段,戰略人力資源階段。

人力資源成為公司級關鍵流程的owner和驅動者,通過人才來驅動業務、財務。更加主動地識別業務問題,提供前瞻的業務洞察。高級管理者的重心是管理人才。

華為過去是業務牽引人力資源,現在是人力資源匹配業務,未來會成為業務驅動,這是華為的精髓。

 

 

二、人力資源管理,商業成功和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

1.管理的基本出發點

勞動力是公司創造價值的主體,到底是資本驅動公司,還是勞動力驅動公司?

首先是勞動創造價值、知識創造價值,資本創造價值是第二位的。華為強調的是產品有競爭力,人才進來後,才選擇資本。

3G、4G、5G,產品總會升級,華為的基因是價值觀體系。

一切工業場所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保存的自然資源。所以,文化才會生生不息。

項目管理就是把所有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華為全是流程化管理,任正非根本不需要操心。

熱力學第二定律清晰地告訴我們:在一個封閉系統內,有序熵就會逐漸遞減,無序熵會逐漸增加,無序增加到一定程度,企業就會崩潰。

組織一定會出現懈怠、流程僵化、技術創新乏力、業務思路固化。

封閉系統內一定會熵增,是不可消除的,怎麼辦?

必須熵減,打開封閉系統,注入活力。

華為在困難的時候,每年要進入一萬新人,為什麼?

因為再優秀​​的組織,不把落後的人幹掉,就回到“叢林假設”。

新人是活力的源泉,水活,才不​​腐,開放才是一個企業最大的活力。

常言道:水往低處走,但華為想要讓水往高處走,把水抽起來。

所以,華為除了掙錢外,堅持“三大投入不變”,這是《華為基本法》規定的。

堅持研發投入不變。華為基本法規定,每年研發投入不低於華為收入的10%,堅持了30年。

堅持變革投入不變。信息化、組織變革,僱傭工資,最一流的管理實踐,華為每年的變革費用佔2%。

1997年,華為每年業務翻番,但遇到了問題,貨發不出去、重大事故頻發、客戶投入不斷、部門之間互相扯皮。

找來找去找不到問題,任正非就帶著高管團隊去了美國,參觀了很多公司——波音、摩托羅拉。最後和IBM的高管團隊溝通,想請IBM當華為的老師。

IBM回話:給錢就教。諮詢費是4800萬美金/年,折合人民幣將近5個億,而且不允許討價還價。金額相當於華為全年利潤,任正非說幹。

為什麼不講價?因為不講價的時候,客戶就會有一定的內疚,所有的老師我來挑。

華為挑了IBM最好的老師,教了華為10年。此後,華為的管理脫胎換骨,這就是對管理的投入。

華為的管理很牛,就是花錢堆出來的。

 

2.人力資源管理的堅實基礎

第一點,構建核心價值觀的底座——“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

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很簡單: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

文化是導向,它告訴員工堅持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長期塑造。

企業要不要洗腦?

要。

 

第二點,尋求自我批判機制——“過去的成功不是未來的可靠嚮導”。

諾基亞手機,敗在哪裡?固步自封。

為什麼會固步自封?因為它太成功,成功是成功者的魔咒。

很多人認不清自己,一旦取得小成功以後,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很多時候,不是企業遇到天花板,而是企業家遇到天花板。因為他認知打不開,沒有自我批判精神。

反觀華為,有強烈的危機感和自我批判精神。

華為的湖,只養一種動物,黑天鵝。就是暗示華為未來一定會死,黑天鵝就是警示。

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如履薄冰是一個優秀企業的基因。

華為強調自我批判,自我批判不是自我批評,對自己動手,才是自我批判。

任正非是華為的領袖,任正非認為他年齡大了,也會指鹿為馬,也知道下屬會順杆爬。所以,他說錯的時候,下面可以反駁。

華為專門有一支戰略藍軍,是用來打擂台的。

任正非代表紅軍,藍軍就是反駁任正非,而且他們的考核指標就是打敗過任正非幾次。

前年,藍軍發表了一篇文章《任正非人力資源十宗罪》,任正非說刀刀見血,全員學習。

華為從來不是人和人比、組織和組織比,而是自己和自己比。

 

第三點,打造價值創造管理循環。

績效管理最難的是全力創造價值,正確評價價值,合理分配價值。

企業的活力除了來自目標的牽引、來自機會的牽引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的驅動。企業的經營機制,說到底就是一種利益的驅動機制。

價值分配系統必須合理,使那些真正為企業作出貢獻的人才得到合理的回報,企業才能具有持續的活力。

人力資源部門找合適的人,花錢找就行了,只是考核人數,是無效的。

培訓也只是提升人均效率的一個手段而已,如果只是考核培訓,人力部門能培訓8次。

因此,應該考核其他指標。

在華為,第一個指標,人均效能能否提升,無論招聘、培訓都是為此服務的。比如,華為的薪酬增長不能高於人均效能。

第二個指標,業務員翻一倍,崗位上的領軍人物必須到位。

有次出差,遇到暴雨,我看到環保灑水車還在給樹澆水。

這令人差異,究其原因,因為考核指標是每天灑幾次水,而非植物的存活率。

同理,很多公司考核指標全都不涉及價值創造,因為沒有找到價值創造點。

華為的研發部門為什麼跑客戶?

因為獎金提升來自於科研成果的新產品有多少收入。

新產品不能產生收入,又花了很多錢,還發錢,這是很多公司犯的錯誤,因為指標沒有圍繞價值創造去做。

再比如,生產部為質量負責,為降本負責,核心定位就是成本中心。

 

3.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和實踐體系

體系包括: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幹部隊伍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組織管理。

精神文明建設導向持續奮鬥,構築了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形成了積極進取、敢於亮劍、百折不撓、集體奮鬥的高績效組織文化。

員工到公司是為利益,利益是不是只是掙錢?一定要想清楚。

所有的東西和錢掛鉤,結果所有人都會覺得做某件事可以賺錢,一切為錢,企業也會完蛋。

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如果不重視精神力量,每天談錢,員工會退而求其次。

物質文明就是分錢,基於責任貢獻,堅持了多勞多得的分配理念。

形成了勞動所得優先於資本所得、組織激勵來源於業務經營與發展結果的獲取分享、個體激勵向奮鬥者與績優者傾斜的回報分配機制。

幹部隊伍建設方面,華為的選拔理念是“幹部是打出來的”——強調“在戰鬥中磨礪幹部,打造一支有高水平和責任感,敢於擔當、勇於躋身的火車頭隊伍”。

華為有專門的火車頭獎勵,即前10%的人。

企業中的大部分人是中間派,一會左、一會右。這時,有10%的人拼命往前衝,會把整個氣氛帶起來,中間派就會跟著衝,而末尾的10%就被砍掉。

人才隊伍建設,確立了“人力資本不斷增值的目標優先於財務增值的目標”的人才管理理念。

初步形成廣納天下英才、促進優才湧現、鼓勵在崗鑽研,尊重人才但不遷就人才的人才管理機制,建設了一支努力創造、專業精深、支撐公司業務發展與技術進步的專業力量。

組織管理,確立了“客戶與戰略決定組織”的組織管理理念。

形成了“責任聚焦、分權制衡”的管理原則和“彈性投入、考核促產、協同共進”的管理機制,構建了客戶、產品與區域三維度協同作戰的公司組織平台,逐步推動了公司經營重心的前移。

華為人力資源發展史.jpg

 

 

三、華為人才管理之幹部篇

幹部在國企中使用較多,大企業將乾部稱作管理者,而華為叫堅軍。

華為乾部管理層級構建有三層: 

在崗管理:成熟幹部,戰無不勝,通過責任體系和交叉體系進行有效管理;

任用管理:將個體訓練成團隊管理者;

繼任管理:培養後備幹部。

華為幹部管理有幾個核心理念,我一一介紹一下。

 

1.將軍是打出來的,堅持幹部賽馬

華為堅持“選拔制+淘汰制”,而不是“競聘制,培養制”。

有些公司是競聘制,但是競聘人員可能從來沒從事過相關工作,光講一套思路,就上位了,這種方式很難成功。

選拔制意味著,你沒有打過1億的戰,不可能給你10億的活,你做成了10億的活,才可能給你30億的活。

幹部全靠戰場上選拔,培訓為輔。

其次,選人很重要,不同崗位一定要符合幹部的興趣和性格。

比如,招聘市場人員,如果是沒有市場經驗的應屆生,怎麼選?能說會道,臉皮厚的,要不要?

核心在於抓住崗位特徵:

第一,懂得換位思考。銷售能理解客戶的需求,專業術語叫“客戶連接力”;

第二,堅韌性。客戶有時候可能會罵、會侮辱自己,一罵就臉紅,就受不了,肯定做不了銷售;

第三,清晰的表達能力,1分鐘可以把話說清楚;

第四,愛“跑”,“樂”於出差。如果是那種一玩遊戲兩天兩夜的人,不適合做銷售,適合做研發。

對於能力,華為有情景面試法,設置情景讓你“鑽”進來,對你進行深挖。

比如,你和父母、女朋友有衝突,最後怎麼解決的?

哄父母的、和女朋友有衝突,吹了的,都不行,說明沒有連接力,不理解對方。

再有,就是團隊面試,大家坐下來,每個人做兩分鐘的自我介紹。

介紹了八分鐘的,不要。時間都控制不好的人,做不好銷售。

介紹完之後,馬上就問(ta):你旁邊的“同學”叫什麼名字,有什麼特點?回答不上來的,不要,說明你沒有敏銳的洞察力。

或者給大家佈置個作業:西遊記團隊師徒四人去取經,你會淘汰哪一個?有的人不回答,不要,沒有判斷力。

淘汰完之後,每個人推荐一名討論過程中表現最好的人。不推薦自己的人,不要,沒有自信力。

有一回,一個小組,我們告知全體成員都出局了。有個女孩子站起來就哭,哭的人永遠不會再要,因為沒有求生欲。

有個男生探頭進來,說:能不能再給一次機會。

我說:你可以走人了。

但他還一直堅持到下午,我問:為什麼要你?

他說:我符合你們的崗位要求,我有準備。

我說:好。我讓他找下秘書籤約,一天都沒有打死,有挫折力。

銷售人員是這樣選出來的,經過情景測試的考驗,一定是個好同志。

小綿羊不能成為大灰狼,小綿羊隻能成為大綿羊。

選對人,事業就成功了一半。

選不好,再怎麼搞,關鍵時刻,無人可用。

 

2.基於崗位選幹部,堅持人崗配位

選人基於崗位,把崗位需求找出來。

人才能不能勝任崗位,華為堅持16字方針:以崗定級、以級定薪、人崗匹配、一崗一薪。

以崗定級:銷售崗、研發崗哪個重要?關鍵在於崗位的價值。

初期,華為是市場崗遠大於人力資源崗,市場崗就比人力資源崗高兩級。

當人力資源變得強大,成為華為的驅動力,人力資源總裁崗就高於市場總裁崗,這就是以崗定級。

很多公司沒有建立崗位責任。比如銷售崗位,銷售只是一個動作,能完成30億指標才叫崗位責任,一定要回到責任結果上。

以級定薪:崗位值多少錢,定多少薪水。通過責任大小,把級框定,每級工資範圍是多少,股票是多少(飽和配股),全部規定好。

人崗匹配:據調查,中國企業的人崗匹配度18%,華為(現在)達到了70%。就在於管理,但70%就夠了,如果所有人都勝任了,說明這家公司管理太平庸了,不勝任時,才有挑戰。

一崗一薪:我去海外工作,海外崗位加兩級,過兩年我回來了,要降級,工資、股票也要降下來,一崗一薪。

 

 

四、華為人才管理之人才篇

華為秉持“不拘一格用人才”原則,從人才選拔到人才監管都制定了相應的方法。

人才選拔:賽馬文化,讓優秀的人脫穎而出;

人才使用:因才施用,用人所長,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

人才流動:合理流動,激活組織;

人才發展:在實踐中自我發展;

人才激勵:多勞多得,實踐中衝鋒;

人才監管:更好的授權,查處分離,寬嚴有度。

 

1.人才選拔

華為以開放的用人態度,吸納全球優秀人才。

華為在全球建立能力中心,不盲目追求人才,構建“為我所知、為我所用、為我所有”的綜合能力人才,瞄準未來、吸收多學科人才、構建未來新的理論基礎。

比如,以色列的創新人才很多,華為最先進的技術都是在以色列孵化的。

華為為什麼要200萬招天才少年?

因為華為進入了“無人區”,5G通訊領域,華為已經在第一陣營了,未來技術圖我要靠天才。

 

2.人才使用

有個模型,叫成功的面試,公式如下:

成功的面試 = 把握正確清晰的育人標準+挖掘真實匹配的應聘者信息 = 以素質模型去“發問”+用STAR方式去“追問”。

招聘解決兩個問題,崗位需要的核心特點是什麼,你要說清楚,追問,一定是細節性追問,最後當他回答不上來的時候結束了,切記不要亂問,浪費時間。

推薦STAR面試法:情境(situation) +任務(task) +行動(action) +結果(result) 。

最合適的人才.jpg

核心是情景設計,不要講大道理,就設計一個情景,在情景中進行觀察。

 

3.人才成長

人才成長要符合“70-20-10法則”:培訓,解決10%的問題;走訪式學習,解決20%的問題;訓戰結合,解決70%的問題。

比如,華為怎麼開拓海外市場170個國家呢?

任正非也不知道,於是一把豆子撒出去,有沒有開拓好的?有沒有開拓差的?開拓好的多,還是差的多?

半年之後,回來集訓,做的好的講課,不會講怎麼辦?

華為大學就出來了,華為大學訓練如何講課,賦能員工,和做得好的一起寫教材,總結成成熟的套路,大家一起討論,形成最終的套路和打法,然後所有人回去複制。

在華為,叫流程1.0, 3個月之後,再回來集訓第二次……打法2.0,3.0,4.0、5.0,一直升級優化。

有人問我:你走的時候,任正非捨得嗎?

我說:為什麼捨不得?

華為沒有把能力建立在我身上,而是把我那一點點經驗全部萃取到流程和打法上了,整個套路和打法早就迭代和流程化了,我就不重要了。

企業最怕的,是成功的經驗不能被複製,失敗的坑,卻在不斷重複。

 

 

4.人才發展:自我發展是根本

華為聚焦於明天客戶要什麼,而不是培訓今天需要的人。

華為有1萬名博士,博士臉皮比較薄,有時候會端著。

華為會鍛造這些人,任正非說:面子是給狗吃的,你都沒成功,你的面子值幾個錢。成功之後你不要,人家在哪都給你。

博士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但知識不重要,知識轉化為成果才重要。

進了華為,一切學歷失效,只看輸出結果,實踐是檢驗人才的唯一標準。

 

5.華為人才培養五大招

華為培養人,用漫灌系統。

聚焦關鍵崗位和人群:經過實踐發現,培訓資源創造價值,一定不是全員覆蓋的福利性質培訓,而應聚焦在業務發展需要的關鍵崗位、人群上。這樣公司全體員工也能更加重視培訓。

項目制:項目制的核心是要拿項目管理的方法和邏輯進行人才培養,並不是把培訓班換一個名,叫項目就可以。在項目管理當中有很多很好的理念和工具,應用之後才能稱之為項目。

案例:覺得培訓沒有作用,是在於內容設計的問題。怎麼樣更好的能夠跟業務有機的融合起來?華為在教學設計和開發上就是八個字,“仗怎麼打兵怎麼練”,在落實的時候採用的就是案例教學的方式。

技術手段:華為的e-learning平台,並不是單獨進行運營的,更多的是結合到華為大學本身的業務活動當中去。另外一點是LVC——虛擬教室。

幹部培養:幹部群體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群體,如果他們的能力發展不到位,對核心價值觀掌握不到位,會嚴重影響作戰效果的。所以華為對幹部的培養是沒有放鬆的。這也是華為在人才培養上的一個重心和拳頭產品。

華為人才.jpg

 

6.建立員工發展多通道,建立認證體系

什麼叫認證資格?

就是上崗証,認證資格是明確所有崗位級別的標準,每個人達到這個標準,就取得那個資格,華為認證資格從秘書體系開始的。

比如,認證交付項目的五級項目經理:

第一,必須做過一億美金以上的項目,才能聘五級,所以想升五級,大家就搶項目,沒做過就認證不了。

第二,必須有兩個公司級的案例,所以,下班後還要寫案例,共享給大家,放在平台上,評價下多少人點擊。

這就是利益設計,你達到標準,可以進入這個資格序列,達不到,要不斷學習,不斷去做,這就是認證資格。

此外,認知資格只是准入條件,不是符合條件你只是具有了資格,不一定給你職位。

華為提拔一個幹部的時候,剛開始叫主持工作,為什麼不直接任命?

因為不知道你能不能勝任工作,這時是不能加工資的,半年之後進行評價,合格才能加工資,不合格就回到原來位置。大家都想佔茅坑,但茅坑只有一個,擇優錄取。

所以,在華為,每個人都有個數字,你看名片上印的數字,數字代表對應的工資、股票,基本上可以算出來,但獎金跟這個無關。比如我在華為是21級,可能是管理者21級,也可能是技術21級。

 

7.人才激勵

華為怎麼激勵?

價值分配向奮鬥者、貢獻者傾向,不能導向福利制度。

華為的文化是以奮鬥者為本。奮鬥者和勞動者的區別在於:勞動者的薪酬,在深圳有(相對)競爭力就可以了。

但華為給奮鬥者配股,發獎金,這是奮鬥者應該有的收穫。

奮鬥者是不是一定有錢?

不是,必須有業績。

激勵體系要保證人才能『引得來、留得住』,有利於全球人才競爭,面向不同的對象提供有針對性的激勵方案和措施。

當時,有個突出矛盾。很多國內員工派到歐洲,歐洲當地員工的薪酬高,國內員工又能幹、又能加班,但薪酬比下屬低,心裡不服氣。

所以,華為開始建立全球化薪酬,以業績論英雄,通過項目經營形成有戰鬥力的作戰團隊。

但有的部門是特種型業務,沒有結果輸出,要不要給他們錢?這就需要定義貢獻,一定要相對平衡。

激勵會把你點燃,讓你燒起來。

物質激勵是外在的,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分工資、獎金、及時激勵、長期激勵。

工資是不能激發人的,真正激發的是你有羞愧感的時候,就是給的錢讓你受不了。

但很多公司不會發錢,激勵要有比較,才能產生激發。

兩個人幹的活差不多,一個發四萬九,一個發四萬九千五,這一比較,沒勁。

一個不發,一個發2萬,一比較,瞬間來勁。

獎金必須拉開差距、打破平衡,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才可以產生激發效果。

獎金始終是和業績掛鉤的,完成目標才有獎金,沒有完成目標就沒有獎金。

非物質激勵是什麼?

是內在的,是用心。

一個人在公司裡,為什麼要上進?如何才能找到感覺?

給機會。

給機會是對現在年輕人最大的激勵,這件事情,我看好你,我相信你,只有你能擔當。

就能激發他,非物質激勵,一定要去挖掘。

我從市場調到財務時,直接主管是孟晚舟女士,當時我的工資已經不低了,後來一個月又加幾千塊工資,但並不能激發我。

那怎麼激勵?

任正非會和每一位優秀員工拍一張照片,立馬洗出來,照片是不是比獎勵200塊錢管用?

還有,優秀員工、新員工,請他們的父母過來參觀公司兩天,上台頒獎,一家子被激勵。

 

8.人才的前瞻性思考

為什麼要賽馬?

為了讓有意願的人跑起來,讓跑得快的人,還能跑得更快,跑得更遠。

所以,華為既有一崗一薪,還有目標激勵。

1)人才發展本質上是業務發展。企業做大了,人才自然就發展起來了,關起門來空談人才發展沒有意義。

2)觀念落後會造成人才落後,賦予更高的目標。認為人才發展就是培訓,不敢放權和放手,寄希望於以老帶新,都是人才觀念落後的表現。

3)人才機制在前,人才在後。人才發展的最高標準是實踐,不斷給技術者提供更具有挑戰的實踐機會,從勝任到不勝任,再到勝任,每年淘汰10%、淘汰5%。

人才密度是人才發展的前提。確保人才胚子的數量和質量,人才密度產生的張力帶動了企業發展。

 

 

五、華為人才管理之組織篇

組織.jpg

上圖,不是組織。這叫“組”,不叫“織”,把“組”串起來才叫組織。

組織2.jpg


組織能力,是把公司整合起來,形成一套機制,華為是通過項目和流程把所有組織串聯起來。

華為組織管理的業務構架是華為組織形態、組織規模、組織績效的管理。

不管矩陣,還是扁平型組織,都還停滯在過去組織中進行分權、授權的階段,要忘掉過去的功能性組織。

華為最大的組織形態是項目型組織,因為華為做的就是項目,有研發項目、交付項目、銷售項目、基建項目、變革項目,項目經理是最高首長。

在華為,部門首長的重要作用是賦能,培養人。

而目標會下到下面,研發項目的項目經理負責里程碑,把這些完成了,公司業績就完成了。

職能部門,建設和進行分配、定規則、定流程,項目型組織負責打仗。

一個叫主戰、一個叫組建。

華為組織規模的“官兵”比例是15:1,用薪酬包管控組織規模。

比如,三個人的團隊,給五個人的目標,給四個人的薪酬包,是最合適的。

讓你們團隊減掉兩個人,幹不幹?

肯定不幹,但如果說減掉兩個人,團隊薪酬不變,你可以給其他人加錢,你幹不幹?

這就是華為的方法,根本不關心你有幾個人,給了總包,人越少,你們拿的錢越多,員工就有減人動力,就是薪酬包的應用。

新員工現在不能幹活,要不要?要的話,新員工沒有半年成長不起來,怎麼辦?

在華為,新員工屬於戰略投入,不佔你的薪酬包。半年之後,能幹活了,佔你薪酬包。

華為的所有組織分成五個中心,叫責任中心製:

第一,投資中心,看投入產出;

第二,利潤中心,是市場部;

第三,成本中心,是生產部;

第四,費用中心,人力資源部,財務部;

第五,收入中心。只管收入,不管利潤,能控制價格的是利潤中心,不能控制價格的就叫收入中心。

比如,華為大學是什麼中心?是利潤中心,不能當做福利,要掙錢。

一個企業利潤中心會占到多少人?華為利潤中心佔了80%,用80%利潤搞定20%的費用中心,研發都是對利潤,對收入負責的,所有人都操心怎麼掙錢、搞利潤。

華為組織陣型是跨部門團隊,服務客戶的有客戶經理、解決方案經理、服務經理,他們隸屬於三個職能團隊,但是一到項目上,變成一個團隊,只有一份目標,只有一個獎金包,後面全變成平台型組織。

 

 

六、華為人才管理之氛圍篇

人才的氛圍很重要,如何建立氛圍?

很多人離開並不是錢的問題,並不是對公司失望,而是主管太爛、太粗暴,讓很多人傷心而離開。

華為會通過氣氛測評,分成四種類型的組織:高效型組織,激發型組織,中立型組織,消極型組織。組織氣氛測評不是為了打擊員工,強調改進。

鼓勵高效型組織和激發型組織,改進中立型組織,調整消極型組織。

托馬斯·吉爾伯特(Thomas.F.Gilbert)說,影響組織績效的因素中,個人能力、技能、知識和動機等的個人因素佔組織效率的25%,資源、工具,後果,環境和獎勵等的環境因素佔75%。

有時候,一個團隊能不能成功不是靠個體,而是靠氛圍。團隊都在搶,都在爭的時候,你退縮,就覺得特別的與眾不同,團隊都在加班的時候,你早退就有愧疚感,這就是氛圍的力量。

很多人很懷念華為,連續加班三天三夜,但都覺得不累,因為團隊士氣高漲,最後取得了勝利。

偉大企業家的四大特質:愛才如命、揮金如土、殺人如麻、學習如痴。

你對人才怎麼看,會不會為了挖個人才,消費掉你的主要精力,人才來了,你怎麼激勵他,敢不敢發錢,不合適的人,敢不敢下手,創始人有沒有改變自己認知的決心。

任正非75周歲了,每天看書學習,在機場書店一定會買4、5本書,上了飛機最大的樂趣就是看書,他看書有個習慣,就是翻著看,特別感興趣的那一頁撕下來放包裡,然後書就扔掉了。

任何人的任何成長是需要外力的,需要有人給他指路。

很多企業的老闆,為什麼就突破不了?

就是你到一個台階,認知的圈子打不開。

我就分享到這,謝謝大家!

 

內容來源:2021年3月,中科創星|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
分享嘉賓:文韜,華為顧問。

筆記俠 2021-07-13(原文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