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任何時刻,你都一定有選擇
劉潤 2022-07-14(原文出處

你的每一個選擇,對你的整個人生都至關重要。

選擇是有質量的,選擇也是有智慧的。

 

 

1、知道為什麽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很多人說,我的人生沒有選擇,我沒得選。

但我想和你分享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弗蘭克爾,是猶太人,也是一名精神科醫生,生活在德國。

他在30歲左右時,就已經挺有名氣了。

他的學術研究,也獲得了很多人的讚賞。有愛的老婆,家人,生活也非常幸福。

但是,突然之間他遇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重大變故。

他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全家都被關了。

這是在二戰時期,納粹集中關押猶太人的地方。

關押的環境怎麽樣呢?

1500人,被關在只能容納200人的房間里,特別擠。每個人僅僅靠5盎司(大約2.8兩、140克)的小面包,要維持4天的生命。然後腳上沒有鞋子穿,還得去幹活。

如果誰的腳被紮破受傷了,不能幹活了,就會被拖去殺掉。

其他人看到死人都已經麻木了,他們唯一關心的,僅僅是死人腳下的鞋子。我能不能把它脫下來,穿在自己的腳上,這樣的話,我也許能多活幾天。

簡直是人間地獄。

進去的人,幾乎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死去。

後來有一組數據統計,當時從集中營活著走出來的猶太人,只有3.7%

在戰後審判中,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指揮官,魯道夫·胡斯供認,多達300萬人死於該集中營。其中,有90%的受害者是歐洲各國的猶太人。

在這樣的環境里,每個人都知道自己一定會死,唯一不知道的是,什麽時候會死。

死亡面前,人生沒有了選擇。

如果換作是你,你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你會怎麽選?

很多人會想,天哪,上天為什麽對我這麽不公平,憑什麽是我。我到底犯了什麽錯,要把我關在這兒。

結果發現憤怒也沒用,沒法改變現狀。死亡還是在不斷逼近。

後來,憤怒變成了恐懼,最後漸漸成了麻木。每天活得跟行屍走肉一樣。

沒有選擇,直到死亡。

這是很多人的選擇。

但是,弗蘭克爾沒有這樣做。

他在想,怎麽辦?我們難道真的沒有選擇了嗎?

在那個時候,他做了一件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

他找到了一些小紙片,用身邊能找到的一切東西,樹枝、小石子,去記錄自己的經歷,去寫作。

沒想到突然有一天,小紙片被人發現了,就被收走了。

可是弗蘭克爾並沒有放棄,又找來紙片繼續寫。

他還會找玻璃碎片,給自己刮胡子,讓自己看起來更精神些。每天稍微整理自己的發型,教身邊的人唱歌,他做了很多事情。

即便活在集中營里,弗蘭克爾也要選擇活得有尊嚴。

最終,他活下來了,成為了幸存者。

可回到家里他發現,他的父母、他的太太都死在了其他的集中營里。

現實雖然痛苦,但是他重獲自由之後,依然打起精神寫了本書,叫《活出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9天寫完,後來被翻譯成了34種語言,賣了1200萬冊。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

他也因此開創了一個心理學學派“意義療法”,還被29所大學聘為教授,來傳授他對生命的意義的理解。

一面是死亡,一面選擇開始寫書,選擇去做有意義的事。

這就是弗蘭克爾。

生命真的沒有選擇嗎?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里有一句話:

“The last freedom of human being, is the freedom to choose.”

人類最終極的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

記住,人生在任何時候,你都是有選擇的。一定有選擇。

 

 

2、人生,不止一種選擇

你的人生永遠有選擇,當然,也永遠不止一種選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是著名的管理學大師,他還寫過一本書,叫做《第三選擇》。

柯維說,有時候,你的選擇不止擺在桌面上的兩個選擇,在A和B之外,你還有第三選擇。

他在書裡舉了個例子。

員工小張突然去和領導提加薪,領導左右為難,到底加不加呢?

同意加薪吧,公司是有規則的,到年底才能調薪,這樣做對其他員工就不公平。

不加,小張就要離職了。

可小張平常的業績挺不錯的,離職了,對公司來說也是損失。

領導左右為難,到底該怎麽辦?

這個領導挺有智慧的,他對小張說:

你說說加薪的理由是什麽?如果給你加薪,你對未來的工作有什麽好想法嗎?

小張回答的挺認真。

領導聽完說,要不這樣,我們有個新的銷售區域,你要不要也拿走。做得好,你個人的收入也會增加,公司的收入也會增長。

你看,這就是在左右為難之外的,第三選擇。

不是我贏了,你就輸了;你贏了,我就輸了。

我們完全可以雙贏,找到一個大家都接受、都高興的方式。

我們在面對任何合作時,其實都可以選擇“創造性地合作”。

凡事都帶著雙贏思維,如果不能給對方創造價值,那這一單寧可不做。

不掙這個錢,看起來暫時是輸了,但是未來你人生的路,會越走越寬。

3.理性的人應該知道,到點就停。


第三個故事,是一個古老的故事。

2500年前,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

人生怎樣選,才能找到最優的理想伴侶呢?

蘇格拉底沒有立刻回答。他帶學生們來到一塊麥田前面,說,你們去麥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來。

往前走不能回頭,而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個學生很快就看見一支大麥穗,一把摘了下來。

當他繼續往前走時發現,原來還有更大更好的,他很遺憾,下手早了。

第二個學生見狀,決定先不輕易下手。

他走著走著,總覺得後面還有更好的。最後都快走出麥田了,沒辦法,只能匆忙摘了一個。

結果,也不是最大的。

第三個學生吸取了他們倆的教訓,於是把麥田分為了三段。

在走第一段時,只觀察不下手,默默記下麥穗的形狀。

走第二段時,開始分析什麽樣的麥穗算大的、什麽屬於小麥穗。

到了第三段路,摘下他遇到的第一支屬於大麥穗的。

這支麥穗不一定是最大的,但卻是他最滿意的一支。

這就是著名的“麥穗理論”。

這類似於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滿意決策”理論。

赫伯特·西蒙是一位天才,他牛到什麽地步?

他學識淵博,有9個博士學位,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運籌學、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

在1975年時,他還獲得了計算機界最高獎,圖靈獎。

三年之後,他又拿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認為,一切決策都是折中,只是在當時情況下可選的最佳行動方案。做決策的時候遵循三個原則就好:

首先,定下最基本的滿意標準;

然後,分析現有的選項;

最後,只要有達到你滿意標準的選擇,就不再尋找更優的。

後來有一位數學家經過大量的計算,提出了一個37%的最優停止理論。

什麽意思呢?

就是用37%的時間,去找到“最基本的滿意標準”,然後用剩下來的時間,選擇第一個好於這個標準的,並不再尋找更優方案。

我們來看兩個具體的應用。

第一個,找對象。

假設你打算在20-35歲之間,也就是用15年的時間尋找理想的人生伴侶。

如果你相信這個37%的理論,那你就可以用這15年的37%,也就是5.55年來交往不同的男士。

只觀察,不結婚。

等到了20+5.55,也就是25.55歲的時候,坐下來好好想想你交往過的這些人,然後確定你的“最基本的滿意標準”是什麽。

然後嫁給從那一天開始,你遇到的,第一個好於這個標準的男士。

你就立馬敲定,並不再尋找更優方案。

第二個,招聘。

如果你要招聘一位助理,道理也是一樣的。

你不一定非要找100個候選人來,那樣太耗時耗力了。

假設你就打算看10個人,那麽前37%,也就是前面3到4個人,你可以只看不招。

然後找出這3、4個人的平均水平和最高水平,確定你的“最基本的滿意標準”。

從第5個人開始,遇到超過這個標準的第一位面試者,立刻把他敲定下來,然後停止招聘。

這叫37%最優停止理論。

如果你說我一定要找到命中注定的真愛,那麽數學家會告訴你,你大概會有兩種可能的結局:

1)或者後悔自己沒有早早結婚,被剩下了;

2)或者後悔自己結婚太早。

在數學家的眼中,不要追求最優決策,而要追求滿意決策。

理性的人應該知道,到點就停。

 

 

4、我們只能做出滿意選擇,而沒有最優選擇

選擇,其實就是有選項下的決策。

你也只能做出滿意的選擇,而沒有最優選擇。

我再給你講一個故事,草垛找針。

假設你坐在草垛上縫衣服,手邊有100根縫衣服的針,一不小心,裝著這100根針的盒子被打翻了,針全都散落在了草堆里。

於是,你要在草垛里找針。

如果給你出個題目:現在,請你找出這100根針里,最尖的那根針。

你會怎麽辦?

不管你用什麽方法,你都要把這100根針全部找出來,然後一根一根地去比較,哪一根最尖。

當你找“最尖”的時候,你其實是在選項中間做比較。

但是,你真的有必要在選項中間做比較嗎?

你只要找到一根針,它能縫衣服就行啊。

為什麽一定非要找到最尖的那根呢?

所以,你不應該拿選項彼此之間做比較,而應該拿選項(針)和你的要求(能縫衣服)做比較。

只要滿足了你的要求,你滿意了,它就是滿意選擇。

最優的選擇,是拿選項和選項做比較。

而滿意的選擇,是拿選項和要求做比較。

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們來看一個問題。

為什麽企業總是喜歡去985、211院校里招人?

因為HR招人的基本原則,就是滿意原則。

他只需要找到符合需求的人就好了。

普通院校里,當然有能力強、並且符合崗位需求的人,但是,要把他們挑出來,得費更大的勁。

這就猶如草垛找針,把針全都找出來,然後再一一比較,太費勁。

而如果想要降低招聘成本,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從最好的學校開始招人,然後依次往下。

雖然學歷並不一定代表能力,但這樣做,HR才能最低成本地做出滿意選擇。

 

 

5、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最後一個小故事。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清單,叫做“後悔清單”。

就是當你老了,人生快要走到終點的時候,問問自己,什麽事情是你這輩子最後悔的。

這是一道多選題。

這份清單采訪了很多老人,答案排在前五名的是:

第一名,92%的老人最後悔,在年輕的時候不夠努力。

第二名,73%的老人最後悔,年輕的時候選錯了職業。

第三名,62%的老人最後悔,年輕時對子女的教育不當。

第四名,57%的老人特別後悔,自己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侶。

第五名,45%的老人很後悔,自己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

看到這個後悔清單,我想很多人會被觸動,會從中獲得啟發。我也覺得很有意義。

但是我想說,無數的年輕人雖然觸動,但他們依然會做出同樣“年輕時”的選擇。

長輩的經驗和智慧,似乎永遠沒辦法傳遞給年輕人,去改變他們的選擇。

這件事很有意思。

享年105歲的楊絳先生,她有一條人生智慧是: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

很多人聽了,恍然大悟。

但是聽完這句話的年輕人,當下依然不會選擇平平淡淡,依然會去追求他們的轟轟烈烈。

因為人在年輕時和年老時,做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心氣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選擇也是不同的。

這就是選擇。

我們要不要聽長輩的教誨?當然要聽。

但是他們的智慧,只能指導他們同輩的生活。

年輕人就應該幹年輕人的事。

趁年輕,好好地去奮鬥,別怕犯錯,大不了從頭來過。

別在你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了養生。

如果在你最能折騰的年紀,沒有折騰,當你老了,你的後悔清單上會寫什麽?

如果人到中年,你沒有選擇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而依然還能仗劍走天涯,那你真就應了那句話: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最後的話

但凡選擇,都有成本。

你的每一個選擇,背後其實都放棄了另一個選擇。

所以,我們需要擁有選擇的智慧。

今天我們講了幾種選擇背後的邏輯,希望你能記住:

1)人生任何時刻,你都一定有選擇。

2)選擇,不一定是非黑即白,也不一定要左右為難,你永遠可以創造性地找到第三選擇。

3)追求滿意選擇,而非最優選擇。

人生最大的智慧之一,就在於選擇。

祝,擁有選擇的智慧。

願你的每個選擇,都不後悔。

 

劉潤 2022-07-14(原文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