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人際容納度?
梁寧 2020-03-11(原文出處)
你好,我是梁寧,歡迎來到我的課程《增長思維30講》。
組織這個模塊的第二講,我們來聊關係。
人際容納度
我曾經以為自己人際關系的能力是不錯的,因為看上去,我認識的人很多,大家對我都還挺好的。
我第一次發現自己與人建立關係有問題,是我創業的時候。當時融資不順,我覺得可能幹不下去了。
我和雷軍講了這個情況,雷軍問我:你遇到這麽大的困難,你有沒有告訴你的合作夥伴?
我的反應是,這不能說啊。我要是告訴他們我搞不定,我就會失去尊重和信任。沒有尊重和信任,我怎麽領導團隊?
雷軍和我說了兩句話,我琢磨了好久。
第一句他說:“如果你遇到了這麽大的問題,卻不能和你的夥伴分擔,這說明你們之間不是真正的夥伴關係。”
第二句他說:“創業就是九九八十一難,不可能全靠一個人搞定。其實你現在的困難還不算大,你都不敢讓他們分擔,或者他們不願意與你分擔。那這樣的夥伴或者團隊是必然失敗的,那是不是應該早散掉早踏實呢?”
我知道他說的很對。但問題是,我為什麽不敢把我的困難跟我的夥伴說呢?
再想一步,我遇到困難,我會和我的父母說嗎?肯定不會。
為什麽?這就要回到咱們上個模塊談的模式。我們說了,一個人是被他的生存處境塑造的。你要理解一個人,你需要看到他的生存處境,看到他的生存模式。
一個人的優點,或者弱點,其實都是在某種生存模式的不斷循環中,被強化和固化的。
我創業之前的生存模式其實就是通過讓別人看到我優秀,從而擁有一切。
比如說,我認為父母喜歡我,是因為我學習成績好,領導給我機會,是因為我工作能力強,別人跟我交朋友,是因為我優秀。
相反,如果我告訴父母我做不到,我父母就會很難過,跟我說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做到,你一定也可以。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有了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如果我說我不行,其實也得不到幫助,還讓自己更難受,還不如不說。
甚至更糟糕的是,如果這個問題,我後來能解決,但因為我跟別人說了,別人就能當個話柄長期來說我。
所以遇到問題,一定不能告訴父母,一定不能告訴朋友,一定要掩蓋困境,自己想辦法搞定。如果實在不行,最壞的結果已經出現了,那到時候再說。
這就是我過去的模式。把自己的缺點和遇到的問題努力掩蓋掉,只讓別人看到我好的強大的一面。這是讓我感到安全的模式。
在這樣的模式下,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的缺點,自己也會刻意回避審視自己的缺點。我沒有辦法自我接納,也就沒有辦法接納別人的缺點。我會自我指責,就更容易去指責別人。
其實,我和團隊的夥伴,更多是因為最初認識時,看到了對方的優點,對方身上有我需要的能力項。我們結成了契約關係,給你多少股份什麽待遇,我們一起來做這件事。
用咱們上一講來說,我之前與他們的關係,其實就是共同規則,最多是共同利益,沒有再往前融合成為共同理想、情感與理念的共同體。
這其實會非常痛苦。一個不能停止自我指責和指責別人的人,就會永遠都活在控制欲、不信任與焦慮里,無法建構出堅實和穩定的人際關係。
上一講我們說了,商業就是看到機會,組織出體量。
創始人構建人際關系的能力,也就是組織能力,直接限制了一個公司能做多大的體量,切下多大的機會。
而創始人的組織能力,第一條就是人際容納度,你能與多少人進入深度關係,你能容納什麽樣的人。這就決定你的組織是豐盛的、有彈性的,還是單薄脆弱的。
關係的四個階段
那什麽樣的關系叫深度關係呢?
我把人與人的關係,分成四個階段。你可以對著看一下,你和你的事業夥伴或者生活夥伴在哪個階段。
這四個階段分別是:理想期、沖突期、整合期和協同創作期。
理想期是什麽?
就是讓別人看到你好的那一面。因為欣賞優秀的一面,大家開始走近,甚至進入契約。但是即使你們之間擁有了契約,並不代表你們擁有了深度關系。
我們再挖深一步,什麽叫好的一面?
體驗來自預期。你覺得好,其實是因為與你的預期一致。
舉個例子,有天我和一個朋友喝酒,我帶了瓶茅台。餐廳只有一種杯子,所以那頓飯體驗特別不好。為什麽?眼前一模一樣的兩個杯子,一個裝白水,一個裝酒。以為喝酒,結果是水,以為是水,結果是酒。總是和預期不一致,亂七八糟。
所以很多關係之初我們會有高光時刻。哇,這是我的理想團隊啊。哇,這是我的理想上司啊。這是我的理想男神啊。這是我的理想女神啊。
但這種符合預期,有可能是真的符合,也有可能是你過於強烈的願望扭曲了事實,還可能對方根本是角色扮演,套路性動作。
所以,理想期,你只看到了理想化的一部分,在這個階段,你們還沒有真正進入關係。
回頭來看,我不敢向我的夥伴坦誠我遇到了困難,就是因為我們的關係還在理想期。我想繼續在他們面前扮演一個強大正確的CEO。我害怕自己因為不符合夥伴的理想,而失去關係。
真正進入關系,是從關系的第二個階段:衝突期開始的。
人和人為什麽有衝突?因為不符合預期。
但真實世界里,誰的一切能完美符合另外一個人的預期?
但凡你和人生活在一起,你與人協作,就會永遠面臨沖突。
沖突有兩個核心動作:
一是指責,因為你發現對方的行為沒有符合預期。你會覺得很失望,甚至憤怒,你就會指責對方。就像小時候我父母指責我不如別人家的小孩。
二是自責或者內疚。我內疚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殷切期望,這很難受。
其實很多的人際控制,就是從讓對方內疚開始的。
沖突當然非常痛苦,所以沒有關係願意一直停留在沖突期,這個太消耗能量了。
所以,如果不擅長處理沖突,就會用三種逃避方式來面對。
第一種逃避方式是冷漠。
理想期和沖突期都是能耗很高的狀態,而冷漠就是降低能耗。
這種場景很多人也都見過,比如,這個人回家就沈默寡言,甚至就在家門口的車里抽煙不想進家門。
在公司里,他服從指揮,老板說什麽他做什麽,指一指動一動,但沒有熱情了,下班到點兒馬上就走。這種狀態,其實是他已經沒有心理能量再付出熱情了。
第二種逃避方式是超越。
看上去,也沒起沖突,一方會退讓。比如家庭里,一個人會說,我不跟你一般見識,好男不跟女鬥。
這種方式看上去沖突避免了,但其實是我不想投入能量了。我不願意去花精力看到你的處境,完整地看到你,和理解你。
第三種就是分離。
指責和內疚太難受了,算了吧,辭職、散夥、分手,徹底逃了。
補充一句,這里說的沖突是人民內部矛盾。如果是外人來搶奪資源,那就是敵人和戰爭了。那就不是指責和內疚了。
沖突令人痛苦。所以,有人會選擇與所有人保持距離,孤家寡人地生活,用一種隔離的方式與社會協作,就好像村上春樹小說里描寫的那種生活。這樣是可以回避沖突的,但是也做不成大事。
把沖突處理好,就可以進入關係的第三個階段:整合階段。
我在2016年開始和湖畔大學的人打交道,從而有了觀察阿里的組織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阿里的HR特別強大。其中一點,就是他擅長帶領一個組織,進入整合期,把形形色色的人,整合起來,變成阿里人。
怎麽整合?
我先講一個特別小的技巧:就是像Word里查找替換功能一樣,把所有“問題”這個詞,換成“差距”這個詞。因為你看到的所有的問題,本質上其實都是差距。
如果說:我覺得你有問題。這就已經進入了指責狀態。
但是如果你這樣說:我覺得和預期有差距。那至少是兩邊的問題,有對方的問題,也有你預期的問題。
當你說對方有問題的時候,其實是你把球拋給了對方,讓自己站在一個評判者的位置。但是如果說差距,就是大家在一起,面對差距,評估差距,哪些是他做的問題,哪些是你預期的問題。這就是一起在關係中成長。
沒有誰是誰的完美容器。但是我們是在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完成了對彼此的整合——我們會因為彼此而改變形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情感來自共同記憶。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共情和情緒共振。
所以,有的時候你不能扔下某人,不是因為規則,不是因為利益,而是因為強烈的情感共振,這才是戰爭中你可以把後背交給他的關係紐帶。
這樣,我們才能進入關系的第四個階段:協同創作階段。一起去冒險,一起去擁抱不確定,互相接受對方的短板,一起去創新,一起去創業。
這一講,我們說了建立關系的四個階段:理想、沖突、整合、協同創作。要一個個階段走下去,其實不容易。
建立關係,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正容納對方。建立組織,其實就是考驗你的人際容納度。
我想跟你聊一個話題:你遇到最難的事情會找誰?
梁寧 2020-03-11(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