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用真無用,學而不習瞎學習
連結:小馬宋 2019-01-23/峰言峰語
今天繼續回答新年那天答應要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並不是排名最靠前的,但我覺得有普遍性,拿出來回答。
問題:
最好的成長方式?很多人說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買課,聽課。各種線上學習,線下學習,往往聽的時候很興奮,聽完沒辦法轉化為生產力。最好的學習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如何更好的學習前輩,同齡人的經驗?朋友圈的尖子生的經驗如何更好的內化為自己的本領?知道和做到之間的差距?
回覆:
你好,論語《學而第一》中有一句話,叫做“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被張居正稱讚為“萬世之名訓”。簡單來說,就是告訴我們,君子實踐行事是第一位的,如果之後還有余力,才去學習文獻知識。
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孔子生活的時代了,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比如編程這個知識,我們確實無法先編程再學習,但邊學習邊應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的話我們學的所有知識就都是垃圾信息。
我們所有的學習,最終都是要用到做事上去的,如果理論不能指導實踐,說明你學得不好。所以在這個時代,學習不是貪多求大,一定要一年讀100本書什麽的,而是每學一個知識點,都要能夠有所應用。
過去我在得到APP大概購買了幾十堂課,刷了一遍之後,大概記住了十分之一,接著我又定了幾十堂課,然後又記住了十分之一。去年年底,我做了一個決定,決定不再買新課了,我要把以前買的課全部再聽至少兩遍。
所以當我又聽一遍《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的時候,突然發現經濟學和營銷原來關係特別大。經濟學是營銷學的上層學科,科斯的企業交易成本論就是華與華品牌三大基礎原理之一;經濟學上的主觀價值論,則能很好地解釋品牌價值問題。
聽完萬維剛精英日課的《強力瞬間》那一章節,我則根據這個原理為客戶設計了大量的強力瞬間體驗。
所以一定要記住,我們學習是為了應用和實踐的,而不是為了飯局上多一點談資。
但很多人都會說,我覺得這個理論跟我的工作沒辦法結合起來,因為沒有那個時機用到。其實這也是非常錯誤的認知,除非你學的是飛機導彈的理論,大部分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的理論,都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是你沒有仔細思考和發現而已。
如果你走進一個超市,你能體會到華與華方法中的“貨架理論”,你可以看到《價格遊戲》中的定價方法,你能感受到現場促銷員使用了《影響力》中的說服人的藝術,你能感受到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和經濟學中的需求第一定律,你也可以觀察超市的顧客動線設計和貨架的布局,收銀台附近的低參與度決策商品陳列等等。
如果是行業經驗,我覺得請教高人是最快的學習辦法,比如你自己學PS,要是看教程花兩周才能上路,找個高手一小時就能陪你上路。
搜狗輸入法之父馬占凱自己有個學習經驗,我也分享給大家,以下內容節選自我寫的書《朋友圈的尖子生》:
馬占凱總結下來說,想學好一項技能,必須有三個關鍵要素。
第一是數量,量是學習一項技能的基礎,無論是幽默能力的訓練量,還是運動的訓練量都是如此。
他曾經總結了一個學習的“最速訓練程序”,最核心的一個方法就是,你寧可在一個技巧上或者內容上重覆10遍以上,也不要用同樣的時間去嘗試10個技巧。比如你想提升幽默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國外最頂級的脫口秀十遍十遍地看,你就能吸收到很多知識。
如果你只是看一遍,你就只是一個觀眾,只是覺得好笑,但你不知道它為什麽好笑。假設你只有10小時學習時間,但你的學習材料假設都是1小時1個,你最好的選擇是只聽一個材料聽10遍,這是收獲最大的一種學習方式。他當年聽王自健的脫口秀學習幽默能力,對這個深有感觸,有很多細節是聽第二三遍的時候才發現的。
第二是多樣性,一定要非常雜。我們小時候學語文的方式,其實是極端錯誤的,它只教你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那是一種最傻的學習方法,學習寫作最好的方法就是韓寒的那種,通過大量的閱讀,特別雜,這時候你自然就學會了。
第三個是極致,極致是什麽呢?就是你要學就學最頂級的材料。比如傳統的相聲是講三翻四抖,一個笑點有大量的鋪墊,入戲特別慢。但脫口秀就更極致,脫口秀講究一分鐘有六個笑點。當然你聽脫口秀,也要聽最高水平的演員。
我還聽學習專家杜葵說過,讀書只要讀這個領域公認的最頂尖的書就可以了,這是一個道理。
學習是一種社會化行為
有人一提學什麽東西,本能的動作就是上網先找免費資料看,然後去買一本書學習,其實這是效果最差的方法。
其實在學習中,人是最大的影響因素,我們不管是學習還是創業,還是你想辦個什麽事情,你應該先找一個靠譜的人幫你,最快的方式就是找到靠譜的人去解決你的問題。
如果你想提升某方面能力,你就要和這方面能力最強的人,增加與他們接觸的時間,這些高手會幫你跨過最初的學習障礙達到拐點。在某項學習達到拐點之前,你每一次學習都會很痛苦,而且感覺沒有收獲,所以大部分人無法堅持下來,那些堅持下來的人是因為他每一次學習或者鍛煉都是享受。
你怎樣才能更早地邁入這個正循環的軌道呢?誰能幫你?是導師。為什麽成功的創業公司都有導師制度?因為高手會幫你解決很多困難。
所以,學習從來都是社會化的,是需要互相監督、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是需要高手關鍵時刻的指點才會更加高效的。
學習不是靠毅力堅持下來的
馬占凱進入“職業學習”的狀態,其實是從“日讀”開始的。2014年,他開始“日讀”,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天堅持讀書10分鐘,從沒有讀書習慣的馬占凱在堅持“日讀”第四天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將會一生持續堅持下去,最終在堅持兩個月的時候,“日讀”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天的馬占凱,形成了三個會終生堅持的習慣:日讀、日練和日記,日讀我們已經說過,日練就是鍛煉,拉伸或者練練拳或者坐冥想,再一個就是做日記。
為什麽他可以做到這些?馬占凱說不是因為自己“有毅力”,這里面存在一個非常大的誤解。
他研究拖延癥的時候有很大收獲,因為拖延癥不是時間管理問題,也不是規劃問題,其實是一個內心的成癮機制。比如有人一天跑3公里,每天都跑,堅持了三年,你覺得他很有毅力,其實是錯的。他在開頭一個月確實需要毅力,但跑到後面不跑就會很難受。有些堅持長跑的人,為什麽很多膝蓋都跑爛了還在跑?因為他不跑就很難受。
所以學習這件事,只要堅持到了一定階段,就會上癮,就看你能不能堅持到那個上癮的時間節點了。
關於和高手交流這件事,馬占凱也講了自己的觀點。
有個說法是說,你的收入是你最親近的六個朋友收入的平均數,這就是圈層的力量。如果你想提升某方面能力,你就要和這方面能力最強的人,增加與他們接觸的時間,這些高手會幫你跨過最初的學習障礙達到拐點。
在某項學習達到拐點之前,你每一次學習都會很痛苦,而且感覺沒有收獲,所以大部分人無法堅持下來,那些堅持下來的人是因為他每一次學習或者鍛煉都是享受。你怎樣才能更早地邁入這個正循環的軌道呢?誰能幫你?是導師。為什麽成功的創業公司都有導師制度?因為高手會幫你解決很多困難。
這一點很多人會深有體會,比如你學輪滑,或者學習編程以及PS,只要身邊有個這方面的高手,你就會在他的幫助下很快跨越障礙期。學習是一個社會化的事情,有人一提學什麽東西,本能的動作是上網先找免費資料看,然後去買一本書,其實這是效果最差的方法。
在學習中,人是最大的影響因素,我們不管是學習還是創業,還是你想辦個什麽事,你應該先找一個靠譜的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找到的靠譜的人去解決你的問題。
馬占凱說,你為什麽沒有致富,因為你周圍都是上班掙錢的人,你從沒有意識到有別的賺錢的方法。其實賺錢這件事,本身也是有很多方法論的,有一次跟李笑來聊起來,也深有感觸,因為那麽多聰明人其實都很窮。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請教高人,打開視野。
祝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