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巴菲特嗎?
筆記俠 2022-05-06(原文出處)
一、解構伯克希爾
巴菲特本質上是一個多元控股實業集團的企業家,投資只是他的一種手段。
從早年的參股型投資,到今天的控股型實業並購,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成為了價值投資的典範與標桿。
他早期的參股型投資目標是煙蒂股、差公司、價格便宜,後來逐步進階到投資優質公司、凈資產有很大折扣的價值性投資,成功的關鍵則是控制了美國經濟各類基礎設施企業。
大家過去可能更多關注到的是巴菲特股東大會談到的投資觀點,但伯克希爾最大的優勢是超大規模、幾乎沒有成本、長周期的保險浮存金。
超大規模是多大呢?到去年年底,伯克希爾保險浮存金的規模是1470億美金。
現在巴菲特的保險集團由數十家保險公司構成,去年的營業收入規模是751億美金。這樣規模的保險浮存金幾乎是沒有成本的,在覆蓋了保險賠償金額以後,保險資金就可以用於投資。
保險公司每年有賠償支出,同時不斷有保費滾入,金額不會有大規模的下降,所以保險浮存金可以做長周期投入。
這是巴菲特巨大的發動機、巨大的優勢來源,是很多人學不了巴菲特的重要的背景。
巴菲特除了做控股型收購之外,還進行參股型、高股權占比的股權投資,這樣他才有話語權、對這個公司才有影響力。
伯克希爾不斷通過持續擴大的保險浮存金、投資收益,以及它旗下企業的經營利潤,不斷壯大投資和收購能力。
因此,伯克希爾的商業本質是一家進取性極強的保險(控股投資)公司和實業產業公司雙輪驅動的公司。
我們在中國看到很多保險公司做投資,都是一些非常保守的小股權比例投資,投資回報率低得驚人,只有3-4%。而巴菲特做投資,主要精力放在控股型收購上,即使是參股也是追求高股權占比。
這和傳統保險公司完全不同,他在一定程度上重構了保險公司商業模型。
一家VC/PE投資公司,難以獲得像保險浮存金這樣超大規模、超長周期、超低成本的資金,所以伯克希爾不是一家傳統認知意義上的投資公司。
再來看伯克希爾哈薩維的股東架構,它是使用了美國很多公司使用的A/B股結構,B類股票可以獲得的股息和分配權相當於A股的1500分之一,投票相當於A股的1/10000。
巴菲特擁有16.2%的整體股東權益和32.1%的投票權,查理芒格擁有0.3%的整體股東權益和0.6%的投票權,保險業務主席和非保險業務副主席持有的投票權和股東權益均不到0.1%。
伯克希爾現在的收購中通常使用純現金收購,不太喜歡用換股型收購,巴菲特覺得伯克希爾股票的價值遠遠大於被投公司股票的價值。
他曾經在收購一家鞋業公司的時候采用了換股,後來發現如果用股票折算,收購那家公司實際支出了150億美金,非常不划算。從那以後,巴菲特原則上使用純現金的方式而不是換股的方式收購。
二、巴菲特:多元控股實業集團企業家
巴菲特的父親是股票經紀人,後來競選了國會議員。巴菲特在父親的公司實習了幾年。
5歲的時候,就從祖父的雜貨店批發可口可樂零售給鄰居,做報紙投遞生意,可以說是家學淵源。
客觀地說,巴菲特本質上是美國的頂級企業家,投資只是他經營企業一個手段。
2019—2021年,伯克希爾的保險和實業企業每年貢獻可用於投資的凈現金流達到了390億美金,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即使在扣除鐵路和能源業務相對龐大的資本性支出後,依然有非常充足的現金流可以用於未來投資。
我們看看伯克希爾的年報,從它的業務構成就更好理解伯克希爾為什麽是一家實業公司了。
資料來源:伯克希爾哈薩維10-K
伯克希爾重倉了美國的基礎設施,遍布各行各業且資產龐大。
比如鐵路業務,巴菲特認為北伯林頓鐵路業務如果改成卡車運輸,美國的碳排放就會爆棚,可預見的未來不會被取代。
這家公司在去年創造了60億美金的凈收益,這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伯克希爾花了260億美金重倉收購的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實業公司。
再比如能源業務,這塊業務貢獻了9%的營業收入和10%的利潤。它是個公共事業的集團,在風能、太陽能這些新能源領域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公司。
巴菲特曾經說過,他的主要工作是看年報,要看到伯克希爾控制公司的年報、季報,同時還要看 5-8 家競爭對手的財報。
大家可能對規模沒有概念,下面來看一下這是多麽龐大的工作量。
先看伯克希爾的製造業,收入和利潤貢獻則更是雙雙超過25%。涉及了60多個國家、全球將近660多個工廠,包括工業品、建築產品、消費品,多數是隱性冠軍企業。
工業品領域代表性企業IMC是切削刀具公司,是以色列伊斯卡的母公司。
我們帶著企業家LP(有限合夥人)去以色列考察時,他們下午3點多鐘就下班了,都去海灘玩兒了。中國的企業家問他們為什麽工作這麽輕鬆?
他們的回答觸動了我們的靈魂深處:“只有站在價值鏈的頂端,才有資格享受生活”。
工業品領域還有馬蒙公司(Marmon),這一家公司就有10個業務群,涉及到餐飲、水處理、汽車後市場等等。還有金霸王這樣的電池品牌,也是伯克希爾收購的制造業的公司。
再看一下分銷業務,麥克萊爾(Mclane)是給各種各樣的便利店、銷售商、藥店等提供雜貨配送、餐飲服務、飲料配送,即供應鏈服務。給沃爾瑪提供的分銷業務16.5%,7-11占13.9%,百勝品牌占11.5%,大客戶占了麥克萊恩業務的40%。
第三塊是服務和零售業務,比如說NetJets,是共享包機航空服務,這家公司還是非常有特色的,讓大家可以共享私人飛機的航時,是比較早的共享經濟。
當然還有比較熟悉的DQ冰淇淋。零售業里面有非常多的企業,國內用戶熟悉的企業比如喜詩糖果。
一定程度上,巴菲特不光是投資大師,更是領導力大師。能夠把各行各業的這麽多企業領導好,是非常有難度、非常驚人的一件事。
伯克希爾的基本盤是各行各業實業資產和保險業務,然後才是他的非控制性投資業務。
如果說巴菲特是個企業家,很多人會認為和我們中國人關係不大,但當傳播他是“股神”的時候,就一下受到了上億股民的關注,就“出圈”了。
在伯克希爾的主要持倉中,占美國運通公司股份的19.9%,在蘋果持股5.6%。蘋果現在持有的股票價值達到了1610多億美金,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這麽大體量,賺了5倍。
過去說巴菲特不投資科技股,但投資蘋果他作為消費品看待的。蘋果到底是科技公司還是消費品公司非常有意思的討論。
再有就是股民們津津樂道的投資可口可樂,占比9.2%。另外他最近連續買入了日本的幾家公司,伊藤忠、三菱、三井等等,這都是非控制性投資業務。
伯克希爾持有了美國眾多不動產、廠房和設備等等,是美國的基礎設施企業,各行各業的產業毛細血管。
很多人在問,如果巴菲特不再擔任伯克希爾的董事長或者CEO,退休了,伯克希爾會怎麽樣?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克希爾的基本盤就是美國的基本盤,只要美國基本盤不崩,伯克希爾就會持續地穩健地發展和成長。
伯克希爾2021年繳納的聯邦所得稅是33億美金(美國財政部報告企業所得稅總額是4020億美金),每天交稅900萬美金,這還沒有包括其它各種各樣的州稅金。
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是巴菲特在年報上表述用詞都是“你的資產”“你所投資的公司”,對股東來說很能體現主人翁精神,同時,他將美國政府定義為“合作夥伴”,為合作夥伴創造了非常高的稅收。
中國很多媒體上傳播巴菲特是“股神”,為了實現傳播效果,說伯克希爾以小博大,只有一個不到30人的極小投資總部,以此創造神話一般的傳說。
其實截止到2021年底,伯克希爾及其合併子公司在全球雇傭了37.2萬名員工,其中77%在美國。
真正的伯克希爾是一家多元實業控股集團,伯克希爾的基本盤是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和實業資產,幾乎可以等同於美國的底盤。
巴菲特要做的就是讓控股企業獨立經營自運轉,而巴菲特專注負責做好企業的資本配置和CEO選擇。
當我們這麽認識伯克希爾、認識到巴菲特的時候,對於巴菲特不再擔任伯克希爾的董事長或者CEO,擔憂就會少了很多。
反過來說可能你才會發現,巴菲特也許有更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而不是當一個“股神”去崇拜。
當“股神”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難度極大,但是實業企業家、創業者是大家可以駕馭、努力的事情。
三、“類伯克希爾”模式的探索
伯克希爾擁有了保險業浮存金這個獨特的發動機,使得他在投資過程中形成了更強大的規模、更快的發展速度。
我們研究伯克希爾的時候,發現這個模式不只是巴菲特和伯克希爾獨有的,它是一個可以探索和研究的可複制的模式和模型。
DANAHER是我們經常給盛景企業家LP分享的經典案例,早年它是靠杠桿收購起家的PE公司,隨後進化為控股型實業集團,歷史上累計並購了400余家的公司,專注在泛工業領域收購整合。
和巴菲特不同的是,DANAHER進行了DBS(並購整合的業務系統)強賦能的運營和提升,非常讓人震驚的是它的失敗併購,只有一次。
另外一個典型案例是源自於巴西的3G資本。
關注投資領域的企業家應該有所了解,3G資本控股的百威英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產商,甚至很多所謂打著中國品牌的啤酒公司,它們的大股東早已經是百威英博。
另外3G資本還收購了漢堡王餐飲品牌、收購了卡夫亨氏。在收購成功後,都會采取強硬的手段,削減成本、降本增效。
DANAHER、3G資本和伯克希爾一樣,都是從一家參股型的投資公司起步,初步進化為一個控股型實業公司,進而在資本市場獲得更高估值。
核心的差別是伯克希爾有巨大的保險業務,用巴菲特的話講是“永不停止的奶源業務”。
四、巴菲特投資策略的演進歷程
剛才講到了伯克希爾現在的業務,我們再倒回去看看它的整個發展歷程,可能對我們有更多的啟發。
當你看到今天龐大的伯克希爾,可能第一反應就是“這事我也學不了,這事實在太大了”。但是任何大公司都是從小企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伯克希爾也是如此。
巴菲特出生於1930年,在1956年他26歲的時候成立了巴菲特有限合夥,把親戚朋友的錢募集起來,投資組合業績非常好。
當他運作了十多年以後,他發現美國股市漲得非常離譜,買不到便宜的股票,就把合夥企業解散了。
1965年巴菲特收購了伯克希爾哈薩維,當時這家公司是做紡織業務的,給巴菲特造成了很大的煩惱,當時紡織業務江河日下。
這次收購,好的方面是奠定了巴菲特控股實業集團的萌芽,當然他也反思不能再去撿“煙蒂”、不能只撿一個便宜貨,而是要找到一家優秀公司,在它價值低的時候購入,這個投資難度就大大提高了。
這裡要非常重點地介紹巴菲特控制保險業務的過程:1967年他用860萬美金收購了國民保險公司,在這之後,1976年起伯克希爾收購了Geico三分之一的股權,這是伯克希爾的關鍵轉折點。
收購過程凸顯了巴菲特的才華和堅韌,是他長期主義的典型案例。
Geico是非常有趣的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董事長曾經就是巴菲特的恩師、價值投資開創者格雷厄姆。巴菲特19歲讀到了格雷厄姆的著作後,就不斷搜索導師投資了什麽公司、跟隨買股票。
巴菲特自驅力非常強,在1951年21歲的時候,當他知道格雷厄姆是Geico公司的董事長,他就非常好奇,於是獨自拜訪了這家保險公司。
因為他是董事長的學生,公司副總裁就和巴菲特聊了4個小時,當時巴菲特把所有的資產1萬美金買了Geilo的股票,一年賺了50%。他也把這個公司推薦給他爸爸的證券經紀公司。
巴菲特1951年就獨自走訪Geilo保險公司,直到1976年開始批量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斥資4570萬美金購買了公司1/3股權,再到1996年23億美金完成全資收購,中間歷時40年,這就是一個長期主義的典型案例,也可見巴菲特的起點之早,21歲時就已經獨自走訪調研企業,並用很大部分個人身家購買一家公司的股票。
2022年3月21日, 巴菲特以116億現金收購了保險公司Alleghany,一家“迷你”版的伯克希爾,他跟蹤了這家公司長達60年之久,直到伯克希爾的一名員工到Alleghany擔任CEO以後,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決定出手。
所以他會非常長周期地觀察,尋找合適的時機,以非常優惠的價格去購買優秀的公司,他是非常有耐心的一個投資人。
看到巴菲特,我就想到中國的古話“動如脫兔,靜如處子”,他等待機會的時候可以像獵手一樣等待幾年、幾十年。他在進行談判的時候,往往一周兩周就結束戰鬥。
在中國,當下很少有機會收購一家保險公司,但是在事業與投資方面,是不是應該有這樣的耐心?值得思考。
伯克希爾當前的市盈率8.5倍,巴菲特認為當前股價是被低估的,所以他在過去兩年用570億美元回購9%股份。
最近幾年美國上市公司大量用回購股票的方式推高股價,巴菲特非常鼓勵這種上市公司回購行為。蘋果公司更加極端,連續七八年巨額回購,推動了股價大幅上漲。
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家公司發展歷程的時候,你會發現巴菲特也不是第一天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他也在不斷地進化和進階。
他的智慧加上上天的眷顧,踩中了美國七八十年發展的國運,同時他還把握住了對伯克希爾極為重要的保險業務控股機會,最終在投資端產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
五、投資人如何學習巴菲特
今天在座不少朋友有投資人背景,或者是一家GP管理人、或者是一個產業集團CVC、或者是一個家族辦公室。
對大家來說,控股型併購是早晚要走的路。
對於有進取心的、不僅僅滿足於做一家VC/PE的公司,在可預測的10年周期內,控股一家中國保險公司幾乎不太可能。
既然控股保險公司在短時間有難度,那麽作為一家管理公司,怎麽樣能夠低成本地獲得更多的資金,這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命題。
在全球,在最近幾年掀起了VC/PE公司上市的浪潮,在中國還沒有破冰,一些主流管理公司還沒有走向資本市場。
作為有強賦能能力的投資平台,只有獲得了低成本資金,才能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投資和實業雙輪驅動的新物種。
內容來源:5月4日,圓石投資人俱樂部《巴菲特,你能學會嗎?》在線直播。
分享嘉賓:彭志強先生,盛景網聯董事長、盛景研究院院長、盛景嘉成母基金創始合夥人。
筆記俠 2022-05-06(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