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計處預估我今年的國民人均所得,將可回到民國八十九的一萬四千美元水準,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所公布的各國所得數據資料,若以反映國人實質購買力的購買力平價(PPP)指標估算,台灣的人均所得水準已逼近兩萬五千美元,在亞洲四小龍當中,僅次於香港,更高於新加坡、南韓。

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表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台灣每人 GDP 國民所得已突破兩萬美元的水準,在亞洲四小龍當中,僅次於香港、優於新加坡及韓國,顯示台灣經濟競爭實力,較統計數字所呈現的水準為高。

所謂「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 parity),是認為一美元可以買到的產品或服務,在其他國家以相同價值的貨幣應可以買到完全一樣的內容。購買力平價扣除匯率及物價水準等變動因素,作為評估國民實質所得的另一指標,較國人熟悉的以國內生產毛額(GDP),更能夠表達一國國民的實質所得及消費能力。

根據IMF這項資料,日本的購買力平價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三,與香港極為接近,而台灣的購買力平價則與新加坡接近,都約在兩萬五千美元左右的水準,顯示排除匯率因素,若以實質購買力作為國民所得指標,實際上,台灣的所得與消費實力,並不遜於每人GDP國民所得在兩萬元以上的已開發國家。

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及世界經濟論壇(WEF)所公布的資料,台灣早在民國八十八年,以購買力平價換算的每人GDP(PPP)即已突破兩萬美元。


中國時報 2004-07-26 /尤子彥



PPP(purchasing-power parity)並不是一個國家實際的經濟體規模,也不是實際每人生產毛額,所以並不能作為經濟規模的依據。PPP 是以美國服務和物價水準為基準,以一塊美金在該國所能得到的服務品質所做出來的數據。

例如 A 國和 B 國的每人實際 GDP 都是 10000 美元,但是 B 國的物價比較高,所以用 PPP 的觀念來看 B 國的 PPP 就會低於 10000 美元〈物價高購買力下降〉,而 A 國可能超過 10000 美元,所以 PPP 是以各國實際每人 GDP 配合該國物價來換算各國的購買力平價,反映出各國國內如果以一美元為服務基準時,所能得到的服務品質與美國比較所得到的調整數據。

以台灣和南韓來說,實際的每人 GDP 是差不多的〈都約13500上下〉,但是南韓一美元所能得到的服務比台灣少〈南韓物價比台灣高〉,所以台灣的PPP就會比南韓高
〈2003 台灣 PPP 達到 23000 美元,南韓則是 19000 美元〉。

世界上所謂的經濟體規模都是以正常 GDP 或 GNP 來看的,PPP 購買力平價只能反映出該國的所得和該國的物價比,用來檢視一個國家是不是物價偏高導致購買力下降。

例如中國大陸的 GDP 為世界第七大〈次於美日德英法義〉,但是因為物價相對便宜(一美元所能得到的服務相對多),這樣就會讓它的購買力平價指數 PPP 提高,導致以購買力平價觀念換算的 PPP GDP 變成世界第二大。不過實際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依舊是日本而不是中國大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