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萬物,人只是其中一物,使人區別於萬物的是理性。
動物惟求生存,而理性不只是生存的工具,它要求得比生存更多。當理性面對未知時,會產生探究的衝動,要把未知變成已知,這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理性覺醒和活躍的徵兆。動物匍匐在塵土之中,好奇心把人類從塵土中超拔出來,成為萬物之靈。在好奇心的推動下,人類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思考宇宙,探索萬物,於是有了哲學和科學。
在古希臘,最早的哲學開始於仰望星空,早期的哲學家多半是天文學家。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總是專注於抬頭看天,有一回不慎掉入井中,因此遭到身邊女僕的嘲笑,笑他急於知道天上的事情,卻看不見地上的事物。
到了蘇格拉底,希臘哲學發生了一個轉折。按照西塞羅的說法,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召喚到地上來的人。他的哲學聚焦于人生,見人們生活得看似明白而實際麻木,他就用追根究底的提問使之產生疑惑,激勵其開始思考人生。這種做法得罪了許多人,因此他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宣判之時,他在法庭上說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所以,康得說,哲學無非是做兩件事:一是思考頭上的星空,宇宙的奧秘;二是思考心中的道德律,做人的道理。據此,可以這樣給哲學下定義: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
人們常常說哲學玄虛、抽象、艱澀,其實不然。用哲學的定義來衡量,你會發現,孩子都是哲學家。舉我的女兒為例——
四歲時她問:“天上有什麼?”媽媽答:“雲。”
問:“雲後面呢?”答:“星星。”
問:“星星後面呢?”答:“還是星星。”
問:“最後的最後是什麼?”答:“沒有最後。”
問:“怎麼會沒有最後?”媽媽語塞。
她又問:“第一個人是從哪兒來的?”答:“中國神話說是女媧造的。”
問:“女媧是誰造的?”媽媽也語塞。
女兒五歲時知道人長大了會老會死,因此常說一句話:“我不想長大。”有一天自語:“假如時間不過去該多好,我就不會長大了。”然後問我:“為什麼時間會過去?”我同樣是語塞。
其實,做父母的只要留心,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問過類似的問題。這類問題之所以回答不了,原因不是缺乏相關知識,而是因為超越了知識的範圍,是所謂終極追問。這正是哲學問題的特點。
請回想一下,在童年時代,當你仰望星空之時,何嘗不是對宇宙之謎懷有一種神秘感?當你知道生必有死之時,何嘗不是對生命意義產生了一種困惑?反過來說,面對浩渺宇宙不感到驚奇,面對短暫人生不感到疑惑,豈不是最大的麻木?
所以,哲學問題絕不是某幾個頭腦古怪的哲學家挖空心思想出來的,而是人生本身就包含著的。如果你葆有孩子般純真的心智,它們一定仍然是你的問題。
倘若人人能把幼兒期的好奇心保持到成年,世界上會有多少聰明的大腦啊。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愛因斯坦把好奇心稱為“神聖的好奇心”。
羅輯思維 2015-06-05/周國平
在四十歲生日那天,我猛然覺知到一個事實——
人生原來是有限的。
這不是一個認知問題,而是一整套生活方式。
僅有幾十年生命,該幹點什麼?
正如入住一晚五星酒店,該怎麼度過?
以有限人生為前提,那很多東西都會顛倒過來——
1.聚斂變得荒謬,體驗變得真實。
2.登頂變得荒謬,探尋可能性變得真實。
3.舒適變得荒謬,獲知真相變得真實。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
《世界為何存在》
就是為那些有限且好奇的生命準備的終極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