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負擔只有台灣三分之一的德國,為什麼多數人還寧願只租不買?除了租屋比買房相對便宜之外,比起房市,德國的政策設計更保障租屋市場。
28:9,這是台北與柏林的房價所得比。79:41,這是台灣與德國的自有住宅比率。
房價負擔只有台灣三分之一的德國,為什麼多數人還寧願只租不買?除了租屋比買房相對便宜之外,比起房市,德國的政策設計更保障租屋市場。
法規的規定是有利於房客的。德國的租屋管控制度,房客只要按時繳交房租,幾乎可以擁有無限期的租屋權,房子的修繕由房東完全承擔,否則房客可以不用繳納全額的租金,以達到敦促房東提升租屋品質的目的。
租金雖然由市場決定,但是不能比同區域的相似物件高過20%,也不能在三年內調漲超過20%,控制了租金的漲幅與速度。
這些規定,使得德國的租屋市場穩定供應,德國的房地產價格漲幅相對緩慢,因為限制房租飛漲,做為競爭的房屋買賣市場自然也急漲不起來,也因為租金不會亂飆,讓人們更有意願以租房子取代持有房子。
更重要的一點,不像高自有率國家,例如西班牙、愛爾蘭、美國,德國不允許房貸利息可以抵減稅額,投資房地產是拿不到政府補貼的。
同時,德國銀行的厭惡風險,使得抵押房子取得貸款的困難度高。德國《時代週刊》的記者Mark Schieritz也分析,「在德國買房至少支付20-40%的頭期款,房貸要綁十到三十年,房貸戶如果要提前還清房貸,會被銀行罰款,以彌補損失的貸款利息收入。」種種規定,都增加了房屋的持有成本。
德國經濟因為房地產市場不發達,房屋自有率低,而出現什麼問題嗎?看看數據吧,西班牙將近八成的人擁有自己的房子,失業率接近27%,一切要歸功於巨大的房市泡沫。那麼德國呢,失業率5.2%。
是不是一定要散盡家財,才能獲得一個遮風避雨的所在,實現「住者有其屋」的大同理想?德國人的選擇,或許值得我們想一想。
天下 2014-07-01
網友 楊廣澤 · Stiftung Universität Hildesheim
現在柏林Friedrichstraße地段(相當於北市忠孝東路四~五段)大約40坪(120平方米)的公寓只要大約20萬歐元(不到台幣8百萬),這可是近幾年"漲價後"的價錢喔!台幣8百萬在忠孝東路能買什麼?
我太太娘家在嘉義市,2015年初買一層含公設60坪(實際坪數40出頭)公寓要近一千萬,同地段公寓2009年時只要接近6百萬,五年內漲幅超過60%!!!嘉義還只是台灣二線城市,德國二線城市的房價只有嘉義的不到一半......
德國憲法明定『房屋土地為民生必需品,禁止作為生財炒作工具』,而且,德國憲法還明定『政府必須以住屋人的權益為優先,而非房產土地所有人』,現在房價上漲已經逐漸減緩停止。才漲不到20%,德國政府就出手干預了,台灣漲多少了?台灣政府在幹嘛?
注意,德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薪將近台幣八萬喔~人家薪資這麼高,卻把房價壓這麼低,從這角度來看,台灣這種房價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