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不是說房價要跌嗎?
1 不談條件,就敢談房價
中國現在北上廣三個城市的房地產總價,已經超過美國全國的70%,這個泡沫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你要問這個房價是否會大跌,我還真不敢講,實際上講了也沒有用。
因為我們得搞清楚什麼叫做大跌,對一些人來講跌了20%就算大跌,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講,跌了50%也不在乎。
另外我們還要搞清楚在什麼時間點暴跌,且不說發生在100年後我們不關心,就是10年後的事情我們也不太會關心。也正是因為如此,預言家們喜歡做10年左右的預測,而不是明年的預測,因為即便錯了,你也不會被追究。
最後,大跌是以什麼貨幣單位來衡量?比如維持房價不跌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增發人民幣,但是這樣一來以美元計算房價可能還是大跌了。
從這裡你可以看出如果我們談論房價的漲和跌,要有很多限制條件,加上這些條件,才是一個科學的態度,得到的結論才是一個科學的結論。當然,科學的結論還不等於正確的結論。
2 專家不是說房價要跌嗎?
從大約十年前開始,就有幾位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講中國的房市泡沫太大,房價要跌。
我的一位朋友聽了他們的話,守著中關村的便利,卻一直沒敢買房,掙了一點錢都放到股市上和國庫券上了。現在快到了退休的年齡,那點錢早在股市上折騰得差不多了,養老還沒有著落呢。
我問過她很多次,「為什麼不買房?」
她說,「專家不是說房價要跌嗎?」
我說,「這個結論並不科學,你為什麼會相信?」
她問我,「為什麼這不是科學的結論?」
我說,「這個結論只能證實,無法證偽。科學必須要能夠證偽。」
3 人總是要死的,房價總是要跌的
講到這裡,我們就涉及到證實和證偽的話題了。
證實比較好理解。某位專家說,「北京房價一定要大跌」,假定我們對大跌有個標準,是跌20%,如果某一天北京房價真的跌了20%,那麼這位專家的結論就被證實了,因此講這個話證實很容易。
但是,這個講法卻無法被證偽,因為今年房價沒有跌不等於明年不會跌,等到了第二年房價還在漲,他又會說,價格可能會和價值偏離很長時間,但是最終會回歸價值,以後總之會大跌。
這種命題的不科學性在於,即便房價過了一百年都沒有大跌,你無法證明他說錯了,因為只要第101年跌了他就再次正確了,這樣一來這位專家就立足於不敗之地了。這便是我們說的「無法證偽」,從這裡面你已經看到了證偽對科學結論的重要性了。
世界上有很多貌似正確,卻不能證偽的結論。比如人總是要死的,這個結論就無法證偽,因為人今天不死不等於明天還活著,即便一個人活了10000歲,這個結論依然沒有被證偽。
4 科學結論≠正確結論
講到這裡,我又要回到今天想和你討論的一個根本性的話題了,什麼是科學,以及什麼是科學的結論。關於科學的定義,很多書上都有,我就不抄書了。我只想講講幾個常常被人們忽略的要點。
首先,科學看重的是方法和過程,而不是結論。
為什麼過程和方法比結論重要呢?因為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很容易,很多事情蒙一下還有一半蒙對的可能性呢。
我常講,任何一隻不能走的機械鐘,一天還能正確報時兩次呢!很多人炒股,總是賠錢,偶爾掙一兩次錢,就把自己當股神了,其實,不走的鐘的表現可能比這些「股神」更好。因此,光有結論是不行的,需要一套方法能夠不斷地發展科學,才是正道。
◇
其次,科學的結論也未必等於正確的結論。接下來我們聊聊有關科學家們對於這點的兩個共識。
第一個共識是科學的結論能夠成立是有條件的。回到房價這個問題上,我在信的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時說,如果給出一個關於房價的科學的結論,需要先列出來很多限制條件,這樣才可以證實和證偽。
「有條件」是我們判定一個結論是否是科學的依據。在科學上,並不存在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雖然我們經常在報紙上看到這個提法。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科學家們對科學結論的另一個共識就是,它不等於正確的結論,反之亦然,正確的結論未必是科學的。比如亞里士多德講,重的物體下降的速度比輕的快,這個結論顯然不正確,但的的確確是科學的,因為很容易用實驗證實和證偽。
既然科學的結論未必正確,既然它即便正確也是有條件的,我們就不必對它盲信了,也不必對所謂的專家盲目崇拜了。但是科學的方法和精神,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即使你不搞科學技術,它對我們的生活也有莫大的幫助。
5 信專家,還是信自己?
回到房價這件事情上,如果我們沒有科學的精神,不自己開動腦筋思考,而是盲信所謂專家的結論,倒霉的是自己。
2006年,當一些經濟學家們開始唱衰中國樓市時,北京中關村裡面最核心地區的房價不過是1.6萬元/平方米,今天已經超過了10萬元,足足漲了5倍多。
假如10年後的今天,房價真的開始暴跌了,專家們可以非常自豪地向媒體宣布,自己多麼具有遠見,以至於10年前就預見到了今天的情況。但是,聽從他們的老百姓是否真的受益呢?
未必。因為即便北京的樓市像當年東京那樣跌掉70%,中關村的樓價比10年前還是翻了近一番,北京四環以內的情況都大抵如此。
◇
我問過一些人他們為什麼會迷信專家,他們給出了兩個理由。
首先,這些人不願意動腦子,而願意接受一個結論,尤其是有專家光環的人說出的結論。
其次,他們認為專家曾經正確過,讓他們感到信服。比如一些在10年前預測中國樓市崩盤的專家曾經成功地預測過東南亞金融危機。
但是,科學是要強調實驗結果的可重複性,可驗證性的。如果一個理論僅僅在預測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成功過一次,它還遠不具備可重複性,它或許只是巧合而已。以後條件變了,地點變了,預測的結果不一樣,也不奇怪。
6 由此得到
1. 科學需要能夠證偽,僅僅能夠證實是不夠的。
2. 科學的結論未必正確,正確的結論未必科學。
羅輯思維 2016-11-16/吳軍 此內容歸羅輯思維團隊出品的「得到」APP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合作請聯繫:iget@luojilab.com 。
很多人至今不明白——
「正確答案」和「最優策略」之間的區別。
科學,只是抵達真相的最優策略。
它既不保證有結果,也不保證結果就正確。
如果你只想要正確答案,怎麼辦?
1. 相信主流科學家。
2. 隨時準備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