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可能聽說過「第一性原理」這個詞,最近在創業市場很火。這個詞早就有,最近火是因為伊隆·馬斯克經常用這個詞來解釋他的創業思路。

有個投資人朋友跟我說,他現在一去矽谷談項目,那些大佬投資人第一句話就問,你這個項目很好,可是它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我們先回到伊隆·馬斯克,關於「第一性原理」,他是這麼說的:

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聽著有點暈,我舉兩個伊隆·馬斯克自己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大家都知道馬斯克的一個創業項目是做電動車特斯拉,但很多人覺得電動車不可能做成,因為電池成本上降不下來。當時大概是 600 美元/千瓦時,它過去就是這麼貴,一項東西的改進和降價總是很慢的,所以它未來也不可能變得更便宜。

好,伊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登場了。

他說我不管現在的電池有多貴,我就回到本質問一個問題,電池的硬成本是什麼構成的?無論如何也減不下去的成本是什麼?

無非就是鐵、鎳、鋁這些金屬,除了買這些金屬的成本是絕對降不下去的,剩下來的成本都是人類協作過程中產生的,那就有優化的空間。

比如,在美國生產可能稅費比較高,那就不要在美國生產了;可能是某個技術路線它比較昂貴,那隨著它的大規模普及應用,這個價格就能降下來;可能是某種模塊設計上本身出了問題,那就改變設計。

總之,回到物理學的角度看這個產品,他就是一些金屬的組合,我們就有可能把電池的價格無限逼近這些金屬本身的價格。

同樣的思路,伊隆·馬斯克的另一個創業項目是造火箭。

這事本來只有國家才有財力干,但是伊隆·馬斯克說不對,我算了一筆賬:一架火箭,它的原料成本只佔火箭的總成本的2%,就算還有其他成本,那都可以優化。所以,他放話說,可以把現在火箭的製造成本,降低到只有現在的10%。

這兩個例子你聽起來可能還是有點虛。

其實「第一性原理」,就是讓我們把目光從那些別人做的事上挪開,不管做什麼選擇,都以最根本的那個原則為參照點,不斷用那個參照點為自己糾偏。

重要的不是「第一性原理」本身,而是在奔向目標的過程中,不受其他因素影響。這和我們昨天講的,不理會沉沒成本,在每一個點上做獨立決策的人工智慧思維,是不是很像?

那麼問題來了,除了根本的原理和目標,那些其他參照點為什麼會出問題呢?

因為我們人類文明是通過漫長的時間一點點積累出來的。在積累的過程中,雖然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那些存量也有很多不合理、低效率、甚至是荒唐透頂的東西。如果不能隨時回到根本,就很容易把經驗變成負擔。

舉個例子,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二戰時期,英國空軍部隊有一個規定,戰鬥機的皮革座椅要用駱駝的糞來擦洗保養。英國空軍的後勤兵多年一直以來都這麼干,但誰也不知道為什麼。

後來有人就覺得奇怪,專門去做了調查。原來當年英軍在沙漠地區作戰的時候,需要駱駝運輸,可駕馭駱駝的皮具是牛皮作的,那個味道駱駝聞著很不爽,賴著不走,沒辦法只好用駱駝糞擦牛皮具,蓋住牛皮味。

結果,這條規定就一直被當作金科玉律沿襲了下來,等到駱駝變成了飛機還沒變。

其實大家想想,在自己的行業里,有多少事都是因為習慣和偏見,因為既得利益者的堅持而保留下來的,從「第一性原理」來看,其實都可以一刀砍掉。

就拿我這次來說,把《羅輯思維》節目從全網分發變成只在「得到」里播出,從視頻改成音頻,很多人做各種分析,分析地五花八門。其實回到「第一性原理」來看,就是兩條——

第一,一家做精品內容和知識服務的創業公司,只為自己的用戶提供服務,這有什麼奇怪的?

第二,從視頻改成音頻,從一周一個長的,改成每天一個短的,這個改動也是為了更好地尊重用戶的時間和他們的使用,這也是順理成章的。

但是大家替我們想想,我們做這個改版的決定,也是非常的艱難。為什麼?

因為會遇到很多的阻力。首先公司內部的協作方式要改,很多做慣了某件事的同事,要重新學習新的業務;外部的合作夥伴也要調整和重新談判;還有習慣我們原來節目的觀眾會有一些怨氣和不習慣。

如果我們顧忌這些因素,也就是伊隆·馬斯克說的那種「比較思維」,那任何變革都不要想了。

我們為什麼要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問題?

因為這是一個技術瘋狂迭代、迅速爆發的時代。好處是,我們有機會打破原來的習慣和偏見,重新規劃一件事,因為技術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讓這件事還原到自己的本質。壞處是,選擇太多,可能性太多,我們就像是從陸地來到了海洋,不確定性太大。

所以,找到一個目標,找到一個航標燈,就尤為重要。所有的合作者在心裡記住那個唯一的目標,隨時糾偏,隨時質疑習慣和偏見,隨時去除冗餘,才能夠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把握住自己。

我以前聽吳伯凡老師講過一個道理,在農村看到別人開拖拉機覺得很神氣很簡單,但結果自己開的時候,根本開不直,歪歪扭扭的。

後來他請教那些老司機,人家就告訴他,你時刻盯著自己的手,你當然就開不直了。想要開直很簡單,盯住遠方的一棵樹,你就奔著這棵樹開,不要想手的事兒,自然就直了。

對啊,我們現在開車的人都知道,老司機開車不會盯著自己的手,盯住前方自然就直了。在這個故事裡,手就是「比較思維」,遠方的那棵樹就是「第一性原理」。

這「第一性原理」其實沒有那麼高大上,不僅僅是創業的事兒。伊隆·馬斯克這樣的創業者可以用,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

比如,我是來看電影找樂子的,這是我做這件事的「第一性原理」。

所以如果看到爛片,我起身就走,不跟電影票錢較勁。

再比如,我到一家公司是來長本事,讓自己將來在職場上變得更值錢的,這是我上班的「第一性原理」。

所以,拍老闆馬屁,跟同事勾心鬥角這事兒,能省就省。

再比如,我是一個足球運動員,我在場上踢的每一腳球,每一次奔跑,都是為了讓自己在整個球市上更有價值,在足球運動史上建立自己的地位,這是我的「第一性原理」。

所以,搞好跟教練和其他球員的關係,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不是讓別人誇我是一個好人。

這兩天我們反覆提到的老喻,他在一篇文章里說他發現了一條極簡的公式,按照這條公式,任何人都可以不靠智商、背景和運氣,找到一種廣泛可行的解決方案。

聽著像吹牛,但是按照我的人生閱歷,這個公式確實很有道理,這個公式是:

你的成就=核心演算法×大量重複動作²

所謂「核心演算法」,就是你的「第一性原理」。

就是你始終揪住它不放鬆的東西,做任何事都是使用這個「核心演算法」,在任何選擇關頭,不管別人怎麼說,怎麼看,都用這個原理做決策。

所謂「大量重複的動作」,就是一旦啟動開始重複地做,笨笨地堅持往下做。每多做一次,就會比其他人積累更大的優勢,而且這個優勢是指數級積累的。

比如谷歌公司做的街景地圖。

它的「核心演算法」很簡單,就是要把人類所有城市的地圖數字化,開著帶有攝像頭的車,在各個城市裡轉。這個工程一啟動,非常慢,工程量很大,做法也很笨,但是只要持之以恆,其他公司就望塵莫及。

再比如說,我有次去雅昌印刷參觀,了解到他們派了一個4人小組,把西藏布達拉宮所有的壁畫,用最高清晰度的攝影機一幅一幅地拍攝了一遍。

整個工程持續四五年,但是一旦做成,全世界想用布達拉宮的壁畫藝術品,只能到雅昌去買版權,不大可能再重新拍攝一遍了。一件很笨的事,從最終的結果看很聰明。

再比如說我們自己,「核心演算法」就是提供新技術條件下的知識服務,把此前的人類知識用新技術和新載體再生產、呈現一次。雖然我們現在做得還很少,水平也有待提高,但是只要起步慢慢去做,長期積累起來的優勢,就非常可觀。

其實這個公式也不是什麼發明,巴菲特就說過一句話:「投資就是滾雪球。」

投資就像是一個人站在山頂滾雪球,只要有足夠長的坡,和足夠濕的雪,一個小雪球順坡而下,就能越滾越大。

對照剛才的公式,「坡」就是核心演算法,「濕雪」就是大量可重複的動作,「滾雪球」就是有效的、可重複的、可持續的強化學習。

連續三天,我們給大家講的這種思維方式,其實就是我們這些笨笨的,但是不怕苦不怕累、有夢想的人,在這個時代的生存之道。

請大家記住三個詞:
概率權
過往不戀
第一性原理

它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說了同一個道理。

羅輯思維 2017-03-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