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你往政治正確的方向去談,通常就能迎合大眾並獲得高人氣,但如果你談的是『政治不正確』,那通常就會被批得很慘。
舉例來說,我曾在網誌上談過更欣賞黃暐瀚勝過呂秋遠,原因就在於,黃暐瀚談的東西雖然常常政治不正確,卻很能引人思考,相反地,呂秋遠的論點永遠是政治正確(女權至上、中國打壓台灣是不對的、吃狗肉是不對的……),雖然很能引起大眾的追捧,但我認為卻認為過於鄉愿。
也因此,我後來就不再follow呂秋遠的文章,因為總覺得文章寫的很好,但卻不是那麼誠懇(道德標準拉太高)。果不其然,一位滿口仁義道德批的名人,最後成為了自己口中的渣男。也因此,對於生活中那些總是選擇政治正確的人,我都特別警惕。連結:為何黃暐瀚會優於呂秋遠
峰仔在網誌上常談些政治不正確的事,今天則是再談一個關於教育的,那就是我認為,適度的體罰,是有助小孩成長的。
其實現今世界的主流教育觀點基本還是西方人所談的愛的教育,而二岸的教育學者受此影響,無一例外,也都會跟你談愛的教育與體罰的惡果。然而,我認為實際上的教導上卻剛好相反,『愛的教育』有時不但無效,而且還會形成溺愛,『適度的體罰』總是有效,還能養成紀律。
關於愛的教育,剛好羅胖60秒前幾天有篇法國心理學家所寫的《連結:管教「熊孩子」,懲罰管用嗎》,我個人感覺,這類的論述總是言之鑿鑿卻不堪一用,文章的部份,我會貼在留言處。至於此處,峰仔則談一下我贊成適度的體罰的原因:
1、首先,我談的是『適度的體罰』,而不是變態的虐待。例如我這代的人,童年還是能看到同學被吊在樹上用皮鞭抽,我小時候還有個好朋友,他父親的體罰方式竟是用針來穿他的耳朵,這些基本都是變態的虐待,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內。
2、何謂『適度的體罰』?我認為就是打了會痛,但不會傷害到她。例如以教鞭來說,我通常是打在手心與屁股,這二處是我認為比較不會造成傷害的。
3、教導小孩時,我會先溝通,告訴她為何這些事不能做,要是小孩子都不鳥你,我最後才會祭出倚天劍。也就是說,我教導小孩的原則是『愛的教育先行,適度體罰其後』,軟的不行,才來硬的。
4、那些號稱小孩子能溝通的學者,基本是鬼扯,我認為她們會這麼說的原因只有三個:一、她沒有小孩而太相信書本的東西。二、她不相信書本上的東西,但為了飯碗而鬼扯。三、她真的有小孩是靠溝通就絕束其行為的。
5、不可否認地,上述的第3點確實存在,我確實見過父母僅靠溝通就能約束某個小孩,但我認為這是小孩本身就優秀,屬於孤例,原因在於,當這對父母有第二個小孩時,她們通常就無法依樣葫蘆了。
6、暴力虐待、不負責任才會讓小孩恨你,適度體罰不會。在我的觀察中,沒有人因為小時候被父母體罰而怨恨父母的,甚至多數時候,他們會認為體罰確實有助於糾正行為(甚至養成良好的紀律)。也就是說,我周圍多數有受過體罰的朋友,基本上是肯定體罰的。
7、雖然小孩長大後不會恨你,但體罰後小孩子通常會敬畏你,甚至是恐懼,而這不是我想要的。我自己所想要的,仍是一個在她童年時期時,就很和諧與甜蜜的親子關係。
8、所以在體罰前,我會先跟她溝通為什麼要鞭她,而體罰完後,我會跟她講爸爸還是很愛她的,這麼做是因為要讓她成為更好的人,最後,我會再跟她要求一個擁抱。我發現如果小孩子願意抱你,基本上就已不再恐懼你了。事實證明,之後我與女兒也是玩得和先前一樣愉快。
9、我認為上一代的台灣人比較可惜的是,他們有體罰,卻沒有擁抱。以我父母來說,他們有告訴你為何體罰,事後卻沒有撫慰的動作(說明他們還是愛我的),所以我小時候對父母的敬畏還是多於喜愛,事後回想,其實這對彼此都是很可惜的。
10、所以,如果你沒有能力在體罰後給予小孩溫柔的撫慰,那你最好不要實施體罰。原因在於,你雖然約束了她的行為,卻有可能失去天倫之樂,而這對任何父親來說,其實都是巨大的損失。
連結:《不想輸》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