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曉波:馬雲到底是不是「外星人」

阿里不符合進化論,它是突變出來的,或者說是被一再想像出來的。馬雲就是那個「首席想像官」。

記得第一次跟馬雲握手,的確有遇見了E.T.的驚詫。那隻手綿柔無骨宛若婦人,繼而輕輕地有力一執,如綿里藏鐵。後來聽一位懂手相的說,這是大異之相。

大異之人能否成大異之事,取決於三點,是否身處大時代,是否投身大行業,是否成就大功業。馬云何其幸也,居然三者俱得之。今天是馬雲的生日,也是他創立阿里巴巴二十周年。

在這裡,以薄文道賀,並試圖回答一個有趣的問題:馬雲到底是不是「外星人」?
 

1

馬雲接觸互聯網是在1995年,是當時最早觸網的幾百個中國人中的一個,這些人里迄今還活躍著的包括馬化騰、丁磊、雷軍等,與上述幾位相比,馬雲是唯一不會寫代碼的。

在四處碰壁多年後,1999年的9月,馬雲在自己的家裡創辦了阿里巴巴,10個月後,他成為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國企業家。

 

這背後有一個宏大的產業圖景:在經歷了1998年的東亞金融危機之後,朱鎔基總理為了拯救產能過剩的製造業,對民營企業開放進出口業務,從而引爆「中國製造」的黃金年代,阿里巴巴正好趕上這趟大車。

其實在當時,在同一賽道的企業多達數百家,而唯一大成的只有阿里巴巴,馬雲要感謝他爸爸把他生在了浙江。這個只有10萬平方公里的資源小省,卻有全國最多的專業市場和最活躍的中小製造企業集群。

阿里巴巴最早的對標模式,並不來自美國矽谷,而是浙中的義烏小商品市場。用馬雲的話說,「阿里巴巴是網上的集貿市場,也就是網上的義烏」。

 

阿里是真正的「中國式胚胎」,誠信通、中國供應商和支付寶,俱是原創性創新。阿里的銷售隊伍被稱為「鐵軍」,這個名詞的背後其實是一部血淚史。

在很長時間裡,那些沒有讀過大學的銷售人員要把虛無縹緲的「網路信息服務」,以幾千乃至數萬元的價格賣給幾乎不知互聯網為何物的農民廠長們,靠的就是「連哄帶騙」和死纏爛打的鐵軍精神。

如同所有偉大的公司都不來自一個既定的「藍圖」,阿里二十年,也是一個隨時運起伏的二十年。

這其間,呈現出的是一條波浪式增長曲線:它在2002年創辦了淘寶網,涉足網上零售業務,2013年推出餘額寶,染指互聯網金融,2015年創建菜鳥物流並嘗試跨境電商,2016年提出新零售和大力投入大數據業務。

每一條增長曲線的背後,都意味著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而它們之間既有業務關聯的可能性,又沒有互為成就的必然性。阿里的不可捉摸和無所不在,在中外商業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2

阿里的成功,大而言之,得益於兩條,一曰「工具迷信」,一曰「大水庫模式」。

 

有很多做製造和零售的企業家,對馬雲一直很不滿,覺得是他奪去了他們的生意,甚至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阿里對實體經濟其實沒有貢獻,因為,「它不就把貨物從地面搬到了網上而已嘛」。

這樣的認知,是他們被淘汰的根本原因。

世上所有商品交易的成本和獲利,都取決於三點:一是信息不對稱,二是渠道的多層級,三是資金的流通效率。互聯網的所有能力恰恰都在於對這三點的破壞性重構。

馬雲對互聯網的工具能力始終有一種宗教般的迷信,它似乎不是建立在可行性的前提下,而是「非如此不得活」的堅決心。

2014年,馬雲對銀行業喊話:「銀行不改變,我們就來改變銀行。」這在當時的金融界濺起一片不忿,但是僅僅三四年後,再沒有人對此稍有異議。在很多時刻,馬雲的商業判斷,大多不來自知識,而來自洞察,除了先驗的「工具迷信」,這的確是很難解釋的。

十多年前的2007年,受阿里巴巴集團的邀約,藍獅子曾經派出兩組財經作家進入公司實地調研,分別長達半年,出版了兩本書籍,一本是《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本是《淘寶網:倒立者贏》。

那時,阿里巴巴的主營業務是B2B,剛剛收購了雅虎中國,淘寶網的當家人還是被稱為「財神」、喜歡收集煙斗的孫彤宇。

在一次交談中,馬雲問我:「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是什麼?」

未等我回答,他很得意地給出了答案:「是辦一個國家」。

「你看,國家就是圈一塊地,養一堆警察,建立一種秩序,然後,在這裡每一個做生意的人都需要向你交稅。」他稍稍提高了一點聲量,「所以最好的企業就是國家模式。我建一個大水庫,把管子接到每戶家庭里,你一打開來,我就有錢賺。」

 

2007年的阿里巴巴顯然還不是一個「大水庫」。但2019年的阿里巴巴絕對是「大水庫」,而且不止有一個「大水庫」。

很多年後,我寫《騰訊傳》,常常比較這兩家企業的異同,它們的成功都是「國家模式」,或者說「大水庫模式」,不同的是,騰訊至今只有社交一個「超級大水庫」,而阿里起碼已經建成兩個:電商和互聯網金融,並且很可能在物流和大數據領域再造出兩個。

在公司成長範式上,騰訊是進化出來的,從QQ到微信,其內在的基因邏輯是一致的,馬化騰以「流量+資本」的戰略,把護城河直接挖成了天塹。而阿里不符合進化論,它是突變出來的,或者說是被一再想像出來的。

想像就跟邏輯沒有關係了,在本質上,它屬於藝術的範疇,在商業世界,唯一可以對應的概念,是企業家精神。

 

3

再來說說阿里的企業文化。

我認識很多阿里人,他們都很不「精英」,如同一把被不起眼的麻布包裹著的名刀。

 

這家公司看上去很江湖,甚至有點散漫。比如早年的阿里,每個會議室用的都是金庸小說里的地名,光明頂、黑木崖、靈鷲宮等等。每個阿里人都要起一個「花名」,金庸十五部小說中稍稍正面一點的人名都被搶光了,除了韋小寶。

不過你仔細想想,當每個人都開玩笑地把爹娘給的名字隱去,其實內在的是一種高度統一的、類宗教式的價值觀重塑和人格再造。

馬雲不懂代碼,不愛開周會,厭煩看財報,所以,他只能散財聚才。在所有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里,阿里的利益分享機制是最慷慨的。馬雲說,「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這個公式在商學院的教科書上從未出現過。

比較騰訊與阿里的主業,前者涉足的行業分別是網遊和社交廣告,這兩個行業加起來的市場總規模為8000億元左右,而後者所涉足的零售業務市場規模為40萬億。因此,阿里的行業相關滲透性要高出很多,圍繞其生態可獨立創業的機會點便也更豐富。

這就構成了一個現象,在阿里的周邊如叢林般地生長出無數的關聯性創業公司。阿里的淘寶總部在杭州西部的餘杭區,在大樓建成前,它的對面有一個海創園——海外歸國人員創業園,常年空曠得可以長草。淘寶大樓建成後,兩年時間裡就擠滿了創業公司,其中絕大多數是從馬路對面跑出來的前阿里人。

與京滬深相比,杭州市的大型公司數量根本不能相比,但是,在胡潤提供的中國十億美金富豪榜上,北京有103位,深圳有77位,上海有66位,杭州有38位,列第四,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阿里系的造富能力。

二十年間,馬雲在阿里扮演的是CIO的角色,這個I不是Information(信息),而是Imagination——想像。

 

敢於想像的另外一種表述,就是愛吹大牛。「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解決一千萬農民的就業」「做一家活過102年的企業」,每一句都像極了一個大牛皮。馬雲的口條獨步漢語世界,豈止生龍活虎,簡直起死回生。

不愛吹大牛者,無以成大事。一個牛皮轟隆隆地吹出去,要麼成笑話,要麼成神話。馬雲說,人總要有點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為什麼馬雲吹過的牛皮,竟然大多數都實現了呢?

我沒有研究過阿里的決策人機制,是馬雲獨裁製,還是民主集中制,或是投票裁定製?不過,彭蕾的那段話可能是真實的,她說:「無論馬雲的決定是什麼,我的任務就是幫助這個決定成為最正確的決定。」

阿里的波浪式增長曲線,每一條都有可行性,但是,每一條也都可以被證偽。決定其成敗的,與其說是戰略的英明,不如說是價值觀認同和強悍的執行文化。

 

4

馬雲出名後,杭州電視台從片庫房裡翻出了一條很舊的新聞。

在1995年,電視台做了一個路人測試節目,編導找來五六個大漢在馬路上撬窨井蓋,測試是否有路人制止。結果,那天晚上經過的行人們都視若無睹,直到名叫馬雲的杭州市民出現。

馬雲自己回憶說,那天,他騎單車去上班,看見幾個人在抬窨井蓋,似乎是要偷去賣。想要去制止吧,考慮到自己小胳膊小腿的打不過人家,於是前後跑了四圈,結果沒找到路人或者警察幫忙。於是,他就一腳踩在地上,一腳踩在單車腳踏板上,做好逃跑準備之後,一手指著大漢們喊道:「你們給我抬回去!」

這個細節似乎很符合馬雲的性格。他是懦夫中的勇者,勇者中的懦夫。他有改變世界的好奇心,但秉質上,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這樣的人,有超乎平常人的勇敢,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邊界,隨時做好了撤退的準備。所以,別看馬雲天馬行空,其實,即便在一個革命者的隊伍里,他也不會是格瓦拉。

企業家都不應該是格瓦拉。

二十年來,對馬雲的稱呼有三變,一開始是馬總,後來是馬老師,近幾年成了馬先生。

只有對漢語敬詞有研究的人,方能品味出其中微妙的遞進。

如果你問我,近二十年間,全球思想市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我的回答是:知識產出方式的變化和知識權力的讓渡。

在很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上,知識分子與企業家同為社會精英階層,前者供應觀念,後者供應財富,他們的社會功能很少交叉重疊。

但是,信息化革命改變了這一格局,它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將世界推平,與此同時,一系列的技術革命,對人類行為及公共治理的影響和滲透越來越大,由此所產生的專門知識,對傳統知識分子——特別是人文學科的知識分子的知識儲備和獲取能力,提出了致命性的挑戰。

知識世界的地理疆域發生了微妙的大挪移,處在變革最前沿的企業家突然成為了新觀念的提供者。與此同時,他們的思想不再需要經由知識分子的「轉述」,而直接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獨立及碎片式地發布。他們在商業領域中的創富和知識能力,被普遍化為各方面的優秀智慧或美德。


在美國,最典型的代表是喬布斯和巴菲特,在中國,則是我們的馬老師或者叫馬先生。

對於這一被迫披掛上的角色,在一開始,馬雲是沒有做好準備的。

有一段時期,他經常會發表一些聽上去有點「反智」的言論。比如,他對名牌大學畢業生嗤之以鼻,他說「不讀書和讀書太多的人,都不太會成功,所以別讀太多書」。他調侃說,經濟學家們的預測都是扯淡。他還常常跟一些神神鬼鬼的人扯在一起,前些年的李一道長和王林「大師」事件,都弄得他有點尷尬。

被偶像化或外星人化,只能帶來短暫的虛榮,而更多的是無從言說的苦惱和不適應。在過往的中國企業界,王石、柳傳志都掉進過這個陷阱。

馬雲曾開玩笑地說:「人生最後悔的事,就是創造了阿里巴巴。」唏噓之間,未免不是來自於這樣的身份焦慮。如果說,他給這個時代出了無數道挑戰題,那麼如今,他也正在遭遇一場「身份挑戰」。

 

5

另外一個更大的「身份挑戰」,是阿里巴巴本身。

2013年,《金融時報》把馬雲評為「年度人物」,此前的當選者包括喬布斯、奧巴馬等。

在接受訪談時,馬雲說:「就正如互聯網在改寫零售業,我們相信阿里巴巴最終同樣會從根本上改寫金融、教育和醫療保健等由信息驅動的行業。我相信一旦這種變化出現,一旦所有人都在網路上相連起來,互聯網的平等和透明的核心精神將有可能讓中國社會跨越一大步,發展出更強大的體制和社會基礎設施。」

這段話有兩層很重要的信息,其一,阿里把互聯網視為工具能力而不僅僅是某一個特定行業,它將可能賦能於所有的商業服務領域;其二,阿里將扮演社會基礎設施供應者的角色。

在人類近兩百年的現代化史上,企業與國家在能力的意義上,第一次出現了大面積的戰略級交集。

 

馬雲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做一家「國家企業」,是在2014年的12月。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概念,也當然是一個容易被多重解讀的概念。

2015年,跨境電商剛剛興起,有一次,我隨同北京來的幾位部委幹部去阿里考察。

在阿里跨境電商部門的大牆上,有一塊巨大的顯示屏,各省的商品出口交易數據快速地即時翻動,非常壯觀。其時,廣東海關剛剛破獲一起出口騙稅大案,一位阿里的同事隨口開玩笑地說,其實這樣的事情,我們這裡的大數據比任何部門的監管都要準確。

站在我旁邊的一位副部級幹部,身軀微微一動。

也是在2015年5月,馬雲在貴州舉行的首屆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說:「未來最大的能源不是石油,而是大數據。」

這句話當然是真理,問題是,真理意味著什麼,在不同立場和角色的人那裡,卻可以有別樣的體味——

「在我們這樣的所有制國家,石油應該掌握在誰的手上呢?」

在中國一直有一種說法,「國有企業必須在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支柱性產業中處於主導地位。」且不討論此說法是否不容置疑,不過,在現實的商業世界,情況正在發生決定性的變化。

如果說在上世紀末,講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它們是電力、金融、能源、通信運營商等,基本完全被國有資本集團所掌握,那麼今天,民營資本集團在社交、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地產、物流及媒體資訊等領域,已居於很難撼動的支配地位。

這一「新半壁江山」景象的出現,可謂中國產業面貌和所有制改革的最大變局,而它們都是在最近的二十年間發生的。阿里巴巴無疑是其中最顯赫的標本。

在中國現代商業史上,這一景象曾經發生在1917年到1927年的北洋時期,當時,民營資本控制了銀行、證券、航運、糧食加工和紡織產業,民大政小,有人稱之為「黃金十年」,有人稱之為「亂世十年」。

這道題,中國從來沒有解好過。

在2017年,就當螞蟻金服高歌猛進的時候,馬雲突然表態,「只要國家有需要,支付寶隨時會上交國家。」言者、聽者、旁觀者,且各自解讀。

阿里未來的步步驚心,顯然並不全部來自創新,而在很大的程度上來自「身份挑戰」。所以,阿里巴巴模式始終是中國式的。

 

6

今天,馬雲生日,也是他辭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的日子,他才56周歲,無論在任何意義上都是黃金的當打之年。

企業家是一種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生產資料,他們的養成,大概率與天賦和修養有關。馬雲肯定不來自火星,但想再克隆一個出來,卻也完全沒有可能。

中國要誕生世界級的企業,首先要有世界級的企業家,屈指宇內,能夠進候選名單的,不過六七人而已。按我的看法,排在前幾名的是「一任三馬」,任正非、馬雲、馬化騰和馬明哲,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退賽」,都是中國商業的損失。

金盆端上,他真的會洗手而去,如風清揚般退隱江湖?

他會專心去當一個環保公益者?教育從業者?馬式太極拳普及者?

 

其實,不得而知。

在局外的我們看來,阿里這盤大棋,玲瓏初開,百子待落,遠遠未到終局時分,以馬雲的氣象,恐非他人可以替代。況且,他個人及阿里的雙重「身份挑戰」,都不是洗一下手就可以解決的。

 

退一萬步說,如果馬先生真的倦怠於商業,在現如今中美貿易摩擦一時無解的國運時刻,他倒可以扮演當年胡適先生的角色,被國家徵召,出任特別談判大使。舉國四望,能夠興緻勃勃地與特朗普亂拳糾纏的,馬先生恐是一時之選。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If you can dream——and not make dreams your master.」

人生如棋,自行其是,進未必有所得,退何嘗有所失。旁人所有絮叨,都僅是無關痛癢的柳下笑談而已。

馬雲,生日快樂。

吳曉波頻道 2019-09-10

 

【臉書】能讓馬雲服氣的,只有台灣地主 + 讀者留言/2019-09-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